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去華爾街和矽谷的光環看美國

韓英倫| 2017-01-22| 檢舉

美國經濟發展就兩個變量:一個科技,一個資本。

在剛剛結束的美國大選中,新任總統特朗普憑藉「讓美國再次偉大」、「通過提高關稅,重振美國製造業」等「反全球化」承諾贏得了大量中低層工人的選票,成功入主白宮。

但是,對我們這位新任美國總統持反對態度的有兩個州,一個紐約,一個加州。

為什麼紐約和加州要反對他?因為,紐約(華爾街)和加州(矽谷)是美國經濟全球化中最受益的兩個地方。

美國經濟發展就兩個變量:一個科技,一個資本。

但任何經濟都不能只靠這兩者。

縱觀美國近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其實就兩個變量,一個科技,一個資本。它們從全球化中受益非常多。

很多人說中國經濟不得了,我們有阿里巴巴,有馬雲。馬雲在哪裡上市的?

華爾街。

馬云為什麼要跑到美國上市?

因為那裡能融來大資本。

今天我們國內很多創新,最後賺的錢,都流到美國去了。

華爾街這20年的發達,就是得益於開放和全球化。全世界最好的公司都要去華爾街融資,要接受美國的資本服務。由於開放,華爾街的錢更值錢了。

技術也是如此。如果蘋果只在矽谷製造,美國銷售,賣不了那麼多。如果中國不開放,印度不開放,蘋果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所以,矽穀神話的背後,不是美國人民撐著,是全球人民一起在撐著。為什麼矽谷一有好的創業想法,就能出一個估值千億的公司?因為它過去只能賣給幾千人,現在可以賣給幾億人。

技術和資本,這兩群人在美國,現在是好得不得了的。你去華爾街看那些投資者,三十多歲就開始討論怎麼退休,怎麼過有意義的生活,他們是當下美國夢真正的代言人。

但是,任何一個經濟體,純粹依靠資本和科技,是無法持久的。一個國家的實力增長,根本在於實體經濟,也就是製造業。任何金融和創新都是為製造服務的。

剝開華爾街和矽谷的光環,美國很多地方比之前更窮,因為製造業越來越沒落。

當我們剝開華爾街和矽谷的光環再去看美國:大多數人生活朴樸素素,中西部大量大媽似的人物過著艱難的日子。

2006年我去美國訪問, 路過底特律,特意去看了汽車製造廠。一個70多歲的講解員向我介紹汽車公司福特,語氣中尤其自豪,進福特公司是他們那一代人最好的工作,藍領工人也能買房買車,美國夢很容易能實現。

看到他對自己的公司那麼熱愛,我也被感動了,我說底特律的年輕人現在怎麼樣?

他情緒一下子就低落了,說現在的年輕人不行了。

-現在的年輕人還進福特嗎?

-福特根本就不招工了。

-福特去哪兒了?

-到中國去了。

對啊,福特為什麼要把生產線建在底特律啊?建到重慶、武漢多好,勞動力又便宜,市場也在這裡。

然後我問,您孩子現在在哪裡工作呢?他說,到亞洲教英文去了。我當時心裡咚了一下。中國製造業節節往上走,不是所有人都受益的,對於美國中西部的一些工人來說,生活還是非常殘酷的。年輕人沒有新的工作機會,除了矽谷和華爾街,其他地方一代比一代貧窮。

讓製造業回歸是唯一出路,但全球化是擋不住的,是時候開門對沖了。

所以,我們看到目前美國國內的收入分配格局惡化得一塌糊塗:中產階級縮小,貧富分化加大,兩端的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對立。

政府如何來緩解這個矛盾?向失業民眾提供高額福利,不工作也每個月拿很多錢。成千萬的人一起養著,最後發現政府的公共財務出了很大的問題。

但是政府收入不來自於有效的生產力,來自於高額稅收和未來的債務。現在政府要還的債務是GDP的兩倍,拿什麼來還?無非就是印鈔票和高稅收,無論哪一招,都會把經濟打垮。

所以其實不光是這一任總統,從歐巴馬就開始說,要鼓勵製造業回美國。當然這位新總統比較個性,你不回來,我就給你打電話,我要告訴你不回來的後果是什麼。

退回到客觀的立場上,美國製造業的衰落該埋怨誰?

我們沒有辦法去埋怨美國的藍領工人,因為他們同樣勤勤懇懇認認真真,他們的生活水平就是那樣的。

能埋怨中國人帶來的過大衝擊嗎?更加不能。美國工人就應該買房買車,中國農民就該回家種糧,一年收入130塊嗎?當然不是。

誰也埋怨不得,這是歷史造成的。封閉時間越長,差距拉得越開。如果中國早開放,世界早全球化,雙方勞動力的價格早就靠近了。

但就是因為勞動力價格收入差異太大,所以中國製造業能跟美國人競爭。差異能有就百倍,這場仗,美國人怎麼和我們打?

過去是美國舉著全球化的大旗要占領全球市場,現在變成了中國要扛起這面大旗。所以,現在到了開門對沖的時候了,這就是我們所處的經濟。

演講者 | 周其仁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22/node140424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