日本幾大巨頭在華被踢出局:中國機會來了

3月17日下午5時30分,日本東芝總公司就與中國美的集團合作內容正式對外發布。

就在15日日經中文網率先公布,美的集團將收購東芝公司白色家電業務的消息時,東芝總部公關負責人對筆者的答覆還是,「本公司在2015年12月 22日發表過《新生東芝行動計劃》,對於家電事業,將會追求效率化,也會考慮與其他公司共同進行事業重整,但現在尚不能對外發表與具體企業洽談的具體內 容。」

這幾年與日本家電製造企業的負責人打交道,參加相關的媒體吹風會,對於某日本企業突然說虧損了幾千億日元,筆者聽後已經變得無動於衷,不會立即趕回辦公室寫文章,也不會急於給該企業的高管打電話,或找某方面的專家討論為什麼會虧損如此之大。

虧損,特別是家電的虧損在日本成為了某種正常,到是盈利了反而讓人覺得有些新聞價值。

東芝在中國,也曾是神一樣的存在。

每個時代有該時代的領頭企業,那樣的企業必定效益好,企業家也肯定是風雲人物,在日本經濟媒體上也會被描寫成具有先知先覺、經營才華的領袖。如果一 個時代同行企業大都哀嚎叫喚,而只有一家幾乎毫髮未損,記者不能急著跟日本經濟媒體一樣去唱讚歌,否則真的會難以回過頭來看自己的文章。

應該說,日本家電企業引領日本產業的時代已經過去,從事家電生產銷售不可能讓日本企業賺(大)錢,能不大虧,就該給企業高管發獎金了。如果還有一個神話在日本媒體上風起雲湧,那過不了太長的時間,就等著看搬起石頭怎麼砸自己的腳吧。

太遠的故事,如2009年日立虧損7800億日元,2011年松下虧損7000億日元就不說了。近一些的,如2013年富士通虧損950億日元,2015年索尼虧損1200億日元,也都算不上多大,看看2016年3月的夏普、東芝,就知道日本家電業務已經日薄西山。

黑色家電的夏普被台灣企業鴻海收購於門下,東芝剝離白色家電業務都是板上釘釘的事。

日本傳統的幾大電器巨頭在中國優勢已經慢慢消退

曾經:夏普「龜山工廠」神話

夏普被鴻海吞併一事,中國媒體非常關注,相關的報道已經很多,這裡就不再重複夏普何以破落到這個地步,鴻海如何數年追夏普的風流韻事了,只想寫寫中日消費者往日心中的夏普形象。

比中國消費者更加了解夏普的該是日本消費者。人們可能不太知道,夏普的鉛筆,後來夏普生產的自動鉛筆有多好,以至於「早川金屬工業公司」的名字反而沒有什麼人知道,而只知道「夏普」(SHARP=筆尖)這個名稱。

夏普在1912年用50日元資本註冊企業,後來在日本生產各種家電非常的著名。比如過去的微波爐、現在的空氣凈化器等等,夏普的口碑在日本十分具有美譽。

夏普的神話是以「龜山工廠生產的液晶電視」登上頂峰的。

電視在上個世紀50年代,以電子管顯示屏的形式推出的,當時使用的主要元器件也相當的大,到了70年代開始有電晶體後,以日本企業為中心逐步用電晶體取代了電子管,電視只剩下顯示屏還是電子管的,其他基本上都小型化了。

進入21世紀後,電視開始平板化,當時有兩條路可走,一條以松下、日立為代表開發出來的等離子電視,其特點是可以做到20英寸以上的大型平板電視。松下、日立在等離子方面投資巨大,也形成了很大的優勢。

再一個是以夏普為代表的液晶勢力,這個陣營里還有索尼等廠家,但重頭是夏普。夏普堅信能夠把液晶做到20英寸以上,而且還在國際家電展上推出過超過20英寸的樣板機。但從成本、圖像的清晰程度、用戶使用感覺、耗電量上看,當時均不能和等離子較量。

但是夏普生生地將等離子比對了下去,在成本、圖像清晰度等各個方面,大大超過等離子,逼退松下及日立,是因為夏普有「龜山工廠生產的液晶電視」。在夏普人開來,「龜山屏」就是是液晶的最高代表。夏普在龜山工廠的生產線方面,按日本的報道是一共投資了9450億日元。

巨大的投資首先是壓倒了松下日立聯軍,讓他們徹底退出了等離子。其次也有和韓國等廠家競爭的意思。和日本之外的國家比,夏普能夠生產「最好的產品」,國外廠家生產的是「最好賣的產品」。

中國國內巨頭近幾年發展勢頭迅猛,圖為美的集團總部

這一字之差,讓夏普在2010年以後,幾乎就沒有盈利過。儘管這期間日本實現了電視從模擬到數字的技術轉型,爆發出大量市場需求,但這也沒有能夠解救夏普於危難之中。

「龜山神話」漸漸成為了夏普經營上的巨大負擔。「用液晶電視來煥發出夏普青春。」大量刊登夏普廣告的日本財經媒體,用了最好的語言歌頌過的夏普,但現在只剩下遠嫁鴻海的命運了。

曾經:東芝「穩健」的經營體制

在日立、松下巨虧的時候,東芝雖然也有虧損,但沒有到日立、松下的地步。

人們都知道,東芝在社會責任方面與日立、松下不在一個等級上。日本上市企業組成的「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經團聯),多次推選東芝總裁任會長(石坂泰三、土光敏夫)。經團聯會長在日本就是「財界總理」,與政界總理齊名,作用非常的大。

海爾液晶平板顯示器生產線

幾年前,在東芝做過總裁的西田厚聰,曾是經團聯會長的重要人選。東芝公司絕對不能出現赤字,日本也不會讓一家企業經營赤字累累的總裁當經團聯的會長。

東芝的經營以「穩健」著稱。在日立、松下巨虧的時候,東芝應該好不到哪裡去,但過去的幾年,日本財經媒體報道的東芝基本上是「不倒翁」,業績不錯。

上世紀東芝以巨款併購美國核電技術企業西屋公司後,沒幾年日本發生了2011年3月的大地震,特別是東京電力的核電站出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核事故,這讓東芝在核電方面的業務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消化併購西屋的費用,成為經營一大問題,但日本財經媒體幾乎從未質疑過東芝的核電事業效益問題。家電、半導體等方面的業務,能夠賺取的利潤更加有限。2015年7月20日,東芝自己發表了由第三方出具的關於過去幾年帳務造假的報告。

東芝的「穩健」忽然消失了。到了2016年3月,人們先是看到東芝方面對外宣布將最賺錢的醫療方面的業務剝離出去,以換取7000億日元資金。

目前佳能獲得這部分業務的可能性很大。另外一家在最近十幾年一直傾力做醫療的企業----富士膠片非常的不滿,3月16日向東芝方面提出了「質問狀」,追問東芝在作出相關決定的時候是否符合反壟斷法。

更大的看點是東芝把家電業務轉讓給美的集團一事。3月17日下午,東芝方面對筆者說,該公司與美的就相關事宜達成了「基本合意」。

「東芝將家庭電器事業一半以上的股票轉讓給美的公司。在交易完成後,東芝家電將繼續在全球開發、製造並銷售東芝品牌的白色家電產品,例如:冰箱、洗衣機、吸塵器以及其他小家電產品等。」

今天的西田已經完全沒有了出任經團聯會長的可能性,而東芝也在這輪日本家電企業巨虧中,徹底地丟失了百年來的穩健傳統,同樣的巨虧大白於天下。而且東芝在這輪巨虧中的損失,其慘烈程度大大超過了往日的日立、松下。

十三五規劃已經明確了接下來五年的發展趨勢

中國企業收穫技術與品牌的時機

當這輪日企家電江河日下的時候,鴻海在容忍夏普有3500億日元的「偶發債務」(或有債務)的同時,另外要大致向該公司注資7000億日元,最後併購夏普。

美的最終以多少日元買下東芝家電業務中一半以上的股票,目前東芝方面守口如瓶。

從東芝對外公布的報表看,2015年家電等方面的銷售為1.1萬億日元,虧損1000億日元。東芝股票的時價在3月17日為8127億日元。按通常 的併購方式看,筆者認為,東芝家電的股票,價格應該在1300億日元上下。如果購買其中的半數,購買價格應該在數百億日元上下。

換算成中國讀者比較熟悉的貨幣,鴻海併購夏普用去了大約60億美元,美的買下東芝家電的半數以上股票,用去的美元該在數億美元。

鴻海有組裝家電的最成熟的技術,美的不僅有組裝技術,而且有一定的品牌。但是在家電方面,不論是黑色家電(電視、相機等多為黑色,且主要供娛樂 用),還是白色家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強調清潔衛生,多用白色),日本企業的品牌價值、生產技術、研發能力依舊在很多方面是中國台灣企業或者大陸企業 所沒有的。

大陸及台灣企業的特點是生產「最好賣的產品」,通過併購日本企業,今後在保有現有能力的同時,具有生產「最好的產品」能力,這不是用幾十億美元就能輕鬆實現的,併購日企該能讓大陸及台灣企業如虎添翼。

中國企業今後的發展方向在智能家電上。以目前東芝的研發能力,今後能在相關方面為美的提供的技術等會相當的多。中國企業今後的主要市場應該在一帶一路上,這裡有42億人口,是世界最有開發潛力的地區。

有了日系品牌及技術,中國企業能夠更好地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最好的產品」也一定能夠從中國企業開發出來。並且通過對日系企業的併購,還能規避中國人力成本的增加、家電市場需求疲軟、人民幣匯率波動等風險。

在日企家電業務走下坡路之後,中國企業到日本獲取品牌及技術的時機已經到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22/node96887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