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人都敢談論房價。
但我想說,你持有的房地產觀點或「常識」,全都是錯的:
你認為買房自住是剛需,不是投資;
你認為只要全民三年不買房,房價就會下跌;
你認為買房應該去買新房、精裝修,省心省事;
你認為買房貸款要選擇等額本金,因為還利息少;
你認為買房應該儘量用公積金貸款,還是因為省利息;
你認為房產中介是專業人士,買房時他們能幫你;
你認為自住房子又不能賣掉,漲到千萬對你也沒什麼意義;
你覺得房價太高租售比不合理,早晚會跌;
你認為30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導致人口代際減少,20年後遍地是過剩房子,房價會腰斬;
……
其實,你對房地產的真實情況一無所知。
毀三觀,豎新生
目前占據主流媒體的論調:「炒樓客溫州人炒高房價——為了抑制炒作,所以要調控樓市,調控加碼——因為樓價還在升,所以要繼續調控、繼續加碼」,本身就是錯誤的,就和「三角形內角之和等於170度」一樣荒謬。
你站在這個基礎上,就只可能眼睜睜看著別人靠房產改變命運,自己卻一次又一次踏空樓市。
你最好倒空你的大腦,倒空你對於房地產的一切成見,從零開始。
這裡就先讓你的三觀碎一塊,你覺得中產階級該如何保護自己的財富?靠勤儉?靠股票?
以上全錯!
正確答案是,靠負債。
底層爬到中產容易,中產爬到富人極難
中產階級會遇到財富「天花板」,以下是各階層工資和儲蓄的年增長率
當你很窮的時候,你只有「工資-結餘」,這時你的凈資產不斷增長。
但是你成為了中產階級之後,你就擁有了二樣東西,「工資+儲蓄」。其中,工資每年都在增長。儲蓄名義回報 3%,但因為實際通脹 13%,所以其實每年縮水 -10%,100萬過1年實際購買力就剩90萬。
你的人力資本,可以保值、增值,但你的金融資本卻無法保值。
當你的「積蓄」到一定程度之後,「儲蓄縮水」的效應,會超過你的工資結餘。如果每年縮水 -10%,則你財富的上限,就是「工資」的10倍,比如你每年省吃儉用,能省下40萬,則你資產的上限,就是400萬。
從名義上,公司發年終獎,你的錢包又豐厚了,總儲蓄從400萬增長到了500萬。但2019年的500萬,可能和2017年的400萬購買力差不多。
你的真實財產並沒有增加。
中國的財富積累特色就是如此:底層爬到中產容易,中產爬到富人極難。
我們想想自己的父母,他們一輩子省吃儉用,連給自己添一件新衣服都不肯。
可是幾十年辛勞下來呢,論積蓄,或許也就幾十萬、老破房子一套,一生的積蓄還沒有子女兩三年賺得多。
如果你不想像你的父母一樣,辛勞一輩子兩手空空,你就不能走他們的老路,得跳出這個大坑。
全世界最好的資產是什麼?
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我們的父母拿到了錢以後,只能去存銀行,沒有其他投資渠道。
比儲蓄更高一級的是「資產」,這就是中級玩法。
你可能也想問這樣的問題,「去換點外幣好不好?歐元,日元,哪一種貨幣最好?」
但正確的答案是「不要持有任何貨幣」,也不要持有任何類似於準貨幣的東西,譬如債券、理財、債券基金。
因為全世界的貨幣都跑輸「實物資產」。不僅僅是中國這樣,美國、歐洲、日本都是這樣。
中級的玩法,是持有「實物」。最有名的實物,當然是房產。除了房產之外,還有紅木、字畫、汽車車牌、攤位、特許經營權、學區、高速公路、景點門票售賣權等等。
但到了「中級階段」買資產這一個級別,主要問題是資產的選擇面很窄。資產有門檻,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把現金轉化成資產。
眾所周知,房產需要巨款,一套房子至少200~300萬,小額的資金,首付都不夠,而且還有限購限貸的問題。
至於高速公路路權、旅遊景點門票售賣權、特許經營牌照,這些資產更難獲得。有時候得通過股票市場,才能獲得一點份額,但這時又會受到股票從業人員的剝削。
所以,全世界最好的資產是什麼?
答案背後就是積累財富的高階玩法。
這個世界上真正賺錢的,是債務
如果年化通脹12%,而利率只有4%,什麼資產升值最快?
債務。
超級億萬富翁怎樣發財?槓桿式收購的債務。
中國的富豪,分為二種:一種是馬雲、馬化騰,另一種是王健林、賈躍亭。
馬雲,馬化騰主要是有一個非常成功的產品。馬雲最天才的思想就是成立了淘寶網,或許還有支付寶。淘寶目前有8億用戶,每天200億的銷售額。馬雲所有的成功,都是以淘寶為基礎。
微信的巨大成功,則使騰訊股票翻了3倍,遠遠拉開了與百度的距離。
在看看王健林,他靠萬達廣場起家。
萬達廣場是一種非常「重資產」的項目。單個萬達廣場很賺錢,租金回報達到8~9%。房價升值大概是一倍。投100億開發,建完以後大概值200億。
但是這樣的發財速度,依然和「二馬」不能比。BAT才是真正的「輕資產」項目。微信如果再多幾億用戶,要增加的也無非是多幾排伺服器。
是什麼支撐著王健林的財富,超過5000億大關,壓過馬雲,馬化騰,成為中國首富?
主要是「債務」。
他可以不停向銀行貸款,然後槓桿式開發。一直到2006年,王健林一共只有4家萬達廣場。他雖然是大富豪,但並不是頂級億萬富豪,而今天,萬達集團擁有80座萬達廣場,另外還有70座在建。
假設2006年時,你擁有4套房子,折騰擴張到今天,你能夠擁有80套房子麼?
所以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能力。這就是所謂的「財技」。
整個萬達集團,幫公司賺錢最多的人,其實是CFO。CFO每年要向市場上融資2000億以上,這才是核心技能。
你去看華爾街、世界500強,真正能升上董事長的位置,一般只有二種人:一個是職能部門的CEO,譬如Jeff Immelt以前就是GE醫療的CEO,另一種是CFO。
「負債」這條科技樹,是真正的百億級科技。
現在,我們就列出了財富積累的低、中、高三級模式:
低級模式,存錢,銀行經理跪式服務;
中級模式,資產;
高級模式,借錢,你去跪銀行經理。
賺錢主要靠模式
怎樣在中產階級維繫住社會地位,並進一步跨入上層階級?
很多人回答:「勤奮」。
不對,中產階級要成為富人,最關鍵的是「模式」。
賺錢最主要的一件事,是「模式」。你如果保持著窮人的模式,靠省吃儉用,想要達到中上流社會,終身無望。
你要儘可能向右爬,離開「存錢」模式,你要至少爬到「資產」模式,實物資產有11~12%的回報,隨通脹水漲船高。
但是「資產」很難獲得,至少比銀行存摺難以獲得,轉化為實物資產,就足夠你勞心勞力了,篩掉一大片社會上無能的人。
而如果你想出人頭地,「持有資產」還是不夠的。這只能夠讓你不輸,不能夠讓你贏。
如果你想跑得比全社會更快。快過+22%,你得追求「負債」,槓桿式、負債式發展。
這裡就很難很難了,並且衍生出一系列的科技樹,全部都是圍繞著負債展開。具體的做法,一節課肯定都講不完。
送一句話留給大家:構建以房貸為中心的資產組合包。
醍醐灌頂,還是一片胡言?請留言說出你的觀點。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22/node157396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