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參考消息10月31日報道,自9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爭議地區發生小規模交火之後,印度國內本就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一發不可收拾。然而意外的是,印巴較勁,火氣卻撒到了「中國製造」頭上。
進入10月,「抵制中國製造」作為時常可見的關鍵詞,成為印度表達對中國不滿的新標籤。據媒體報道,自抵制風潮興起以來,來自中國的廉價商品銷量「下降了40%」。在印度最大的批發市場薩達爾時常,攤販表示庫存中國貨物出現積壓,導致自己在本應供需兩旺的排燈節前遭受損失。
然而,在看似喧囂的抵制聲浪之中,不少中國企業在印業績仍然飄紅。一家來自中國的化工產品出口商10月中旬透露,其印度分公司已經完成全年銷售指標;在印不斷發力的小米手機,在排燈節購物季收貨頗豐,18天出貨超百萬部;國航也將在月底復開北京——孟買間的直飛航線,預示著兩國間更為緊密的人員交流。
對抗背後,到底誰是幕後推手?抵制的真正動因何在?中國製造在印是否真的面臨困境?
印度抵制「中國製造」(資料圖)
誰在推波助瀾
9月底19月初,「抵制中國製造」的標籤開始零星地出現在印度的社交媒體上。而一封偽造的「莫迪公開信」,則把這場風波推上了第一個高潮。在這封號稱「莫迪簽署」的偽造信件里,作者動之以情,將「抵制中貨」與爭取獨立期間的「抵制英貨」並列,要求印度民眾購買國產商品;再加上「為了印度轉發」這樣的煽情語句,很快在臉書、推特、沃茨阿普等平台形成了病毒式傳播。雖然印度總理辦公室很快就在推特上發文闢謠稱從未發表過此類言論,但信件造成的煽動性後果已經形成。
亞達夫的推特截圖
印度抵制「中國製造」推特截圖
隨著抵制的聲音越來越高,一些政客和商人發現了其中的「機遇」,開始「站隊發聲」,迎合快速抬頭的民族情緒。先是執政的印度人民黨秘書長推文號召抵制但沒多久就自行刪除了這條推文。印度「瑜伽大師」拉姆德夫也跳出來呼籲他的信徒拒絕購買中國商品,「因為中國會用從印度賺到的錢支援巴基斯坦」;但其本人正式印度著名日用快消品企業的創辦人和擁有者,在過去幾年間藉助瑜伽和民族概念獲利頗豐。
與此同時,當地媒體對這場「運動」的集中和片面報道也成為了推動事件發展的重要力量。幾家主流媒體幾乎每天都會把相關文章圖片放在網站顯眼位置,客戶端也不時推送此類消息。
為何出現抵制聲音
10月6日至7日,第四次中印戰略經濟對話在新德里舉行,兩國簽署了多項初步協議,加大中國對印度沿海製造業、高鐵網路、清潔能源、城市發展等方面的投資,並確保印度信息技術公司更大程度地進入中國市場。
顯然,兩國經貿合作不斷深化的大趨勢沒有改變,中國並未將印度視作單一的商品市場。利好局面之下,為何出現了這樣的雜音?
究其原因,首要的是近年來印度在雙邊貿易中的巨大逆差。印中雙邊貿易數據顯示,2015年印度從中國進口貨物價值582.4億美元,同比增長7.4%;出口額為133.83億美元,同比下降18.35%;逆差達到448.57億美元,佔到當年印度整體外貿逆差的三分之一還要多。僅今年9月,印度從中國進口貨物總額就達到54億美元,同期出口卻只有9.22億美元。這對於出口連續下降超過20個月的印度來說,顯然不是利好消息。
在印巴關係問題上,部分政客和媒體簡單地把中國製造和中巴關係聯繫在一起,引導民眾情緒,也很大程度上助推了此次抵制中國貨的情緒蔓延。加之中國在印加入核供應國集團等問題上沒有和印度「親密無間」,也讓印度心懷不滿。
「中國製造」未遇重大挫折
《中國貨物銷量大跌四成》《節日市場難覓中國貨身影》,當這樣的標題時常出現在報端,人們免不了對中國製造在印的前途多了一份擔心。實際情況呢?
事實上,新聞標題里的大跌四成,所指的不過是排燈節前的特定時間段,涉及商品也僅限於裝飾燈具、陶制神像、煙花爆竹、廉價數碼產品配件等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貨物。同時由於這些貨物銷量具有很強的周期性,印度商人通常早在兩三個月前就已經下了訂單。銷路不暢,受害的只能是本國商人,對已經交貨的中國企業來說,反而影響甚微。壓力之下,部分攤販甚至將中國貨改頭換面,打上「印度製造」的標籤「欺騙消費者」,以減少自身損失。
儘管有數個邦的各級官員公開帶頭抵制中國製造,但總理莫迪在這個話題上卻保持了沉默,至今沒有表達明確的支持。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部長西塔拉莫更是直接表示「不會出台政策停止進口中國商品」,抵制論的鼓吹者們得到中央政府支持的希望因此落空。
受害的是印度本國產業
在甚囂塵上的抵制聲浪中,仍有理性的印度媒體冷靜發聲。《印度快報》今日刊文,詳述了為何「抵制中國製造」並非可行方案。作者明確指出,抵制運動不但不能削弱中國經濟,在印度製造仍然羸弱的當下,反而會對自身發展造成負面影響。「更何況,幾乎每件日用品,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中國的部件。抵制運動最終會被證明是不可行、不理智和一時衝動。」
分析兩國間的貿易構成,印度自中國進口的商品主要是面向工業的機電化工產品、賤金屬及製品、紡織品及原料、運輸設備等大宗貨物。2015年,這部分貨物佔到了自中國進口總額的84.2%。而面向普通消費者的塑料製品、文具、珠寶及貴金屬製品、傢具等輕工業產品僅占由華進口總額的約15%。顯然,民間發起的抵制運動給中國對印出口帶來的影響十分有限。
反觀中國從印度進口的商品,棉花、銅製品、有機化學品、原油等初級產品佔比巨大。顯然,相較中國製造,印度的工業製成品競爭力十分有限。在商品自由流動的國際貿易中,質優價廉才是提高本國商品銷量的最終途徑。而對月急需發展的印度製造來說,來自中國的投資、技術乃至經驗不可或缺。如果敵對情緒繼續蔓延,最終受害的依舊是印度本國產業發展。
在「印度消費網」的一條報道里,一位不願具名的印度燈具銷售商表示:「如果能在印度採購到價廉物美的貨物,為何還要從中國進口」但問題是,我找不到這樣的渠道。「
有趣的是記者的一位印度朋友,儘管在臉書上給號召抵制的文章點了贊,但在微信里,他還是懇切地問我能不能幫他搞定直購一款中國產手機的F碼:「兄弟幫個忙吧,亞馬遜上是在是太難搶到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22/node132406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