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全球市值第六大美國財團企業,卻被中國女星嫌棄產品過時不夠高端;面對強大競爭對手無力挽狂瀾,寶潔中國市場大潰敗!

張無忌| 2016-11-03| 檢舉

它是全球市值第六大美國財團企業,卻被中國女星嫌棄產品過時不夠高端;面對強大競爭對手無力挽狂瀾,寶潔中國市場大潰敗!

10月末,三星一場普通的訂貨會在網絡引發軒然大波。爆料者稱:「為了讓經銷商多訂貨,三星迫使中國區管理層集體下跪」。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男兒膝下有黃金,跪天跪地跪父母。該事件隨即引發眾怒,在Note7的爆炸聲中又加了一把火。

三星管理層出面解釋稱:「並不知道下跪在中國的差異。」「下跪在韓國文化里是行大禮,出於對經銷商的尊重和感動,三星韓國高管首先行大禮,中國的高管同樣很感動,於是下跪行禮。」

隨著集團內部的封口令,中國管理層下跪是出於自願還是強迫,外界已經無從得知,文化差異再一次成了商業事件的擋箭牌。而在此之前,文化衝突、政策問題一直是國際品牌敗走、退出中國市場的慣用理由。

但實際上,國際品牌接連衰退甚至「跪倒」於中國市場的根本原因,是其產品和服務無法滿足新時代消費者的需求。因為「傲慢」導致的輕視,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最經典的例子,就是保潔了。

保潔P & G是美國的引領世界,市值全球排名第六的企業財團。但是近幾年來,它在中國市值卻連連遭遇挫折,無論如何調整策略都無法止血。

寶潔「認錯」

作為寶潔新任CEO,大衛-泰勒最近有點焦頭爛額。過去7年時間裡,寶潔的營收幾乎停止了增長,盈利水平更是持續下滑。2015年,其凈利潤暴跌39.5%至70.4億美元,這一數字甚至低於其10年前的水平——2006年,寶潔的凈利潤是86.8億美元。

儘管採取了各種自救措施,比如4次更換CEO、裁員、砍掉超過100個子品牌、削減廣告預算,但寶潔依舊沒能延緩頹勢:2016年第一季度的財報顯示,寶潔在全球的銷售額大跌12%。

上任後的前3個月里,大衛-泰勒兩度造訪中國,他很清楚問題出在哪裡。他帶著一行人拜訪一個中國家庭,這家的女主人是一位33歲的年輕媽媽,在這裡,他們幾乎沒有看到寶潔的產品。女主人說:寶潔的產品陳舊過時了,不夠高端。

這樣的群眾認知將寶潔帶入困境。2015年,寶潔在中國美容美髮和個人護理市場的份額從此前的15.2%跌至12.7%,在居家護理市場,其市場份額從7.3%降至6.6%。

而在此前,因為其行業特殊性,寶潔一度被認為是絕不可能倒下、「甚至很難衰退」的企業。它擁有遍及全球的資源整合與規模優勢、強大的品牌辨識度與研發能力,以及碾壓式的資本實力。

這家企業曾被稱為「十億美元俱樂部」,其旗下擁有諸多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的品牌。海飛絲、飄柔、潘婷、幫寶適、護舒寶、汰漬、碧浪、佳潔士、玉蘭油、吉列、SK-II……從美容美髮、居家護理到家庭健康用品,每一條戰線、每一個細分領域,寶潔均有全球級別的知名品牌。2008年時,它是世界上市值第6大的公司,被《財富》認定為全球最受讚譽的企業之一。

中國是寶潔的全球第二大市場。1987年,已經150歲的寶潔第一次進入中國,便迅速占據了多條戰線的頭把交椅。那個年代,商場裡售賣的海飛絲對於城鎮家庭而言都是奢侈品,有些消費者會買上一袋小包裝的海飛絲,用於重大場合時裝扮自己。

很長時間內,中國都是寶潔全球業務增長最快的地區,但是在新的消費時代,寶潔開始變慢了。「寶潔一直把中國當成一個發展中市場,而實際上中國有已經成為全世界消費者最挑剔的市場。」今年3月份,大衛-泰勒第一次承認了寶潔的錯誤。

【2】本土品牌的崛起

對於國際品牌而言,這是一次別開生面的「認錯」。如前所述,此前敗走或退出中國的洋品牌,大多將政策問題、本土文化的衝突作為慣用的理由。

相較很多國際企業,寶潔對於中國市場並不缺乏尊重度。這家企業有不少中國籍的高管,中國員工占比98%,大中華區甚至是寶潔向其他市場輸出人才的培育基地。

同時,寶潔也是中國廣告業最大的客戶,即便是在大幅度削減營銷費用的2015財年,寶潔依舊在中國市場投入了近70億人民幣的廣告費用,這個數字甚至超過很多本土知名企業的年營收額。

大衛-泰勒認為中國消費者「最挑剔」,消費者覺得寶潔的產品「過時」,但實際上,精於併購的寶潔從不缺乏新產品和高端系列。其護膚美容領域有SK-II、玉蘭油中的ProX;美容美髮領域有飄柔倍瑞絲」(Pro Series);他們還推出了目前中國市場上最貴的牙膏,零售價159元的歐樂B套裝。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

對於寶潔這樣的超級企業而言,無論是總結成功之道,還是探究「失敗」原因,你都能歸納出茫茫多的條目。與其攻克這個複雜的命題,不如看看是哪些企業搶走了寶潔的市場份額。

汰漬曾是中國居家護理領域的第一品牌,如今這一殊榮歸屬本土企業立白,而廣州藍月亮則是業內增長勢頭最快的企業。

藍月亮的崛起基於洗衣液市場的發展。洗衣液對於寶潔而言並不是個新鮮事物,其旗下的汰漬和碧浪牌洗衣液在美國早已推出多年。寶潔的全球總部認為,歐美從洗衣粉進化到洗衣液用了30年的時間,中國發展很快,周期應該是20年。

但中國從洗衣粉跨度到洗衣液,只用了5年的時間。藍月亮憑藉其市場培育,迅速占據了超過60%的市場份額,而在這之後,寶潔旗下的洗衣液才姍姍來遲。

與居家護理類似,在各條戰線上,寶潔都遭遇了本土品牌的圍攻,美容陣地有自然堂、韓後;高端牙膏市場,雲南白藥占據了最大的市場份額;就連衛生用品市場,也冒出了恆安這樣的本土巨頭。

這些企業成功的路徑不一,但他們都展現出了很強的市場應變性,能夠迅速抓住新消費群體的喜好。比如,2005年左右,中國日化市場興起「草本」、「天然」風,自然堂、雲南白藥迅速迎合浪潮推出新產品,而寶潔的草本產品則等了兩年。按照其內部說法,這樣的速度對於寶潔而言已經算非常快了。

這似是國際大公司的通病:決策鏈條過長。本土信息反饋到美國總部後,經過不斷商討,才能做出調整。而在此期間,一批本土企業憑藉對市場的準確判斷,以更靈活快速的反應占得先機。

另一方面,中國品牌也更適應新的營銷環境。中國市場擁有獨特的文化和衍變體系,這裡的網絡營銷迥異於世界其他地區。在中國的城市甚至大部分鄉鎮,社交網絡無處不在。新生代願意將每一分鐘花在社交網絡上,與朋友甚至素不相識的人時刻分享見聞。

他們依賴社交網絡,不僅因為其滿足了社交的屬性,也因為他們可以看到很多未過濾、以及傳統渠道無法提供的信息。在這類載體上,消費者們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需求。

在新式營銷上,很多國際品牌吃了虧。Facebook是世界市場營銷的新聖地,專家們能熟練的運用所謂的「六度理論」,但中國沒有Facebook,微信、微博的信息傳播速度和力度卻更快、更大。

本土品牌的微信、微博等新式營銷,玩得比國際品牌要溜得多,同時,這些品牌也更懂電商。在新機遇下,他們很好地把握住了消費者對細分市場的需求,大打差異化的概念,給新群體留下了深刻印象。這種情況不僅局限於日化產品,幾乎所有快速消費品行業皆是如此。

寶潔、聯合利華、強生等老牌勁旅的廣告投放雖然金額巨大,但是其品牌形象大多固化。所謂「船大難掉頭」,出於維護其「大一統」及最高利益的宗旨,寶潔不可能花費巨大的精力專攻某個細分市場,因此消費者在嘗試新事物的時候,很難在第一時間見到、想到這些品牌,這給靈活、多變的本土品牌提供了機會。

「寶潔10年前定位很準確,目標就是大眾經濟。但中國變化太快了,尤其是電商,有那麼多高端的消費者,這時候我們的反應有點慢,這是事實。」一位寶潔中國的高管如是說。

「在中國,寶潔沒有一項核心品類的用戶數量在增加,甚至大部分都在下跌,這令人無法接受。」大衛-泰勒如此描述寶潔在開拓新業務、新用戶時面臨的窘境。

此前,因為產品的稀缺性,國際企業來華,很多只需要鋪好供應鏈和經銷渠道,再打一打廣告,產品便不愁賣。這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22/node132723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