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案例顯示FTA不是貿易萬靈丹

魚兒| 2015-09-07| 檢舉

請繼續往下閱讀

臺灣政府近年來企圖向外國簽訂貿易協定,尤其是針對中國,希望可以透過降低關稅,或個別產業優惠來幫助臺資企業。事實上,這不是根本解決之道,如果 臺灣企業本身的競爭力不足,簽訂再多的貿易協定也沒用。如果關稅減免是10%,今天中國的消費者因為你的產品便宜10%所以向你購買,那麼未來某一天,中 國消費者也會因為市場上有賣家的售價比你更便宜,就轉移消費,但當你的產品是BMW、捷安特、Apple、可口可樂、星巴克等品牌產品時,即使你的產品售 價高於當地市場價格,消費者依然願意買單,這才是競爭力,貿易協定才能幫助該國的企業,達到如虎添翼的效果。在全球化的貿易體系中,商場上的競爭者不只來 自中國的企業,而是全球各地的企業,光靠與少數國家簽訂貿易協定,或者一時安逸在中國市場,絕對不是長久之計。

以媒體喜歡拿來和臺灣比較的南韓為例,南韓對外簽署全球FTA覆蓋率超過60%,而臺灣不到10%,南韓和歐盟、中國、美國都有簽訂FTA,出口佔南韓 GDP約五成,中國是南韓最大貿易夥伴,過度傾中的結果,中國經濟近期不佳,南韓8月份進出口大幅衰退,八月出口比2014年同期減14.7%,連續八個 月呈現衰退,減幅創下2009年以來最差紀錄,進口大幅滑落18.3%。

來分享出去吧,讓這個世界更快樂~ ヽ(●´∀`●)ノ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

.

.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22/node57831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