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觸角伸至受到熱捧的中國市場,發展無可限量。

股票菜鳥| 2015-06-02| 檢舉

從父親李萊生手中接過家族企業峇都加灣(BKawan,1899,主板種植股)後,丹斯里拿督李愛賢以謹慎踏實的態度,嚴守父親一手打造的種植帝國。

人說創業難,守業更難,但李愛賢不僅成功守業,還善於擴張業務,峇都加灣和子公司吉隆甲洞(KLK,2445,主板種植股),在他的帶領之下,展開了輝煌的一頁。

他主張多元化旗下事業版圖,擴張收益來源,卻始終堅守種植核心業務,立足大馬、放眼海外。

這位默默耕耘的企業家,在2011年成功累積了36億3900萬令吉身家,成為了我國第九大富豪。

1951年出生於怡保的李愛賢,從小受到家族產業特性的影響,在馬來亞大學就讀期間選擇農業作為主修專業。

在美國哈佛商業學校取得商業管理碩士學位後,1974年加入吉隆甲洞,由底層開始做起。他的成績備受公司上下肯定,在1985年正式進入董事局。

父親逝世後,李愛賢和兩個弟弟——李孝賢和李順賢,聯手打理家業。

自李愛賢接管業務以來,峇都加灣和吉隆甲洞不斷擴大,甚至經過重組計劃,進軍膠基工業可口加工、棕油下游工業、房地產業,甚至是保養品領域。

同時,吉隆甲洞身家大幅躍升,股價從李萊生時期的每股60仙,到現在約24.50令吉的價位,亦是分析員和投資眼中的防禦性股項之一。

1993年,李愛賢出任主席兼總執行長,但2008年接受證券監督委員會建議,卸下主席位置,保留總執行長位置,以提升至更好的企業監管水平。

放眼地庫30萬公頃

隨著原棕油價格強勢走高,確保了吉隆甲洞這些年的良好收益,公司更不斷購買土地,顯著擴大大馬和印尼的種植地庫。

截至今日,吉隆甲洞油棕種植地共18萬551公頃,橡膠種植地為2萬4067公頃,而非種植和相關儲備土地則是4萬6500公頃。

李愛賢公開表示,有意將現有地庫從25萬1100公頃,增至30萬公頃,除了馬印地區,也於巴布紐幾內亞和非洲等地區尋求適合地庫。

除此之外,吉隆甲洞目前棕油榨取率為21.2%,期望截至9月30日的2012財年可提高至22%。

他也預計,未來幾年會在印尼建設至少兩間棕油廠,以及3間煉油廠,以應付急速增長的鮮果串需求。

商業嗅覺敏銳

李愛賢念書時期所修讀的專業,讓他在經營公司時更加得心應手。

公司老臣子曾說過,作風謹慎的李愛賢除了繼承父親克勤克儉及嚴格管理的優點外,也在管理上表現出新的特點,是一個「天生的企業家」。

李愛賢從不憑自己的感覺下決策,同時具有相當敏銳的商業嗅覺力。

順應時代發展

除了繼承父親克勤克儉、吃苦耐勞、嚴格管理和精於計劃的經營法則之外,他也會順應時代發展,尋求創新機會,將旗下業務多元化,進軍棕油、油脂化工、保養品等領域。

他的冷靜及天分,不但讓吉隆甲洞集團渡過1997年的金融危機,更在之後於列強中突圍而出,繼續發展壯大。

據知,他每月定期召開會議,對財務狀況做出簡報,計劃下一個步驟,並從中制定公司的目標,而且檢討之前的錯誤,對於未來總是有明確的方向。

培育人才永續發展

李愛賢和李萊生一樣,善於培養人才特質、注重企業管理和人員培訓。

李愛賢做事認真,不允許犯錯,他屬下的管理人員都有「盈利目標」,發揮主動性,尋找賺錢的機會。

作為出色的第二代,李愛賢和弟弟李孝賢對於擴展家族事業從不鬆懈,雖目前沒有明確第三代接班人的跡象,但相信他們的人才培育專長,對公司能否永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效果,以繼續朝國際企業的目標前進。

致力種植下游業

李愛賢許多資金投資在種植下游領域上,主要是油脂化工和可可產品,並在中國擁有脂肪酸工廠。

堅實的管理系統和龐大的原棕油相關業務,深受投資者的喜愛。

吉隆甲洞去年宣布加入國際經濟轉型計劃,承諾撥出7億600萬令吉,投資下游工業四大計劃。

這包括建設建設一座耗資4億8000萬令吉的綜合脂肪酸甲酯磺酸鹽以及脂肪酸工廠、生產特別脂肪酯的工廠、生產高級生育三烯酚以及同分異構物的工廠和一所世界級的研發中心。

這些投資案中,吉隆甲洞也獲得了政府的1億3400萬令吉的撥款,主要是協助建立上述三所工廠。

數團體任要職

除了執掌家族外,李愛賢的成就與能力,曾讓他獲選加入多個組織、理事會或會館,為領域和社會盡一分力。

他曾被選為大馬棕油推廣理事會主席、大馬可可局主席、大馬棕油研究學院和大馬農業大學理事會成員。

此外,他也在去年杪出任霹靂嘉應會館新任會長。

顛覆傳統進軍保養品

事實上,吉隆甲洞作風向來保守,很少會有大型的企業活動,但在1996年,李愛賢顛覆了一般種植公司緊守核心業務的概念,以6000萬美元(1億8240萬令吉)收購美國保養品零售商——瑰柏翠(Crabtree & Evelyn)。

這項投資至今未對吉隆甲洞帶來非常優越的貢獻,瑰柏翠曾在2009年7月2日提出破產保護申請。

雖然如此,吉隆甲洞這些年還是一直致力將之轉虧為盈,通過重組計劃,把業務重點專注在執行可獲利和增強品牌的長期商業計劃上,以脫離破產的命運。

無論如何,瑰柏翠不失為一個擁有穩健品牌的國際公司,價值甚高。

瑰柏翠如今更在中國上海成立新獨資子公司,將業務觸角伸至受到熱捧的中國市場,發展無可限量。

馬來西亞是受上天眷顧的土地,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是全球主要原棕油生產國,這類被稱為「樹上黃金」的商品,造就了多家全球領先的油棕種植集團;而由丹斯里李愛賢家族掌控的吉隆甲洞集團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吉隆甲洞是一家擁有上百年歷史的老品牌,是大馬歷史悠久的種植公司之一,成立於1906年,主要種植橡膠。

大馬獨立後,英國人因局勢改變紛紛撤離大馬,導致種植業走下坡,價值也大不如前。

李愛賢的父親丹斯里李萊生卻在亂世中看到種植業的希望,他以人舍我取的方式,陸續從英國人手中收購橡膠公司。

在1965年,已經控制峇都加灣,過後再通過它來在本地及倫敦股市收購吉隆甲洞等公司,成為當時大馬種植業的巨人。

當李萊生掌控吉隆甲洞時,當時的繳足資本只有約368萬英鎊及面積7萬2186英畝的園丘,盈利與股息極低。

園丘整頓脫胎換骨

後來在李愛賢致力加強業務,不斷將老樹翻種為高產新樹,並把土壤合適的土地改為油棕園,經過6至7年,終在1975年完成園丘整頓工作,如脫胎換骨,在1989年創下1.27億令吉的盈利。

進入90年代,吉隆甲洞已是一個上了軌道的種植集團,為大馬三大種植公司之一,共擁有9萬公頃油棕、橡膠及可可園,其中61%為油棕。

李萊生於1993年病逝的時侯,吉隆坡甲洞共有44家子公司與8家聯營夥伴公司,擁有8.9萬公頃橡膠、油棕、可可種植園,價值達23.76億令吉。

低調內斂低層做起

自父親去世後,丹斯里李愛賢和弟弟拿督李孝賢、拿督李順賢繼承父業,由李愛賢掌舵。

1951年出生於怡保的李愛賢,從小受到家族產業特性的影響,在馬來亞大學深造時選擇主修農業。

李愛賢在美國哈佛商業學校取得商業管理碩士學位後,1974年加入吉隆坡甲洞,由低層開始做起,1985年正式進入董事局。

這一位第二代的種植業鉅子,與其父親李萊生一樣低調內斂,恪守家訓,謙虛待人。

遵循父親教誨 對種植業始終如一

李愛賢接手後,一直遵循父親的教誨,以謹慎踏實的態度,穩健鞏固種植王國及積極購地和拓展核心業務。

他以收購股權或聯營方式、增購新種植地與業務,以致力擴大峇都加灣和吉隆甲洞的事業藍圖並多元化事業,包括進軍膠基工業加工、可可生產工業、油棕下游工業、房地產業及化工業,以求做到立足大馬、放眼海外。

儘管不斷多元化公司業務至其他領域,以降低依賴單一領域的風險,李愛賢仍與先父一樣,在許多種植業者紛紛放棄農業品生產的核心業務並轉向投資產業發展,他對種植業始終如一。

「吉隆坡甲洞的核心業務始終是種植業,不過,公司過去幾年已把多元化業務拓展至資源開發生產,希望在種植業外尋求其他業務的盈利。」

從父親的時代到李愛賢的手中,吉隆甲洞的油棕園地面積多了兩倍,達大約25萬公頃。

股價也從每股5令吉,到現在約20多令吉的價位,是分析員和投資眼中的防禦性股項之一。

李愛賢曾在2013年杪公開表示,將把現有地庫增至30萬公頃,除了馬印地區,也於巴布亞紐幾內亞和非洲等地區尋求適合地庫。

長期研發深耕創意

李愛賢除了繼承父親克勤克儉、吃苦耐勞、嚴格管理和精於計劃的經營法則之外,他也會順應時代發展,尋求創新機會。

他說,創意與創新,皆需要適當人力資本長期研發來支撐。

「創意是持續的,不是一朝便有所成,這需長期累積與努力不懈,沒有一個方案可以解決所有問題。譬如在培植混合品種的油棕樹苗,有時就須耗上逾10年的時間,顯示創新是需要循序漸進,持續深耕才能提高競爭力。」

守業之路和創業一樣艱難,李愛賢面臨了許多外圍挑戰,然而,每次面對新的局面,他都把自己的腦袋轉變成航海家的頭腦,不時轉移策略。

李愛賢每月定期召開會議,對公司近況與財務狀況做出簡報與總結,以計劃下一個步驟,並從中制定公司的目標,而且檢討之前的錯誤,對於未來總是有明確的方向。

他透露,過去幾年最大的挑戰是需提高種植地段、技術種植的勞工短缺及通膨導致成本增加的問題。

「大馬缺乏適用的種植地段,我們決定拓展印尼地段,畢竟該國的農業潛力龐大,加上文化相近。」

「為應付技術及種植勞工短缺的問題,公司已擬定發展計劃,為種植員工提升房屋與設備,同時藉培訓改善技術。」

雖然所有企業都面對通膨的挑戰,不過李愛賢相信,提高本身的效率與生產力將抵銷成本增漲及加強回酬。

對外來人才態度謹慎 塑造永恆文化最重要

穩重踏實的李愛賢還分享了其管理之道,他認為在這個速食時代很多人喜歡有名氣的領導人,甚至不惜高薪挖角來領導企業。

不過,由於不熟悉企業的原有文化,而只在意自己「空降」的高位;一旦有任何差錯,很可能就把企業帶到危險的境地。

因此,他對於「外來人才資源」保持守謹慎的態度,並以著力塑造一個優良永恆的企業文化為最重要。

「開放、公平是主軸,在時間的薰陶下培養屬於公司的文化與價值,同事間能契合與融洽相處。」

李愛賢和李萊生一樣,善於培養人才特質、注重企業管理和人員培訓。他做事認真,要求屬下的管理人員都有「盈利目標」,發揮主動性,尋找賺錢的機會。

擴展家族事業不鬆懈 樂觀布局第三代接班

作為出色的第二代,李愛賢和弟弟李孝賢對於擴展家族事業從不鬆懈,並對於第三代的接班人保持樂觀。

但他們相信人才的培育,將對公司能否永續發展,繼續朝國際企業的目標前進,有著至關重要的效果。

「我們家族的第三代還在20-30歲間,資歷尚淺,我們先讓他們從低做起,了解公司的每一層運作方式。除了能力,品格也很重要,我會把父親教導的做人道理如誠實、勤勞、團結傳給他們。」

他還強調,業務擴展海外是需要人才方能產生競爭力。

除此之外,有一組值得信任及同甘共苦的團隊乃是企業成功的關鍵。

要取得這方面的成就,該團隊必須有當地培訓的員工配合一班精幹的班底,合一地投身於同一方向、同一目標付出努力,方能成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22/node37685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