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因爛賭瀕臨破產,卻以2千美元豪賭當上銀行家!老婆鬼門關前搶人!印尼錢王李文正靠買賣信用打下200多億企業江山!

張無忌| 2016-10-23| 檢舉

他曾因爛賭瀕臨破產,卻以2千美元豪賭當上銀行家!老婆鬼門關前搶人!印尼錢王李文正靠買賣信用打下200多億企業江山!

一個人沒有本錢能不能成就一番大業?

印尼華商李文正證明「能」,他從1950年開始在印尼經商,在幾乎沒有資本的情況下進入銀行業,一步步成長為金融巨子,於1983年被《亞洲金融》雜誌評選為「最傑出的銀行家」,是印尼乃至東南亞家喻戶曉的「錢王」。

李文正的創業故事極富傳奇,不過他的方法並不神秘。

【1】生逢亂世

李文正的人生傳奇發生於和平時期,而在開啟這部傳奇之前,他在亂世之中磨礪了二十年。

1929年,李文正出生於印度尼西亞的東爪哇省,不過5個月大就被帶回祖籍地福建莆田,並在那裡生活了六年。他們家的祖業是木匠,兼營放租,日子還可以。但在那個動盪年代,這種安穩日子是沒有保障的,軍閥的亂兵時常來村子裡搶劫,村民則不得不築堡壘以自衛。

1935年,為了安全考慮,李文正跟隨父親返回印尼,之後進入南強學校讀書。這段時期他讀了不少國學經典,包括《三國演義》、《二十四孝》、《陶朱公理財十二則》等,深受影響。

命運似乎要特別考驗他:他9歲喪母,11歲時,父親被日本人投進監獄。孤苦無依之際,他一度染上賭癮,輸掉了父親留給他的積蓄,還欠了一筆賭債。後來他發現自己是被對賭的同鄉給騙了,便告訴那些人——已經輸的他認了,但其他賭債一筆勾銷,否則就向上揭發。這之後,他一生再未沾賭,說「發財必須靠流汗」。

日本投降後,印尼的統治權落到荷蘭殖民者手中,印尼人則發起各種反抗運動。李文正當時思想激進,參加並領導了學生示威遊行,結果被荷蘭殖民者列入「黑名單」。幸運的是,他躲過了抓捕行動,之後逃往中國南京。

到了南京後,他進入國立中央大學學習,不過仍不安分。1946年,他參加了一場反美遊行,原因是美國士兵在北平強姦了一名北大女生。

1949年,他在南京親歷了金融崩潰、治安失控和饑荒,危急時刻,他通過一位印尼戰友的關係離開中國,返回印尼。

經歷朝代更替和人生坎坷之後,李文正變得有耐力,有理想,敢於面對困難,而且有大時代培養的格局感,這為他日後成為銀行家奠定了基礎。

【2】「我要開一家銀行」

李文正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身份是銀行家,成為一名銀行家是他從小的夢想。

上小學時,他每天都會經過一家荷蘭銀行,那是一幢歐式建築,富麗堂皇,裡邊的人則衣著光鮮、神氣十足。起初李文正不明白這家商行為什麼沒有商品,後來校長告訴他銀行是社會資金的集散地,經營存貸款業務,並沒有實物商品,但卻為商業發展所必需。

後來,他在中國大陸經歷了金融系統的崩潰,深刻體會到銀行業的重要性。

回印尼後他兩度創業:一次是幫岳母經營一家商場,三年就將其做成當地最旺的百貨公司;其後,他又獨自進軍航運業,從1條船做到18條船,生意興隆。但很不幸,1959年,印尼政府宣布進行貨幣改革,將儲戶的存款去掉一個「0」,但要求欠債人按改革之前的數額償債。這場改革讓李文正險些即刻破產,好在他平時信用好,債主們給了他兩年寬限期,並免去了相應利息。

這之後,李文正想開銀行的願望越來越強烈,並很快付諸行動。

一個差點破產的人要開銀行,這聽上去不可思議,但李文正卻有一套能自圓其說的邏輯。

他認為銀行所經營的商品並不是資金,而是信用,資金只是交易信用的工具。因此,一個人只要具備信用並懂得經營信用就可以開銀行,不一定自己擁有多少資金。

他進一步解釋,儲戶存款是因為信任銀行,是把存款託管給銀行,而不是賣給銀行,同樣,銀行把資金貸款給商家,也是因為信任商家,其間並不涉及資金所有權的轉換。銀行的本質是資金的中介,而存貸款業務的本質是買賣信用。

既然是「買賣信用」,一個人只要有信用、懂信用、會經營信用,就可以開銀行。更何況,整個工商界在貨幣改革後急需發展資金,正是開拓客戶的大好時機。

李文正擁有雄心,但卻沒有從業記錄,只能先控股一家有背景的銀行。不久,一位同鄉介紹給他一家望加錫地區望族創辦的銀行——繁榮銀行。華商韜略查閱的資料顯示,該銀行總資產約為300萬美元,資本金為10萬美元,資質不錯,但經營不善,原股東願以20萬美元出售66%的股份。

李文正覺得交易條件不錯,他自己沒有多少資金,便去遊說介紹人以及「客家幫」的幾位大佬入股。事情談成了,而他則被眾位股東推選為新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3】三進兩出

初掌繁榮銀行時,李文正對於銀行事務還很陌生,上班第一天甚至看不懂財務報表,但此後十五年他日日精進,並不斷施展獨特韜略,一步步成長為大銀行家。

李文正的銀行傳奇是從學習會計開始的,他聘請渣打銀行會計主任為老師,學了一年時間,終於搞明白了各項業務流程以及財務報表。若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他除了問老師之外,還會到基層觀察員工作業。

對於銀行業,讓外行領導內行是不妥的,而且有傷信用。所以,李文正在第一年將財務工作委託給一個內行,同時聘請大東銀行外匯部主任做自己的助手,至於平時的高管會,則儘量裝懂。

一年苦修之後,李文正掌握了銀行業的專業知識,同時理清了整體運作流程以及相應問題,其後他開始對繁榮銀行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

流程方面:他精簡工作流程,並將服務方法和收費合理化。

業務方面:他帶領團隊大力拓展新客戶,具體方法是,讓銀行的股東和經理推薦自己的親朋好友成為客戶,然後激勵這些新客戶邀請其親朋好友成為客戶,用「先易後難、從小到大、由近而遠」的方法編織一張關係網。印尼華人大都經商,因此用這種方法拓展客戶最有效。

在李文正的操盤下,繁榮銀行僅用16個月就起死回生,到第二年年末就在首都雅加達建立起聲譽。

然而情況剛好起來,新問題就出現了。一些股東開始與客戶泡夜總會,還經常為了「面子」發放風險極大的貸款;還有一些年長的股東開「行中行」,即借「繁榮銀行」的名義吸儲,卻以自己的名義放貸,賺了歸自己,賠了則轉嫁給銀行。對於這些問題,李文正非常生氣,他屢屢勸阻各股東,但收效甚微。無奈之下,他選擇讓位出走。

離開繁榮銀行後,李文正又找到一家可以控盤的銀行——宇宙銀行。當然他仍然沒有資金,仍要尋找金主加盟,而這次的金主「段位」更高。

第一位金主是印尼布商協會的主席黃源昌,布業是印尼當時最大的產業,如果能獲得黃源昌的入股,則不但能解決資金問題,還能解決客戶問題。為了爭取黃源昌,李文正每天早上跑到黃源昌家陪其打網球,關係熟絡之後,則推銷其「買賣信用」的理論以及運作繁榮銀行的成功案例。黃源昌聽了好幾個月不為所動,但他的朋友林德昌卻動心了,而林德昌又反過來勸說黃源昌,終於使其同意。

此後,他們又成功說服「咖啡大王」、「胡椒大王」、「橡膠大王」等加盟,而這些股東都自帶客戶。

1963年,帶著諸位股東的委託,李文正收購了宇宙銀行,並依照運作繁榮銀行的經驗進行改革。與之前不同的是,他調整了利息,將存款利息調高半厘,貸款利息調低半厘,比其他銀行更具吸引力。

這樣運作了一年後,宇宙銀行成為印尼最大的華資銀行,分支擴張到萬隆、三寶壟、泗水、瑪琅、望加錫、巨港、棉蘭等地。此外,宇宙銀行還與國家貿易銀行合作,獲得了外匯業務牌照。

然而,印尼的經濟一直不穩定,於1966年又發生了一次銀行危機。

華商韜略查閱的資料顯示,1965年,由於舊的經濟政策失敗,印尼國內出現物資短缺,結果引發超級通貨膨脹,年通脹率飆漲至600%,市面利息則超過20%。在這種局面下,各商家大肆囤購商品,各家銀行則推波助瀾,將很多原本需要抵押品的貸款變成信用貸款。

宇宙銀行一開始也參與了這場狂潮,但李文正沒多久就調整了政策,全面取消信用貸款。他這麼做的原因是,當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正在推動印尼政府開放國內經濟,而一旦經濟開放,物資短缺局面將很快結束,到時囤貨的商家及其貸款銀行都會陷入危局。所以必須搶在政府同意開放經濟前,將以前的信用貸款全部轉換成抵押貸款。

那麼,如何讓貸款客戶願意完成這種轉換呢?李文正的辦法是將貸款利息調低至市場水平的一半,但要求客戶首先清償之前的信用貸款。

這一決策無比英明:1966年,印尼政府推行經濟改革,開放國內市場,物價隨之大跌,而這引發了銀行倒閉潮,17天倒閉了近20家銀行,逼得印尼央行不得不出手救市。

這次銀行危機之中,李文正坐鎮的宇宙銀行穩如泰山,成為全印尼六大銀行之一。與此同時,李文正還被包括繁榮銀行在內的三家關係銀行邀去救急,那一個月,他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東奔西跑,終於使三家銀行渡過危機,被業界譽為「銀行的救星」。

局勢穩定後,李文正又推動這三家銀行進行合併,合併之後改名為「泛印銀行」。這次合併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做大做強的方式,來抵禦未來的危機。

對於泛印銀行,李文正除了複製宇宙銀行的各項經驗之外,還推動其與世界各大銀行,尤其是花旗銀行等建立通匯協定。事實上,他在設計泛印銀行的新辦公大樓、新支票和新服務時,都會參照花旗銀行。僅一年時間,泛印銀行就發展為超越宇宙銀行的印尼最大民營銀行。

然而,在取得成績的同時,問題也出現了。一些股東暗地裡經營「行中行」,結果引發獃帳,呆帳引發官司,官司引發謠言,而謠言引發擠兌。這次擠兌雖然在印尼央行的幫助下平息了,但李文正卻無意繼續經營泛印銀行。因為在他看來,銀行最重要的產品是信用,如果股東都不講信用,今後還怎麼發展?

此外,李文正不斷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要做一個成功的銀行家,只要賺錢就可以,還是要做一個好的銀行家,去建設一家偉大的銀行?

這個問題到1975年有了答案,因為他找到了一個可以幫其成就偉大的合作夥伴。

【4】想大才能做大

新合作夥伴叫林紹良,是印尼的「菸草大王」,而菸草行業是當時的支柱型產業,其產業鏈長、市場廣、涉及人口眾多。因此得到林紹良的加盟,就等於拿下了整個菸草產業鏈。

行業背景之外,李文正更看重林紹良的人品和格局,他早就認識林紹良,二人是福建老鄉。通過長期觀察,李文正知道林紹良重信重義,心胸寬廣,而且與蘇哈托總統交好。這一次,他要建立的不是一家普通銀行,而是印尼央行之外的支付清算銀行,所以不能不看重這些。

見面時,李文正向林紹良介紹了自己的行業資本,包括500名鐵桿客戶,10萬個客戶名單,15年運營經驗,100名心腹團隊,5家境外合作銀行,以及5家願意被合併的小銀行。

談了三小時之後,林紹良接受了李文正的合作提議,邀其加入自己控股的三家銀行之一,並無條件給予17.5%的股份,而李文正選擇了三家銀行中經營最差的中亞銀行。

中亞銀行是一家具有官方背景的銀行,其中一位退役將軍持股10%,蘇哈托總統的一對兒女持股30%,其餘股份則屬於林紹良。這家銀行資信不錯,可惜管理太混亂,李文正覺得自己有能力將其帶上正規。

履新之後,他首先對三項基礎制度進行了改革,包括工作流程、會計制度和檔案管理制度。

工作流程方面:李文正讓自己的舊部全面接手銀行管理工作,並成立了一個10人工作小組,專門編寫新的工作流程。編寫原則是,以最簡單明了的形式,讓包括新員工在內的所有員工快速掌握自己的工作職責、方法和目標。同時,李文正要求新工作流程要做到簡潔,不浪費人力,修改起來只需修改相應模塊,而不用牽一髮而動全身。這項改革花了大約一年時間。這一年工夫是值得的,它使日常運營更為順暢,也為後來的大規模擴張奠定了基礎。

會計制度方面:李文正要求各分支經理不要只記錄交易信息,還要分析交易信息背後的含義。比如,通過損益表了解利潤來自哪項業務,是利息收入、佣金收入,還是外幣交易收入?如果是利息收入,是放貸利息、車貸利息、長期貸款利息,還是同業貸款利息?總之,每位經理都要具備透過數字看本質的能力。

檔案制度方面:該項改革與會計制度改革的宗旨相同,希望通過對歷史交易數據的挖掘,看清銀行存在的問題及潛在的機會。李文正成立了一個6人團隊來做這項工作,前後花了70天時間,將一個之前結滿蜘蛛網的檔案室整理得井井有條。

完成會計改革和檔案整理之後,李文正擁有了一個由交易記錄組成的「大數據」,而這成為他日後決策的重要依據。

進行上述三大改革的同時,李文正還在業務上進行大規模布局,華商韜略將其總結如下:

首先,他劃定了六個重點行業,包括紡織業、菸草業、食品業、建築材料業、汽車零件業、自行車零件業,並專門尋找有相關行業背景的人擔任分支經理,而每位分支經理上任前都要接受特定培訓,並做出10個重要客戶。

其次,他依據綱舉目張的原則全面拓展地方分支,先建立了11個區域性業務中心,之後順著區內商貿流向,在重點商業城市再設分支,而後則在區內的其他城市以及縣級市開設分支。

再次,他於1977年合併了兩家小銀行,以壯大中亞銀行規模,從而獲得經營外匯的牌照,這就為爭取有外貿業務及對外投資的客戶奠定了基礎。

最後,他推出了一項震撼業界的殺手鐧——次日到帳服務,不過要求匯兌雙方必須都是中亞銀行的客戶。

當時一般銀行的到帳周期是40天,次日到帳可以大大提升客戶的資金使用效率。服務推出後,前來開戶的商家排成長隊,短短几個月,客戶和存款數量就增加了幾倍。

決策之前也不是沒有反對意見,有高管曾提議先推出「7日到帳服務」,但李文正堅持一步到位,他說不能給競爭對手任何反撲的機會。

貸款客戶之外,李文正還積極爭取存款儲戶,尤其是成功推動了「國民儲蓄運動」。

其實,從1970年開始,印尼央行就大力推行國民儲蓄運動,但推了十多年始終不見成效。民眾不願儲蓄的原因是小額存款的利息太低,而且不被銀行重視,與其存款還不如買彩票。

事實上,印尼當時正陷入一場全民博彩狂歡,人們無法安心工作,時時都在查對中獎號碼。前文提到,李文正小時候曾因賭博被人騙光家產,他對賭博非常痛恨,認為這是敗家之舉。因此他就琢磨如何將民眾的博彩熱情引導到儲蓄上,最後他想出了一個辦法——有獎儲蓄。

他規定,只要在中亞銀行存夠2萬盾(印尼貨幣單位),就給一個抽獎號碼,一等獎汽車,二等獎摩托車,等等。該業務一經推出,轟動全國,很快就取代了彩票業務。

此外,中亞銀行還率先推出信用卡服務和ATM機服務,是當時印尼最大的信用卡發卡行。

1988年,印尼政府全面開放金融業,允許銀行無限制地開分行。政策出台後,李文正爭分奪秒地跑馬圈地,在12個月內開出了150家分行,而早期建立的那套「典章制度」則成為制勝的法寶。

在李文正的領導下,1975年~1990年,中亞銀行的總資產從10億盾飆漲到7.5萬億盾,是印尼第五大銀行,也是印尼央行之外的第二家商貿支付清算中心。李文正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在這個過程中,最大股東林紹良始終站在李文正的背後,除了支持還是支持,除了信任還是信任,對外人永遠講:「我不懂銀行,李文正才懂銀行。」李文正也投桃報李,萬事以林紹良為尊,若在外面獲得新的生意機會,都會邀請林紹良參股。此外,他若蒙蘇哈托總統召見,則必於會後告知林紹良會談內容,以保證彼此間絕對信任。

這樣的合作堪稱典範,難怪中亞銀行能跳出繁榮銀行和宇宙銀行的局限,做到這麼大。

【5】轉戰房地產

1981年,李文正受邀入股印尼商業銀行和Bumi Bahari銀行,後來將二者整合為力寶銀行。此後他便以力寶銀行為核心,逐步拓展自己的企業王國,在定位上則與中亞銀行保持區隔,主要做與香港和美國有關的業務。

1991年,李文正離開了中亞銀行,與林紹良分家。分家方案是,將李文正在中亞銀行的股份與林紹良在力寶銀行的股份進行互換,雙方對此都很滿意。

中亞銀行代表著李文正在銀行業的最高成就,1983年,他被《亞洲金融》雜誌評選為「最傑出的銀行家」。分家後,他則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房地產領域,而做此選擇一開始是被逼的——1990年,印尼經濟陷入衰退,大量企業還不起貸款,力寶銀行被迫接受了三塊大面積土地。

這三塊土地前不著村後不著店,而且都是荒地,如何處置讓人頭疼。為了尋找出路,李文正跑到新加坡、吉隆坡、馬尼拉、台北和深圳進行考察。一圈考察之後,他想出了解決辦法,並於隨後開發了三個經典案例。

案例一:那是首都雅加達西邊的一塊荒地,離市區45公里,無法成為首都的延伸,不過,它可以成為首都西部50公里工業區的住宅配套區。

李文正將其定位為「首都西部中高級生活區」,專門針對工業區的中高級管理者。為了滿足這些人的需求,他在社區內建立了高檔的學校、醫院、俱樂部、購物中心、高爾夫球場等,盡顯品質生活,當然房價也高。李文正說,房價彰顯身份,定低了就沒人買了,定高了才會形成良性循環。果然,開盤之後,房價在四年內從每平米10美元漲到300美元,如今更漲到了2000美元。

案例二:該地塊距離首都45公里,周邊沒有工業區,原來是一個燒磚瓦的貧困縣,唯一的出路是建設成工業區。

李文正規劃了4個工業園區,分別以成本價租給日本住友商社、韓國現代集團、台灣廠商和自己的力寶集團,其中,他把前兩個園區51%的控股權讓給住友商社和現代集團,以調動其積極性。此外,他還向當地縣政府贈送了土地,鼓勵其將行政機構遷到園區內。

與此同時,他在園區內大力興建生活區,把學校、醫院、酒店、購物廣場、自來水廠等都建了起來,為了照顧園區內占多數的日本人,他還通過日本三井商社建了一個「小東京」城市綜合體,日本超市、日本商場、日本餐飲、日本酒店、日語學校一應俱全。經過這樣一番建設,該地塊的房價如今已經漲到了每平米500美元。

案例三:該地塊有500公頃,距離首都約60公里,比上一個地塊更荒僻,而且缺水,不適宜人類居住。最初,李文正讓這塊地給難住了,覺得幹什麼都不合適。後來,受一次掃墓的啟發,他突然明白:這裡可以做墓地!

那個地方屬於丘陵地貌,地勢雄偉,環境迷人。而且,當地好的墓地非常少,大部分墓地都缺乏管理,雜草叢生,甚至盜墓嚴重,李文正父母親的墓地就是這種情況。

定下想法後,李文正飛到美國加州考察那裡的玫瑰陵園,回印尼後便準備動工。豈料,他的計劃遭到了當地居民的反對,因為他想建的是佛教徒和基督徒的墓地,而當地的居民則多為穆斯林。這之後,他不斷說服當地人,一勸就是十年。十年後,他終於如願。墓地之外,他還在適當地方建了紅酒屋、教堂和游泳池。如今,人們不只是掃墓時才去那裡,一般節假日也會去,一些新人甚至會去那裡拍婚紗照。

這三個案例表明了李文正的一個理念:企業家必須首先弄清楚自己生意的本質。在他看來,房地產的本質不是蓋房子,而是決定土地的利用層次,並使一切做到配套、高效運營和利潤豐厚,切忌開一流的餐廳,選二流的地點,用三流的廚師,定四流的價格。

經營房地產時,李文正喜歡長期持有地產,而不喜歡不斷地蓋房賣房,他說,「熟地的升值空間比生地大很多。」這樣的理念讓他在1991年、1995年和1998年的經濟危機時獲得了大量土地,因為這時候銀行的不良資產大都為土地。而危機過後,經濟復甦,土地又成為升值最快的最優資產。

1995年,李文正的力寶銀行面臨過一次嚴重的擠兌危機,險些破產。這之後,他加強了對銀行的「健康體檢」,維持更高的風險存款準備金,此舉使力寶銀行得以挺過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風暴。

然而,在渡過大風大浪之後,李文正卻想要退出銀行業。他已經70歲了,而銀行業是一個高風險行業,其致命危機是擠兌,而導致擠兌的因素很多,包括政局不穩、經濟動盪、天災,甚至謠言,他最引以為傲的中亞銀行就被1997年東南亞金融風暴卷倒了。他不斷地問自己,真要把這樣一個行業傳承給下一代嗎?

一番思慮之後,李文正選擇逐步放棄銀行業資產,甚至把力寶銀行都賣了,轉而把資金投入「土地資源開發」和「信息網絡資源開發」兩大業務上,組建了力寶集團,主要服務印尼的新興中產階級。

最終,李文正成了一個「沒有銀行的銀行家」,不過他所締造的銀行業傳奇不會就此湮滅。

【6】一場持續70年的愛情

李文正今年87歲,育有3男3女,四世同堂,全家共96口人。這一切都源於一場持續了70年的愛情,甚至以上創業傳奇也源於這場愛情。

前文提到,李文正年輕時曾在南京讀書,當時他的印尼女友李麗梅就陪著他。國共內戰時,女友先行一步返回印尼,他則準備緊隨其後。然而到了香港後,他突然在眾人的鼓勵下打算回大陸參加共產黨,準備坐船去天津,船票都買好了。出發前,他收到了女友的來信,女友說每天都在想他,希望他能早日回印尼。

「看了她的信,我心都碎了,整夜失眠流淚。」李文正猶豫了。就在他猶豫的時候,其他人出發了,結果遭遇颱風,一船人全部遇難。這之後,李文正就覺得是李麗梅救了他一命,而他一定要娶李麗梅為妻。

可是,要娶李麗梅障礙重重,雙方家長都不同意。李文正的父親反對,是因為他已經為兒子選定了一門親事,況且,時人一般認為同姓不應該結婚;李麗梅的母親則也拿「同姓不婚」來反對,不過其更深層的理由是——李文正是一個「浪子」,到處惹是生非,怎麼能把女兒託付給這樣的人!

面對雙方家長的反對,李文正沒有放棄自己的愛情夢想,他要用堅持和智慧打動兩位老人。他的策略是先去說服女友的母親,對自己的父親則先瞞著。

女友的母親是一位女強人,在丈夫去世後獨當一面,在任抹市擁有一座當地規模最大的商店,李文正與這位準岳母的初次見面就在店裡。見面之後,岳母對他非常冷淡,但他並不氣餒,而且很快找到了說服岳母的辦法。

「真可惜,真可惜,真浪費,損失多大呀!」李文正在商店裡一邊踱步,一邊嘆息。岳母被李文正的舉動給驚住了——一個「浪子」居然說她不會做生意,於是質問李文正哪裡有問題。

彼時,李文正對印尼爪哇島進行過全面商業考察,花六個月走遍了全島,對各項生意門清。他告訴岳母店面在設計方面哪裡不合理,每個地方應如何規劃,應邀請哪些商家,以及如何獲取營運資金,等等。

聽完這番話後,岳母對李文正刮目相看,當天就留他在家裡共進晚餐,「同姓不婚」的事也不提了,而改口說,「你必須在店裡幫我三年。」李文正接受了岳母的條件,隨後又去說服父親,幾個月後父親也同意了。李文正實現了自己的愛情夢想。

其實,這種才子佳人的故事有很多,但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一愛就愛70年卻不多見。李文正說這主要是因為妻子賢德,能與自己患難與共,而且為人正派。

李文正一生多次面臨破產危機。每當這時,妻子就會組織裁縫作坊,做童衣,且親自上陣,賺錢貼補家用。丈夫之外,妻子還對公公非常孝順,用行動改變了老人對她的態度。

做人方面,李文正稱讚妻子比他還要「正氣凜然」,是整個家族的中心。他舉例說,初入銀行業時,一個客戶曾送給他四根金條,他從未見過金條便收了,而妻子知道後嚴肅勸誡他:一定要退回去,因為這樣是用富貴交換自由。

此外,為了鼓勵全家人上進,妻子甚至在50歲時只身前往美國南加州大學進修,還曾帶著17個孫兒孫女,多次赴中國大陸參加暑期華文修習班。

李文正對妻子的評價是:她是一位賢妻良母,我很幸運有這麼一位好伴侶。

李文正出生於商人家庭,他自己也一生從商,他一開始並沒有什麼資本,但卻依靠自身非凡的洞察力和良好的信用,成就了一番大事業。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22/node131442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