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貶值的後果 有多嚴重?

loh boo ...| 2015-08-29| 檢舉

貨幣貶值的後果

2013年2月26日 11:46

文章摘要:這篇文章詳述了貨幣貶值的後果:通脹。溫和通脹通常被認為是一件好事情,但如果通脹過高,以致難以控制,就會成為經濟體的災難。

筆者在學習微觀經濟學第一天時,聽到存在通脹前景對經濟體來講是一件好事情。不過,如果物價上漲,意味著我們用同樣的錢買到更少的物品,不是嗎?這對於筆者來講當然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下課後,筆者通過與教授交流,學習到了利率與通脹的關係。教授解釋到:「通脹就是經濟增長的副產品 ..,隨著工資水平以及成本的上漲,企業不得不提高其成品價格。較高的物價很可能嚇走部分消費者,所以通脹過高可能是一件壞事情。因此當通脹看起來過高時,美聯儲就會通過加息打壓通脹。」

我的教授繼續解釋稱:「若通脹處於溫和增長,就是好事,因為它是經濟增長的跡象和副產品。」

按圖放大

筆者自此之後學習到,通脹處於溫和增長是件好事情,但增速過快或過慢就會對金融市場造成破壞。

為了理解通脹過快對增長的破壞力,我們可以來看一個例子:辛巴威。

辛巴威,位於非洲南部的一個小國家,在1965年之前屬於英國殖民地,之後獨立戰爭暴發,並於1979年取得勝利,隨後在1980年進行的選舉中,羅伯特•穆加貝獲勝,成為辛巴威的總統。不過自此之後,這個小國就開始了其艱辛歷程。大選後不久,該國實施了「土地改革」,在這場改革中,從農民手中收回的土地被分配到了羅伯特•穆加貝的支持者手中。

儘管如此,但辛巴威的經濟仍在增長,在1980-1990年期間,年均增速超過4%。在接下來的10年里,經濟增速更高,不過在2000年所有這些事情發生了改變。

由於不滿足之前「土地改革」的效果,認為其沒有快速地分配可耕土地,羅伯特•穆加貝在2000年開始強制分配資產。這對該國經濟來講是一個重要轉折點。農作物是辛巴威的主要出口產品,許多之前生產和出口農作物的田地,現在歸其他人所有,大部分歸那些不知如何耕種的政府官員所有。辛巴威在2000年的通脹率超過55%,僅一年後就達到112%。下圖是當時一張面值為50辛巴威幣的鈔票。

按圖放大

隨著土地繼續被分配,許多資金流出了該國。投資者對投資辛巴威失去信心,不想冒險投資於該區域。該國通脹在2003年達到598%。

隨著資金流出該國,辛巴威元開始下跌。稍後美國對該國進行了制裁,這使辛巴威的前景變得更加不確定。

辛巴威元貶值嚴重衝擊其進口,並對該國民眾的基本生活構成了挑戰。

2006年,辛巴威央行行長發行新的貨幣,每1新辛巴威元相當於過去的1000元。2006年的通脹率達到1281%。

發行新貨幣一點也沒有改善投資者或者消費者的信心,只是引發了更多的辛巴威元賣盤。這促使辛巴威央行再次發行新的貨幣,經過此次發行,上圖我們看到的50辛巴威元變成了現在的500,000,000。

按圖放大

在3年多的時間裡,辛巴威元變化了4次。

通脹率在2007年達到66212%,在2008年達到不可控制的程度。在此後的一次印刷中,其貨幣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眼球(今天看來可以成為一個收藏品):

按圖放大

每一次重新發行貨幣都是對投資者信心的一次打擊,只會看到更多的資金流出辛巴威。

在第3次發行後,辛巴威經濟已經開始「美元化」,即使用美元作為主要的貨幣。這導致辛巴威元開始旋轉下跌,並最終遭到廢棄。

一旦通脹變得不可控,那麼幾乎沒有措施可以挽救其經濟。

這也是目前美聯儲所擔憂的,也是日央行沒有啟動更加激進寬鬆措施的原因。

通脹可以變成一件好事情,但只有在其處於溫和增長的情況下才是好事情。人為地貶低該貨幣,引發通脹,進而促進經濟增長可能會使其經濟處於危險境地。(james Stanley撰寫,李玉榮譯)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22/node55481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