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地資產、港燈、屈臣氏到和記環球電訊,能在相對高位成功放盤是商場老將的經驗,而在進入地產行業六十年之際義無反顧抽身奔向歐美重資產領域,更是一個世界級資產交易者決絕的膽略
文 | 施南
香港,深水灣道,79號大宅。2017年7月29日雨夜來臨時,89歲的老主人如願收到了他的生日禮物,價值144.97億港元。
作為三十年來,特別是過去七年來這個世界最繁忙的資產交易者,李嘉誠用這種方式慶生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一份特別的生日禮物
事實上,自2016年2月和10月新世界電訊及九倉電訊分別以6.5億港元和95億港元出售旗下香港固話業務之後,關於「超人」有意放盤和記電訊同類業務的傳聞便不絕如縷。
1995年,港府正式結束原香港電訊一家壟斷時代,上述三家公司正是最早瓜分該市場的主要「食客」。不過隨著移動通訊技術的迅速普及,收益下滑確是不爭事實。
至於和記,上一財年120.24億港元的營收同比下降了45%,而凈利潤也縮水23%至7.01億港元。
破船尚有三千釘,何況主掌此項業務的和記環球電訊(HGC)不僅掌控著全港1.4萬棟大樓的固話業務,在住宅寬頻、企業級服務領域也有不少涉獵。35.84億港元的資產凈值,說來也是一塊肉髓俱在的大腔骨。
關鍵,是成交價格,而這偏偏是李的強項。這次以對手盤面目出現的,依舊是凱雷和安博凱兩家私募股權基金聯合構成的財團。後者之前溢價併購九倉電訊時一度引起資本市場矚目。特別是原本就出身凱雷的安博凱話事人金秉奏,不只有著深厚的背景—其已故岳父是韓國浦項制鐵創始人,同時也是韓國前總理的朴泰俊。更重要的,躋身彭博評選「全球最具金融影響力50人」的金,也是一個出色的併購專家,並曾在韓美銀行單宗交易中獲利逾1.4倍。
一邊是後生可畏的厲辣之人,一邊是路透社給出15億美元—約合117億港元的最高估值,兩個月前李嘉誠面對外界探詢時元龍高臥擺出一副「價格不合適就算」的姿態。然而60餘天之後,自己生日到來當天,成交!144.97億港元較此前最高預計仍溢價24%,甚至高出和記電訊141.68億港元的總市值。
就算那副標誌性黑框眼鏡似乎能將時光凝滯,但老邁的獅王依舊牙口凌厲。即使自身不再鍾意的資產,鬆口前也要設法吮盡最後的鮮汁。
網際網路新貴難以匹敵之老到
昔日同為華人資本崛起象徵的九龍倉系包玉剛已在26年前仙去;較己年長3歲的新世界系大佬鄭裕彤也於去年9月過世—有意味的恰是這兩家企業提前一步割棄了本地固話業務;而曾擔綱滙豐銀行大班十年之久,且在李氏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鯨吞和記黃埔公司一役上出力甚多的英國人沈弼,則以90歲高齡於今年7月2日壽終。同輩之人紛紛凋零不僅未讓李嘉誠空嘆什麼「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反倒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不斷捍衛著華人世界交易之王的寶座,哪怕來自中國內地53歲的馬雲和46歲的馬化騰在個人財富上已然超越「前首富」。
89歲的李嘉誠自然不會再為財富榜單上「零」的數目分心,而兩艘數十年不斷打造又不斷拆合的旗艦—長和實業與長江實業地產在市值排名中亦早已跌下神壇。以8月1日收盤價格計,長和、長地分別錄得4054.42億與2506.9億港元市值。
不妨看看網際網路和地產新貴們的成績單吧。同一天,騰訊市值29576.74億港元,阿里市值3903.78億美元(約合30449億港元),百度市值783.61億美元(約合6112億港元),京東市值650.71億美元(約合5075億港元),網易市值399.64億美元(約合3117億港元),恆大中國市值2549.86億港元,碧桂園市值2198.08億港元。很簡單的算術題,貴為00001.HK的長和只及騰訊的13.7%、阿里的13.3%。即使長和、長地左右手齊出,騰訊仍是其4.5倍,阿里則是高出4.64倍。
但這又當如何?論及資產售賣,無論出擊時間還是價格拿捏,李嘉誠的老到遠在他人之上。
當63歲的萬達集團王健林以每座2.58億元人民幣均價被迫割肉77家酒店時,便不斷有市場人士提及李氏從內地房地產市場從容後撤至少回籠逾700億港元現金的故事。
這,其實只是一小部分。從2011年開始的七年內,有數據顯示這位超級資產操盤手至少已套現1930億港元,出售地產業務僅是一隅,股權融資亦占有相當權重。諸如2011年將北京東方廣場以匯賢產業信託名義一次性變現110億元。2014年,又將香港兩家電力寡頭企業之一的港燈分拆上市,之後又將其19.9%的股權再度售予卡達投資局,兩次合計套現逾590億元。同一年3月,將旗下擁有近萬家零售店面的屈臣氏24.95%股權以440億港元作價售予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如若加上待售中估值近500億港元的香港中環中心75%股權,套現數值更為可觀。
那麼,收益情況怎樣?僅以去年10月售予新加坡財團的上海陸家嘴世紀匯廣場為例,230億港元標價實際錄得62.2億港元利潤。
誰是真正的贏家?
只有當你成功售出資產時,才會知曉誰是真正的贏家。2000年與2007年兩次出售英國和印度電信資產先後凈入帳1130億和750億港元,尤其是「千億賣橙」更成一時佳話,將是時母公司的和黃一舉送上年度全球利潤最高企業的龍椅。由此,又導致兩個讓不少中國內地企業家瞠目的財務數據。
首先是低到塵埃中的資產負債表。經歷世紀重組的長和和長地該項指標是4%和15%,與動輒70%負債率乃至以永續債掩蓋真實財務狀況的內地大企業相比,實屬異類。
其次是在大規模進軍歐洲、澳洲與北美現金流穩定但難言高回報的能源、電信、公用事業後,通過連串財技仍然能保持相當水準的股本回報率(ROE)。數據顯示,從2007年至2016年間,長和的該項指標十年平均值達到12.24%。
再做一次橫向對照吧。上述時間節點內,中國股本回報率位列第一的金融業,平均值為18.7%,排名亞軍者為12.5%,而第三名乃鼎鼎大名的地產業,為10.6%。
不過隨著外部政策變化,一直以「天王老子」自居的金融業的ROE在2017年已不足13%。
請注意,當把沃倫·巴菲特貢上佛龕的同時,中國一批實力派民企大鱷滲透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行業,牌照是實力的象徵,浮存金成為「便宜錢」的代名詞。李嘉誠雖長期擔任滙豐銀行董事,卻對金融行業抱有一定的戒備,「傳統領域」才是他的擅長,而貌似老土的後者,其股本回報水平,相當不俗。
還有一點大可玩味,李嘉誠的拋售時間基本都是所涉行業即將結束「價格管制協議」或者短期暴利點到來的前夕。諸如港燈,就將在2018年終結由政府承諾年均9.99%的固定回報率。而國內房地產市場,也幾乎就在李氏估清二十年存貨的同時進入最後的瘋狂。有評論一度譏嘲李短視以至損失接近千億。
不賺最後一塊銅板,誠不欺也。
李氏的投資哲學
有賣自然也有買。就在出售和記環球電訊的兩天前,李嘉誠出資412億港元收購了德國能源管理綜合服務供應商依斯塔及其附屬公司,若再添上1月16日拿下的澳洲天然氣管道和配電公司Duet,僅今年在中國以外地區的投資已達825.79億港元。
關於李嘉誠「脫亞入歐」的爭議,早在2013年即甚囂塵上。如果不是歐盟基於反壟斷考量在去年年中否決了其102.5億美元收購西班牙電信下屬英國O2電訊公司的計劃,那麼李在中國內地及香港之外的投資版圖將更趨驚人。
這,也帶來一系列變化。
2007年時,是時的長江實業營收154.42億港元,其中香港地區占比81%,內地和新加坡分別占到7%和12%。而國際化色彩更濃的和黃公司當年營收2187.26億港元,其中歐洲業務占比44%。但至2016年,經過重組後剝離了地產業務的長和其歐洲業務占比已升至49.16%。
2017年8月3日,兩家公司就半年報召開的分析師會議上,更多數字浮出水面。過去半年內,長和來自香港地區的收入下滑了6.15%至226.25億港元,占比為12%。與此同時,其香港地區總資產同比下降9%,之於集團整體權重亦只剩9%。而歐洲方面就以43.07%的資產占比提供了47%的收入。
別忘了,諸多項目因為剛剛改弦更張且處於歐洲整體經濟尚不理想環境下並無發力。
某種意義上,無論長和還是長地,從投資屬地和利潤回報來源地雙向參照,已是首家華人創立真正實現全球化的大型企業,儘管身為舵手的李,其英文名字依然按照漢譯英,老老實實標註為「Li Ka Shing」。
「哪裡回報高就去哪裡」,今年初集團開春年會上李嘉誠的講話固然是正常不過的一種商業邏輯,但除了高門檻、對手少、現金流回報安全穩定等循規蹈矩的商學院式說辭外,李氏位於中環70層長江中心頂樓辦公室中那副對聯的下聯值得深思: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
或者,還可以聽聽他另一重心得:投資,就要去能打贏和政府官司的地方。
對了,素來逆潮流而動的李嘉誠對重資產範疇的能源、電信、公用事業大為上心,也是一個叫後生同行深感困惑的謎。為此,長江實業地產公司已決定正式取消「地產」字樣。要知道60年前李正是通過在香港北角投資12層高的長江工業大廈,才正式開始從一個從事塑料花製造的小工業家,向一個以地產為主業的大企業家進化 。而至耄耋的他,顯然準備開始又一次重大轉型。
亞馬遜的傑夫·貝索斯對此有過「深得李心」的闡釋:擁抱變化不如賭對不變。因為你往往不知道十年後的變化是什麼,但你知道十年後什麼是不變的。根據不變的去建立你的商業戰略會更清晰。
真的只謀求不變?要知道李氏旗下維港投資在以色列和美國矽谷的風投戰績彪炳,僅投資臉書和AlphaGo之父Deep Mind公司即獲利2-4倍。當然,這已是另一個故事。
十年後,那該是63歲的李澤鉅來擔綱旗手了。其實也未必,今天三月過世的大衛·洛克菲勒,直至101歲時還在操心他的大通曼哈頓銀行。
還是補祝「超人」老先生生日快樂先!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22/node159936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