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陽是如何隕落的?
(Sun Microsystems公司舊址,現Facebook總部坐落於此)
這家公司叫Sun Microsystems(以下簡稱Sun),太陽微電子公司,於1982年創立。在Sun最輝煌的時候,市值曾達2000億美元,遠超當時的谷歌和IBM。
Sun在成立半年之後就迅速盈利,4年後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堪稱史上最快。Sun還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並且直接和政府合作的計算機公司。「Sun微系統」、「太陽微系統」,這些名字,對經歷過中國網際網路發源期的人來說,如雷貫耳。
然而,這麼一個龐然大物,最終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轟然倒下。其場面,何止是用一個「慘烈」能夠形容……
曾經的Java之父
(詹姆斯·高斯林,在供職於Sun期間,創造出Java)
Sun首倡雲計算,主張開放源碼,它還第一個喊出了「網絡就是計算機」的口號,當.com盛囂塵上之時,Sun理所當然地做了那個點亮.com的網絡玩家,它使網絡迅速發展,遍鋪全球。
但是,對於Sun的創始人斯科特來說,在Sun的28年中,發明Java是他認為最得意的事。
Java原本是為電視機頂盒設計的程序,它被要求能夠配置在不同的機器上。為此,熟諳聯網技術的Sun設計了一個可以轉動一切程序的Java虛擬機。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Java成為全球流行的開發語言。
Java使Sun市值大升,一度超過2千億美元。所有的網絡巨頭公司為之一振,IBM、HP、微軟為Java配置了專門的開發團隊,全球幾百萬軟體工程師眷顧於Java,著迷於Java。
然而,Sun的傳奇還遠遠不止於此。
差點被吞掉的蘋果
1996年初,Sun的股票市值沖向巔峰,而蘋果的股票降至冰點,在證券市場上的價格為5美元每股。蘋果與太陽,某些方面非常相似:創新不斷、專利甚多,員工思想活躍,作風不拘小節。
蘋果雖然在證券市場上表現不佳,股值觸底,但其軟性價值尤在。對此,正如日中天的Sun竭力收購,但終因蘋果一位強大股東作梗而前功盡棄。
與微軟的生死之戰
除了蘋果以外,Sun還曾和科技巨頭微軟經歷一場長達數年的生死之戰。
上世紀80年代,借PC機東風,微軟與英特爾組成的Wintel聯盟所向披靡。微軟生產的Windows作業系統一度控制著整個PC市場,獲得巨大成功,但是它卻忽略了網際網路的發展,被另外一家以生產瀏覽器軟體而聞名的網景公司(Netscape)搶占了先機,它先於微軟推出瀏覽器軟體。
當時,Sun恰好發明了Java語言,Java語言結構新穎、可實時操作、而且安全性強,適合用於編寫瀏覽器軟體。1996年,微軟遇到了Sun,兩者一拍即合,微軟利用Java開發出IE瀏覽器。
當IE成功問世時,微軟將IE捆綁進作業系統中,使得很多電腦用戶不得不使用IE作為瀏覽器軟體。網景因此受到強烈的衝激,最終被美國在線(AOL)收購。
那麼原本是親密戰友的Sun與微軟是如何翻臉無情?以至Java最後也被Windows無情地拋棄呢?
因為微軟意識到Java不僅僅是一種語言,它很可能是.COM的替代者,而.COM恰恰是Windows基於的編程模型。微軟開始對Java進行清掃,Sun又豈是好惹的?
於是雙方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拉鋸戰。
2000年6月開始,隨著微軟推出.net戰略,兩個公司的競爭進一步升級,轉變為關乎未來的生死較量。
也正是這一年,Sun終於跌下神壇,太陽即將隕落。
太陽的隕落
從創業到繁榮,Sun花了近二十年,而傾覆卻只用了一年時間。
Sun的失敗,究其原因,就是一直占據主流地位的硬體文化誤導了企業的發展。Sun是從硬體起家,Sun對於市場的理解,完全從硬體廠商的角度,強調高端、低量、高價值,並以此部署網絡計算。至於軟體產品的特性和功能、軟體在市場上統領千軍萬馬的趨勢,這些在銷售指標、合作夥伴、渠道計劃及供應鏈管理面前不值一提。
而Sun真正最為寶貴的是開放的Solaris系統和經典的Java,但是他們並沒有很好的利用它們。
或許也因為當時的硬體和作業系統太好賣了,創始人麥克尼利只顧著把這些東西賣給大中型企業,建立硬體的帝國。可是,他卻忽略了微軟和英特爾正在靠免費和賣服務蠶食的小型企業和微型計算機用戶市場,偷偷打著游擊戰。
太陽微系統公司(Sun)創始人之一麥克尼利(Scott McNealy)
2000年,美國網際網路泡沫來臨,大大小小的企業關停無數。Sun銷量慘澹,從一年前盈利9億美元,瞬間變成虧損5億美元。
2001年,Sun已經淪為美國二流的科技公司,再也無法與蘋果和微軟、IBM這樣的巨頭比肩了。
2009年,Sun被甲骨文公司以74億美元收購,2000多億的市值就這樣消散在網際網路歷史的潮流之中。
結束語: 如果從一開始,這家以硬體為中心的企業能夠容下軟體文化,並能讓軟體占主導的話,IT的歷史或許會改寫。但是沒有如果,當初的輝煌的Sun,就好比今天BAT中任意的一家。企業的成功需要在很漫長的過程中做出正確的決策,只要犯了一次錯誤,就可能把企業帶到萬劫不復的深淵,即便是正如日中天的BAT也不能避免。而這家公司用它血的教訓告訴我們: 在創業的道路上,你永遠不要企圖松半口氣。
本文綜合自鈦媒體、虎嗅網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22/node94088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