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隨父母從台灣移民美國的王嘉廉,是全球第一個把軟體公司做到10億美金年營收的人,也曾經是比爾・蓋茨在軟體業仰望的對象。
與畢業於麻省、史丹福,靠技術走上科技創業道路的矽谷明星不同,王嘉廉畢業於一所普通的大學:紐約皇后學院,而且也不是成績好的學生。
成績不好的一個原因是,他還要同時做郵遞員、餐館侍應生、客車裝卸工、收銀員,並在雜貨鋪工作過,經常連32美分一頓的午飯都吃不上。
另一個原因是,他討厭傳統教育,「尤其是背結果。得到結果的過程,也就是思考與求解,才是重要的。」
因此,相比讀書,他花更多心思到那些兼職的工作上,「生活的內容超過讀書,這些工作辛苦,但讓我看到了生活是什麼樣子,懂得如何去生活與工作,這比學習好更重要。」他說。
告別皇后學院時,王嘉廉看到《紐約時報》整整兩頁半都在招聘電腦程式員,認為這個行業將來大有前途,於是進入哥倫比亞大學電子研究實驗室邊工作邊學程序開發。再之後,他進入到一家電腦公司工作,並被一個機會激發創業夢想:瑞士CA軟體公司正在美國尋找銷售代理,他認為自己有能力做好這個事情。
靠預支信用卡的400美元,王嘉廉在艱難中開始了這門生意。「這張卡到期後就再申請一張新卡,用新卡還掉舊卡,然後再從舊卡預支」他在接受華商名人堂採訪時回憶。也因為這樣的經歷,當他後來被問道,你覺得自己和蓋茨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時,他回答:「比爾不知道飢餓的滋味,我比他更注重實效。」
▲王嘉廉接受華商名人堂專訪
注重實效讓王嘉廉找到在軟體業建立競爭力的方向,當時軟體業一味追求技術但不接地氣,必須從客戶那裡拿到訂單才能生存的王嘉廉看見其中的弊端,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客戶的需求上,並率先提出「技術必須服務於商業」的理念。
這一討巧的策略非常奏效,令他很快在市場站穩腳跟。再加上他從生活中學到的靈活處事方針,和帶著飢餓感加倍的努力,幾年時間,他就將美國做成CA最大的市場,繼而還買下CA公司。
之後,被鼓舞了信心的王嘉廉又看到一個巨大的商機:商業軟體需求與日俱增,眾多新興軟體公司孤立發展,勢單力薄,存在巨大併購整合的空間。於是,他邀請畢業於耶魯,已是成功律師的哥哥加入公司,把CA上市,並啟動收購策略不斷以強並弱,快速做成了世界級企業。
1989年,CA成為第一家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獨立軟體廠商。王嘉廉也成為全球軟體業的巔峰人物,包括比爾蓋茨在內,都只能仰慕其不可思議的發展速度,自嘆不如。當時,微軟才上市3年,還在努力推銷剛剛發明出的Word for Windows。
10年之後的1999年,王嘉廉更以6.65億美元的高額薪水,成為全球收入最高的CEO。而這一紀錄,到今天,依然沒有華人可超越。
自己白手起家的經歷,讓王嘉廉對依賴風險投資起家的創業家,持不完全欣賞的態度,「起碼應該用自己的錢先做一個生意,哪怕很小。這樣,才會懂得什麼是真正的生意和不安。而沒有這些,是一種損失。」他說。
王嘉廉說,追求成功應該具有一些優秀品質,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我學習,自我激勵,不怕失敗。「不要等別人來告訴你,應該學什麼,做什麼。也不要等別人來鼓勵自己,而應該自己給自己目標,竭盡所能去實現。如果遇到困難,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從失敗中學習。這些也是CA最重要的哲學」。
自稱至今開車不看倒車鏡的王嘉廉,是一直朝前看,敢於冒險的人。他說,如果不敢冒險,瞻前顧後,也許能成為不錯的專業人士,但絕不可能成為企業家。而且,他充滿鬥志,身上流淌著專治各種不服的基因,「我就是喜歡做別人認為做不到的事,這最能引發我的興趣與雄心。」
一定要打破常規,是王嘉廉的另一個成功秘訣。
「我經常告訴我的員工,一定要獨立思考,問為什麼並且找到更好的答案,而不是人云亦云。如果我們兩個人意見一樣,一定有一個人是多餘的,而那個多餘的人,一定不是我。」
王嘉廉以強勢管理作風聞名於華爾街和美國科技界,他的強勢是首先對自己狠。他說,「我從來沒有說過要做最大的軟體公司,我要的是最好的軟體公司,要做到最好就必須要效率、品質、紀律。」
因為自己不是高學歷,王嘉廉建立團隊時並不看重學歷這回事。他對有自發精神、不畏挑戰又善於因地制宜的人厚愛有加。找到合適的人,他注重以高回報激賞,執掌CA期間,他們的員工薪金比當時的頭號公司IBM還高出三分之一。
「你必須給予他們報償,而且重重地報償他們。當你找到一個全心投入的工作者時,付他兩倍的代價,因為他可以頂三個人的工作。」
是他的人力資源法則。
王嘉廉個性突出,精力旺盛,殺伐決斷,雷厲風行,並且心直口快,不裝腔做調拿捏架子。他討厭官僚主義,視其為腐蝕人心、摧毀企業的罪魁禍首。
1982年,CA併購了一家公司後,他要求該公司迅速編制一個新軟體,對方說需要9個程式設計師、6個月時間才能完成。得到消極回應後,他一聲不吭,苦戰一個通宵,拿出了一個雖然粗糙但是能用的軟體。
從此,該公司的人再也不敢討價還價,幹不了的只能自行辭職另找出路。
但這並不意味著王嘉廉是個無趣的工作狂。相反,他說自己不像人們想像中的有很大的工作壓力。「我不像別人想像中的那樣拚命工作。我將工作當成遊戲,純粹為了快樂才工作,我認為自己是在『努力遊戲』,熱愛並樂在其中。」
與喬布斯強調找自己喜歡的事去做不同,務實而且從一開始就沒有太多選擇的王嘉廉,強調在工作中尋找樂趣並追求成功感,享受工作的過程,哪怕是苦中作樂。
「但不要為錢而工作,那樣會讓你失去生命中很多重要的東西。」他自己的一句人生格言就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富有但無趣,成功卻不快樂。
王嘉廉說,為人工作,一定要問是否滿足這三條:
第一,僱主必須讓你意識到,無論是做什麼,你的工作都是重要的;
第二,應該有很好的收入。
第三,大多數公司缺少一點,要從工作中找到樂趣。
成功後的王嘉廉致力於幫助更多人的事業,在全球展開以醫療、兒童救助、教育和溝通中美文化為主的公益慈善活動。
▲王嘉廉與微笑列車中國患者聚會
1998年,他出巨資和美國前總統老布希等合作創立「微笑列車」,目前該機構已是全球最大的唇齶裂醫療慈善機構,在近百個國家資助免費唇齶裂修復手術近100萬例。光在中國就累計捐款15億元,培訓超過1.2萬人次醫護工作者,資助了近30萬名患者免費救治,讓數十萬個家庭重現歡笑。
慈善捐助中,王嘉廉有意把重心向中國側重。他對孩子們說:「我們是美國人,這毫無疑問。但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與中國息息相關,這一點對我們很重要。」
1999年,他在中國6所高等美術院校設立「王嘉廉美術獎學金」,為數以千計的青年畫家提供了獎學金資助。2000年5月,他向父親的母校蘇州大學(原東吳大學)捐資1000萬美金,支持其法學院的建設發展。
他還斥資2300萬美元在美國購置興建了紐約長島平原中文學校,大力推廣中文教育,投資4000萬美元創建「亞美文化中心」,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引入「孔子學院」於其中。
王嘉廉注重用科學的方法發展慈善事業,他說:「寫支票很容易,但我要了解這個慈善項目到底怎麼運營的,是否有效率,是否真正幫助到了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眾所周知,企業家擅長製造產品、營銷以及管理,同時也擅長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整合資源,如果把商業運營上的能力運用在慈善項目上,就可以大大提高項目運營的效率。這對他們來說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事。」
慈善不但需要經營,而且應該不斷創新,這是王嘉廉的理念。因此,他在慈善事業中延續商場上的鐵腕手法,把一些工作不力的慈善項目經理人換掉,並且努力將創新科技運用到慈善項目中。
延伸閱讀| 特立獨行——王嘉廉
「從不將自己的企業視為大企業,而是永遠當成一個小公司來經營。」
「我就是喜歡做別人認為做不到的事。如果別人告訴我不可以做這個,不可以做那個,這最能引發我的興趣與雄心。」
「我真的不相信世界上有做不到的事,任何事我都有充分的把握做得更好、更快、更多。」這種堅定性格的形成,在王嘉廉那裡,得到了非常有趣的解釋:「我是華裔移民,在家中排行老二。中間的孩子,自然會培養出很強的妥協能力。老大呢,常常要背負許多父母期待與夢想的重擔,最小的常常是會被慣壞的人。老二一般都輕鬆獨立,常成為他們中間的協調人。」
「作為移民子弟,你曾親眼看到自己的父母辛辛苦苦在異邦奮鬥,一切的一切都在重新開始。你到學校上學,你是惟一的中國人與外國人。走到社會上,你必須要在各方面學會妥協,爭取別人的信任。」
「所以,在CA公司,哪一種人會成功?他是飢餓的人,是在生活中吃過一些苦頭的人,是第一代移民。他們見過自己父母的掙扎,並在他們抵達這個國家時,只擁有三隻皮箱。」
「我希望中國出現越來越多的王嘉廉,越來越多的比爾.蓋茨,越來越多的布希」。
王嘉廉(Charles Wang),1944年生於上海法租界內,其父王健曾是上海法院的法官。1952年,只有8歲的王嘉廉隨父母移民美國,先是進入布魯克林科技高中就讀,後在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畢業。那時生活異常艱辛,王嘉廉常做一些被人瞧不起的活,經常連32美分一頓的午飯都吃不上。許多年後,回憶起早年的痛苦,他總是輕描淡寫地帶過,只是常說自己比比爾·蓋茨經歷的磨難多。「我知道飢餓的滋味,而他卻不知道。」王嘉廉說,「移民生活對我的影響很大。」他對正規教育一直不感興趣,卻十分嚮往獨立創業。他曾說:「我不喜歡傳統的學校教育,那是浪費時間。」月轉星移,他證明自己的選擇是對的。
1976年,王嘉廉在紐約創辦國際聯合電腦公司(CA)。他領導的CA在國際軟體業是知名的公司,他本人也因是華人卻在白人世界闖出天地而更賦有傳奇色彩。他的人生際遇雖然不能讓後來者完全效仿,但勤奮、刻苦、善於把握先機、勇往直前等優秀品質,卻是值得任何一個想成功者學習的。
雖然與蓋茨將近1000億美元的個人財富相比,王嘉廉的10多億個人資產不過是蓋茨的一個零頭,但是人們還是常常把他倆擱在一起。他倆都是自己公司的中心和靈魂,都是憑藉鐵腕式的戰略攻城略地,成為軟體業頭兩號廠商。微軟在PC領域一統天下,CA的企業管理軟體在大型機和客戶機/伺服器領域也是領袖群倫。
當然真要比較起來,兩人的差異比共同之處更顯著。蓋茨習慣於在聚光燈下談笑風生;而王嘉廉則習慣保持低調,甚至拒絕在一些大型活動上貼出個人肖像。最大的區別可能還是兩個人的童年:蓋茨出生在舒適的中產階段家庭;而王嘉廉則從小受盡貧困和漂泊。「因為我是移民,我了解飢餓。"有一次他接受CNN的採訪時說道:"所以,我可能比蓋茨更加注重實效」。
更多文章歡迎點擊以下連結:
歡迎分享,謝謝!
微信公眾號:總裁加油站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22/node66824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