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5日,日本正式宣布,「將與歐美保持同步,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國」地位。」
關於中國是不是「市場經濟國家」,在2016年5月已經炒作過一回,當時歐洲拒絕同意中國在今年自動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議案。同樣,美國也多次表態,不會承認中國的這一地位。現在日本正式表態,說明西方主要國家均不承認我國是市場經濟國家。
他們做的對不對?這是另一回事,但按照事先的約定,他們是應該承認的。到2016年12月11日,中國將迎來加入世貿組織15周年的紀念日。按照當初簽訂的入世協議,中國應當在加入這一組織15年後,自動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如果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會在國際貿易中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比如降低關稅等等。在進行反傾銷調查時,西方也會參照我國國內的同類產品價格,而不是和某些價格高昂的國家相比。但現在,在進行反傾銷調查時的程序就簡單多了。
比如彩電,中國國內賣2000元,到美國賣200美元(中國產品到國外反而賣得便宜,因為物流和信用環境都不一樣);但是如果歐洲本地生產商的彩電賣600美元,美國就會說我國「傾銷」產品了,可以徵收高昂的反傾銷稅,程序也簡單得多。所以,不承認我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會極大影響我國的產品出口。可以預計,當出口創匯減少、貿易盈餘減少後,對人民幣匯率會有進一步壓力。
關於如何評判一個國家是否是完全市場經濟國家,歐盟、美國都有自己的標準,探討和分析這些標準都過於繁瑣,沒什麼意思,反正大家從直覺上都知道我國是不是一個「完全市場經濟國家」。老鄧本文想探討的問題是:為什麼西方會集體反悔?
因為時運變遷。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時,美國正處於網路時代的頂峰。雖然當時網際網路寒冬已經降臨,但在漫長的數年談判過程中,美國經濟是十分傲人的。實際上,日裔美國人福山1992年出版的《歷史的終結》能獲得如此大的影響力,就在於1990年代是美國的又一個黃金時代。環顧全球,有哪個國家能和美國相比?在一片樂觀的情緒中,福山迫不及待地把他1988年的演講稿修改成書,並於1992年出版。直至今天,該書的影響力仍然相當巨大。
此書出版的背景是:1989~1992年東歐劇變,蘇聯垮台;1990年美國又打贏了中東戰爭,幫助科威特復國。由此看來,自由民主制度確實是人類最優秀的制度,肯定會戰勝其他各種意識形態。歷史,到此終結了。恰好,1993年網際網路開始爆發,美國佔盡了先機,這讓福山的觀點好像更有預見性,他的眼光好像更有穿透力。
福山靠這本書成了世界頂級學者。但我們現在多次提這本書,更多地是把他當成笑料看的。因為很顯然,他對人類社會的思考還是過於簡單化了。想想也是,一個1954年出生的人,1988年就認為「歷史已經終結」。不到40歲的人就敢對人類社會下如此斷語,確實嫩了點。
回到WTO這個話題,當初領導我國參與談判的龍永圖認為:「(西方國家不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是反全球化的。但是,他們找到的是一個錯誤的題目和錯誤的目標,他們可以在歐洲內部推行保護主義,但不能把中國當成一個靶子。」《人民日報》新媒體發表文章說:《我們搞市場經濟為什麼要讓人家承認》:「中國是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讓美國人來承認我們搞市場經濟,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嗎?」呵呵,說得好。但問題是現在西方不承認我們的市場經濟地位,對企業出口會帶來實實在在的困難。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老鄧的推測是:
1、出口困難會讓人民幣繼續貶值。不是貶值一點,而是至少30%、50%的貶值。
2、在這個基礎上,以美元、歐元等計價,適當提高中國產品在國外的價格。由於匯率貶值,所以參照國內產品價格,或許兩者就相當了呢?
仍然以上述的彩電例子為例,在我國國內,同類彩電的價格從2000提到3000元,賣到美國的從200美元提高到350美元,假設人民幣貶值到8,相當於2800元人民幣,和國內價格差不多了吧。但350美元的售價,仍然比歐美本地的同類彩電便宜得多。
嘿嘿,這只是一種簡單的推導過程,僅供大家參考。本文的主要話題不是人民幣貶值,而是「時運變遷」。
前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認為,二戰之後有三次大的時運變遷,第一次是1971年美元脫離金本位;第二次是1985年的廣場協議;第三次,就是中國加入WTO給世界帶來的巨大變化。
老鄧的理解是:第三次巨大的變化,是西方人和中國人事先都沒有料到的。有多少人能料到,中國加入WTO成了最大贏家,科技尤其是GDP飛速發展?有多少人能料到,中國的進步如此神速,甚至快於當年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進步速度?有多少人能料到,中國的經濟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體制改革卻停滯不前,沒有受東歐劇變、蘇聯垮台以及福山所謂「歷史的終結」的影響?有多少人能料到,極端組織開始到處泛濫,伊斯蘭文化嚴重侵蝕歐美?
既然絕大多數人都料不到這些,現在中國加入WTO已經15周年,要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時候,西方國家就會食言。
這再一次說明,國家和民族的實際利益,高於一切。面對價格低廉、洶湧而來的中國產品,西方國家不得不提高關稅保護自己。
前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現在很多年輕人可能都印象淡漠了。在1980年代,他的名字比現在的美聯儲主席耶倫響亮多了。1979年他出任美聯儲主席後,對穩定美國經濟起過極為關鍵的作用。面對多年高達兩位數的通脹率,他把利率提高到19.5%的變態水平,徹底壓制了美國的通脹,並吸引美元迴流,振興了美國經濟,為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能連選連任,做出了巨大貢獻。所以,1987年新上任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把他稱為"過去二十年裡美國經濟活力之父"。
下圖就是1927年出生、至今仍健在的保羅·沃爾克。嗯,他現在已經89甚至90高齡了。
上圖是他2006年訪華時的照片,下圖是他09年訪華時的照片。
看樣子他很高啊?沒錯,他身高兩米。加上他的金融成就,所以被稱為「金融巨人」。
這是沃爾克和1米86的歐巴馬站在一起時的照片。
這麼一個閱歷豐富、有過巨大貢獻的金融巨人,歷史上的操盤手,他如果寫本回憶錄,尤其是談談二戰後的前兩次巨大的時運變遷,應該很受人歡迎吧。
是的,沃爾克已經和日本財務省前外匯政策負責人行天豐雄,合著了《時運變遷:世界貨幣、美國地位和人民幣的未來》,並於1992年出版了。1996年,該書被首次翻譯引進我國,2016年,該書被再次翻譯,並有沃爾克和行天豐雄寫的新序言,在我國再次出版!
這本書是兩人合著,大概各佔一半篇幅。沃爾克從二戰後的格局開始談起,過渡到1960年代的「叢林時期」,然後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浮動匯率等內容。當然,最重要的是他如何在美聯儲主席位子上控制通脹。美元堅挺之後就是拉美債務危機,把西方國家搞得也是焦頭爛額。然後就是1985年,美國和幾個西方國家一起達成的「廣場協議」。
什麼是「廣場協議」呢?1984年由於沃爾克大幅加息、徹底壓制了通脹、美元變得超級強勢之後,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來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當時日本的經濟非常好,所以要促進美國產品出口,必須讓日元升值。這場以美日為核心的談判非常重要。最終,1985年9月,美國、日本、前聯邦德國、法國和英國這五個國家的財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Plaza Hotel)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通過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世界主要國家貨幣貶值的協議,這就是著名的 「廣場協議」。
在協議簽署前,美元兌日元在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波動,協議簽訂後的短短兩年多時間內,美元兌日元匯率在1987年最低下降到1美元兌120日元的水平。也就是說,在不到三年時間裡,美元兌日元貶值達50%,或者說日元兌美元升值一倍!
日元雖然大幅升值,但產品出口依然很好,這讓日本仔國內發行了大量貨幣,也刺激了各種泡沫尤其是房地產泡沫。1989年,日本開始逐漸上調再貸款利率,泡沫開始消停,並最終於1991年破裂,從而使日本走上了長達20多年的通貨緊縮和經濟蕭條時期。所以沃爾克認為「廣場協議」是第二次重大的「時運變遷」。當然,他們兩個合作出版這部書時,不可能遇見日本經濟會疲軟這麼長時間。
美國如願了,但日本倒霉了。沃爾克洋洋洒洒,口若懸河。但作為《時運變遷》的另一位作者,行天豐雄會怎麼想?
行天豐雄也是個很了不起的人。此人代表日本參加了廣場協議的談判,從日本的角度談了對1980年代國際金融市場的看法。行天豐雄認為,日本後來「失去的十年」(現在似乎應該說「失去的二十年」了),是日本在廣場協議之後,貨幣政策應對日元升值失誤造成的。或者說,過度依賴貨幣寬鬆的貨幣政策,而不是什麼美國的「陰謀」。
行天豐雄的觀點不僅是他個人的,而且是日本金融界的普遍看法。行天豐雄認為,1945年二戰結束時,日本的GDP只有戰前的1/4,就像「被火燒過的荒野,什麼都沒有」。當時美國通過很多形式給日本提供了援助,幫助日本實現了經濟復興。同時,美國和日本簽署了《安全保障條約》,美國給日本防衛,日本不得使用過多的軍費。所以日本長期對軍事的投入非常少,更可以把重點放在經濟復興上了。
行天豐雄認為,正因為如此,日本對美國確實產生了依賴。簽訂了廣場協議、日元升值後,人們擔心日本的出口業都會倒閉,經濟也會崩潰,有人要求政府採取對策。最終結果是放寬貨幣,降低利息,經濟上也提供大量資金的流動性。事後反思,這個做法是錯誤的。日本在當時應該改革產業結構,調整關稅,也就是說應更多地運用財政政策而不是幾乎只有寬鬆的貨幣政策。,所以,正如大家後來知道的那樣,1991年,經濟泡沫崩潰了……
我們現在,正在經歷中國加入WTO之後的第三次重大的時運變遷。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22/node136967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