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連續5月拋售美國國債 其背後真相驚人

國際頭條| 2016-12-05| 檢舉

據美國財政部周三發布的數據顯示,作為美債海外最大持有國,中國9月大幅減持美債281億美元。為連續第5個月減持,所持美債規模降至1.16萬億美元,創2012年9月來新低。

分析認為,中國所持美國國債規模降至4年來新低,因為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動用外匯儲備來支撐人民幣匯率。數據顯示,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從2014年6月最高點4萬美元減至3.12萬億美元。

中國所持美國國債規模降至4年來新低

據美國財政部公布的報告預測,為了支撐人民幣匯率,中國自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間共拋售了5700億美元的外匯資產。報告重申,中國支撐人民幣的努力是為了防止快速貶值傷害到全球經濟。

中國10月末外匯儲備規模也連續四個月下降,中國外儲規模已跌至逾5年來最低。央行數據顯示,中國10月外匯儲備為3.121萬億美元,繼續縮水。不光中國,美國財政部最新數據顯示,在截至9月底的12個月內,全球央行拋售的美債規模達到創紀錄的3747億美元。

中國連續5月拋售美國國債 其背後真相驚人

其中,持有量僅次於中國的日本所持美國國債為1.14萬億美元,環比下降76億美元,是連續第二個月減少,沙特所持美債則連續八個月減少,降至894億美元。

報告亦包括了國際資本流動數據,顯示外資9月份凈賣出長期投資組合證券262億美元。包括國庫券等短期證券在內,美國9月份跨境投資流出1529億美元。外資凈賣出美國國債766億美元,凈賣出美國股票32.1億美元,凈買入企業債券10.8億美元,凈買入機構債券321億美元。

越來越明顯的是,外國央行、主權財富基金、基金經理以及其他持有美國國債的官方機構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拋售美國國債。一些國家,例如中國是為了抵消本國貨幣貶值的壓力;其他國家,例如沙烏地阿拉伯是為了抵消石油美元的崩潰,為阻止國內預算赤字激增提供更多「彈藥」。

圖為2016年的外匯儲備額

那麼拋售的美國國債賣給了誰?華爾街見聞報道顯示,金磚國家自2011年開始停止買入美國國債。2015年期間被比利時,盧森堡,愛爾蘭,蓋曼群島和瑞士五國代替。

圖中顯示的美國國債各大外國買家的比例

圖中顯示的美國國債各大外國買家的比例(日本為藍色,金磚國家為紅色,比利時,盧森堡,愛爾蘭。蓋曼群島和瑞士5國為灰色,其他國家為芥末黃,歐佩克為黑色)。

分別為1950年至2001年,2001年至2008年,2008年至2011年,2011年至2015年以及2015年至2016年5個時期外國買家所占到的比例。

媒體11月16日報道 法媒稱,在美國債務上的分量使北京獲得了應對這位頭號貿易夥伴的重要手段。據法國媒體11月14日報道,唐納德·特朗普其實把中國作為了競選的主要論據之一。他瞄準中國,指責中國通過「攫取」美國人的工作、損害美國的利益來致富。

這種憤恨的主要緣由在於兩國貿易的不平衡:2015年的兩國貿易中,中國的貿易順差高達3660億美元。未來的美國總統認為這種結果主要是中國政府為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操控匯率造成的。所以他想通過大幅提高關稅築起一道保護主義高牆。

中國持萬億美國國債

但採取這種方針就可能會讓華盛頓和它的頭號債主鬧翻。美國財政部8月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擁有的美國國債高達11850億美元,占美國境外持債的20%。而且這一數額還不包括香港持有的1910億美國國債,以及那些出於謹慎而把債放在比利時帳戶上的人。

在美國債務上的分量使北京獲得了應對這位頭號貿易夥伴的重要手段。在市場大量拋售美國債券或將導致債券貶值進而抬高利率。

美國新總統認為這種結果主要是中國政府為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操控匯率造成的

況且最近中國很有將美國債券脫手的傾向。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中國轉賣了850億美元美國債券。報道稱,這種威懾武器在使用時必須謹慎,它可能會讓美元貶值並相應地使人民幣升值。

截至上周五(10月21日)16∶30收盤,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報6.7599,在擊穿了所謂的「6.7鐵底」後再破6.75,離岸人民幣對美元更是一度跌至6.7708。一時間,市場的情緒再起波瀾——6.8會是下一個「鐵底」嗎?

其實,細數過去一年,人民幣出現過四輪較為明顯的貶值——2015年的「8·11新匯改」後,人民幣快速貶值近3%;2015年12月,央行推出中國外匯交易中心(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人民幣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參考一籃子貨幣,當時至2016年2月G20上海峰會前,人民幣持續走貶;今年6月24日英國意外脫歐,英鎊暴跌導致美元被動升值,人民幣的貶值壓力再度釋放;而第四輪貶值則正在進行,不同的是,此次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更為凸顯。

「12月美聯儲加息預期愈來愈強,美元恐持續強勢,在現行匯率形成機制下,人民幣對美元可能將因此承受更強的下行壓力,亦使得跨境資本流出的壓力加大。」中國金融40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上周接受外媒採訪時表示。主流觀點也認為,央行對中間價的干預正不斷減少,未來的匯率更取決於一籃子貨幣的波動。

破6.75的背後「真兇」

隨著G20杭州峰會閉幕以及人民幣正式加入SDR(特別提款權),在國慶過後,人民幣便啟動了本輪「連跌行情」。

10月13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6.7296,連續第7天下調,較前日夜盤跌96點,美元指數則在各種利好之下氣勢如虹,一度突破了98;10月21日,人民幣中間價下調247個基點,報6.7558,刷新逾六年新低,亦為8月29日以來最大調降幅度。當日9:52,在岸人民幣跌破6.75大關,此後險守6.76關口,也離近期市場熱議的「6.8鐵底」更近了一步。

主流觀點認為,在10月20日(上周四)晚間歐洲央行維持800億歐元/月購債規模不變,行長德拉吉否認了坊間對於逐步收緊QE的傳聞,且不排除在2017年3月末QE到期後進一步延長QE,這導致歐元暴跌,美元被動升值,也使得人民幣積累了一定的貶值壓力。

民生證券研究院海外研究負責人張瑜表示,人民幣連跌的「真兇」其實有三個——隔夜全球動盪,歐元、日元、加元齊跌,其實這三者都給人民幣施加了貶值壓力。「日本央行行長21日表態『不認為日本購債規模應當放緩』,日元走跌;加拿大20日公布了維持利率不變的決議,同時下調經濟增速,加元承壓。」張瑜稱,由於歐元、日元、加元(分別占比57.6%、13.6%、9.1%)是美元指數籃子中的主要幣種,三幣齊跌推升美元指數走高,通過中間價定價公式傳導到人民幣端,人民幣中間價貶值。

眼下,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為「上一日收盤價+CFETS一籃子貨幣變動」,而美元在CFETS一籃子貨幣中的占比約為26%(13大貨幣中排名第一),因此歐、日、加貨幣的貶值所造成的美元被動升值無疑使得人民幣承壓。

此外,在美元的升值趨勢下,中國企業和居民換匯的需求不斷攀升,這也進一步使得人民幣承壓。

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銀行累計結售匯逆差1.6萬億元人民幣。9月,銀行結售匯逆差1897億元,較8月逆差規模(8月逆差收窄)擴大1263億元。

不過季節性因素也不能忽視。外管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王春英10月21日在答記者問時提到,「暑期和國慶假期前通常是國內居民境外留學或者旅遊購匯的高峰期。今年第三季度,旅行項下結售匯逆差比第二季度擴大了132億美元。」

不論市場短期如何波動,各界對人民幣的長期走勢仍有信心。「離岸人民幣存量小,央行有能力在必要時穩定預期,引導在岸匯率。」中國銀行前某外匯交易員對記者表示。

美國財政部近期也轉述了中國的承諾和聲明——「基於經濟基本面,人民幣沒有大幅貶值基礎。支持人民幣穩定的主要因素是:高凈儲蓄率、較大規模的經常帳戶順差、高於全球均值的GDP增速。」

回顧前三輪貶值

回顧過去的三輪貶值似乎能更清晰地洞察央行意願的變化。

2015年8月11日,央行將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下調1000點,人民幣一次性貶值2%,創下歷史紀錄。貶值趨勢一直持續到8月13日,人民幣對美元下跌近3%,才終告止跌企穩,匯改順利收官。此後人民幣走勢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8·11新匯改」是央行對於人民幣進行的一次性糾偏,有效地快速釋放了貶值壓力。不過由於疊加中國A股出現的9年來最大暴跌,海外市場也一度憂心中國經濟。所幸,此後人民幣暫歸平靜。

2015年12月11日,央行推出CFETS一籃子貨幣指數,人民幣的糾偏也再度重啟。去年12月30日,在岸人民幣對美元收盤跌0.1%,報6.4912元,創2011年5月以來最低收盤紀錄;截至今年2月4日,美元/人民幣報6.5776。不過,由於隔夜美元指數暴跌,中國央行2月4日順勢上調人民幣中間價達102個點。

此後,第三輪貶值來襲。6月24日13:20,由於脫歐派已經占明顯上風,英鎊對美元暴跌近10%,美元指數被動飆升,人民幣對美元大跌,突破6.6大關,報6.6172;7月18日晚間,在岸人民幣對美元跌破6.7關口,為2010年11月以來首次。

隨著眼下人民幣匯率波動更趨市場化,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也對記者表示,「下半年料人民幣對美元將小幅貶值2%~3%至6.85,美聯儲可能等到12月再加息,美元仍可能上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22/node136315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