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路邊小販到超級大富豪,從瀕臨破產到身家600億,劉強東只用了十年!馬化騰是夥伴,馬雲不是對手,京東年營業額上看一萬億!

張無忌| 2016-10-15| 檢舉

從路邊小攤販到超級大富豪,從瀕臨破產到身家600億,劉強東只用了十年!馬化騰是夥伴,馬雲不是對手,兩大絕招打造永續經營品牌,京東年營業額上看一萬億!

我的夢想就是在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做起一個偉大的企業。——劉強東

【1】生死關頭

2003年早春,劉強東遇到了一件麻煩事,他創辦4年多的京東多媒體面臨破產的危險。

事情是這樣的,3月6日,北京接報了第一起「非典型肺炎」病例,此後整座城市人心惶惶,人們都不敢出門,尤其是去中關村這種集貿市場,而劉強東的京東多媒體就在中關村。

在「非典」爆發前,劉強東的生意一直不錯,他主要代銷光碟、刻錄機等光磁產品,是這一領域的最大代理商,有12個櫃檯,而他計劃開500個櫃檯,並將觸角延伸至整個電子領域,做電子行業的「國美」。

當時國美風頭正勁,依靠低價策略所向披靡,其總裁黃光裕還於2004年成了「中國首富」。劉強東的發展策略與黃光裕的相似,就是用低價快速獲取用戶,然後靠走量來獲取對供應商的議價能力,之後再向用戶提供更低的價格。

這一策略非常有效:京東多媒體於1998年進入光磁領域,到2001年就做成了全國第一,市場占有率一度高達60%。這種成功讓劉強東對「國美模式」更加自信,他沒事就去逛國美的門店,還假扮成消費者找店員聊天,遇到先進的經驗就複製到京東。

就在這個時候,「非典」不期而至。在「非典」的影響下,劉強東的生意一落千丈,產品堆在庫房裡無人問津,華商韜略查閱的資料顯示,僅21天時間,他就賠了800多萬元,而公司帳上總共只有兩三千萬元。

更糟糕的是,由於疫情持續擴散,一線促銷員都害怕站櫃檯,部分外地員工甚至想回老家。無奈之下,劉強東只好把12個櫃檯全部關閉,把那些想回家的員工趕在高速封閉前送走,把其餘員工集中到一個辦公室,並經常親自給員工做飯吃。

這是一個生死關頭:劉強東已經失去了最後的出貨渠道,如果不出什麼意外,那前方等待他的就是破產。

「既然不能見面交易,那我們為什麼不通過網際網路呢,比如去論壇上發帖?」一名員工提議。

劉強東聽到這個提議時愣住了,彼時他還是一個「網際網路盲」,連QQ和Email都沒用過,更不知道論壇是個什麼東西。他是一個專注的人,對自己生意之外的事情不了解,也不關心,他從未想過自己的生意居然會跟網際網路扯上關係。

不過都已經火燒眉毛了,行不行都得試一試。

劉強東很快行動起來,他先是申請安裝了ADSL,然後動員員工去各大門戶和垂直類網站的論壇狂發廣告貼,發完後則通過QQ向前來詢問的人推銷。就這樣,他們折騰了10多天,結果只做成了10多單生意,更糟糕的是,各大論壇都盯上了他們,不斷刪他們的廣告貼。

就在眾人心灰意冷之際,一個叫「CDbest」的論壇卻傳來了好消息,一位版主在他們的廣告貼上留言道:「京東多媒體我知道,這是一家在中關村賣光磁碟片的,不用考慮,不會有假的。」

這位版主說的是事實:劉強東自創業以來一直堅持只賣正品行貨,明碼標價,並且開發票,而那時的中關村假貨和水貨橫行,消費者苦不堪言,而且還沒法維權,因為多半沒有發票,即便有也少有人敢上門理論,怕被店家打出來。在這樣的環境下,京東幾乎成了誠信楷模,受到消費者信賴和追捧,那12個櫃檯就是靠這種名聲開起來的。

那位版主留言之後,劉強東當天就接到了7個訂單,一周內更獲得了36個用戶,而且是有影響力的優質用戶,其中許多人是資深玩家或者論壇版主。在他們的推薦下,京東的好名聲開始在網上快速傳播,而這成為劉強東開啟京東電商事業的第一步。

【2】開闢新天地

劉強東是被逼到電商領域的,但他一進來就不想走了,甚至連之前那個「國美夢」也不要了。

渡過難關之後,京東與CDbest達成了一份合作協議,後者替前者推廣,前者則為後者提成。這種合作進行得很順暢,京東的光磁產品銷量大增,此外,用戶還向京東訂購光磁產品之外的電子產品,比如CPU、硬碟和CD機。對於用戶的新需求,劉強東決定接單,接單的辦法也很簡單,就是去中關村的其他櫃檯採購。

當時整個操作流程大體是這樣的:劉強東和一名員工盯QQ,然後用紙筆記錄下已經匯款的客戶,之後按照客戶要求到庫房找貨、打包,最後郵給客戶,同時發簡訊告知客戶快遞單號;如果客戶位於中關村附近,則會派其他員工開一輛小貨車或劉強東的紅旗轎車送貨上門。

這套辦法很土氣,但進行得還算順暢,而且恢復了團隊的士氣。慢慢地,劉強東迷上了這套嶄新模式,他甚至覺得這套模式比「國美模式」更好,因為他能以很低的成本獲取用戶,並與用戶進行更加有效的互動。

當時劉強東幾乎沒日沒夜地泡在論壇和QQ上,凌晨一兩點還在發帖和回帖,天一亮就指揮那幾名死黨東奔西跑。

雖然發展模式改變了,但劉強東並未放棄自己的核心經營理念,仍然堅持賣正品行貨、低價和開發票。在他看來,這是京東的命根子,也是用戶向京東訂購其他電子產品的根本原因。

為了清理因「非典」造成的產品積壓,同時快速擴大用戶群,劉強東推出了一套力度空前的「團購」促銷,尤其是促銷刻錄機,不過光碟仍按市價賣,這樣買刻錄機的人也會向他購買光碟,從而保持了長線的盈虧平衡。

搞了半年促銷之後,劉強東擁有了足夠基數的用戶,他便不想繼續依賴論壇,改而開發自己的電商網站。2004年元旦,京東多媒體網站(www.jdlaser.com)正式上線,共有100多個產品。

嚴格來講,這時候的京東網站還不能算一個電商平台,因為它還只是一個簡單、粗糙的產品網頁目錄,每種產品只有兩三張圖片,介紹文字乾巴巴的,技術就更沒法說,黑客經常入侵京東網站,離開時還在網頁上留言:「京東網管是個大傻瓜」、「京東網管還是大傻瓜」。

為了儘快改變這種局面,劉強東決定切掉線下業務,全面轉型做電商。這一決定在當時看來不可思議,因為「非典」時期誕生了很多劉強東這樣的店主,但其他店主「非典」一結束就回歸中關村了,只把網店當成一個有益的補充。

對於劉強東的決定,京東的員工也不同意,大家覺得劉強東在胡鬧——櫃檯的生意好好的,為什麼要關掉?更何況,國美的黃光裕在這一年成為「中國首富」,榜樣就在前方,而你卻說要離開賽道,是何道理?再有,當年全國網民不足8000萬,網速又那麼慢,誰知道網際網路將來有沒有前途。一些員工甚至撂下狠話:你若關店,我就走人。

面對眾人的反對,劉強東並沒有提出什麼令人信服的辯詞,但他卻不打算改變自己的決定。他知道自己沒有資源在線上和線下同時做成第一,「國美夢」和「電商夢」只能選一個,而他看好電商。

關店之後,那些有主見的員工果然離他而去,剩下的則大都盲目相信他,而他帶著這些信徒開始了京東傳奇。

【3】戰勝新蛋網

決定全力轉型做電商的那一刻,劉強東對於電商行業仍然懵懵懂懂,甚至不清楚到底有哪些對手,比如京東的第一個對手——新蛋網。

新蛋網是一家美國電子商務網站,創立於2001年,主營3C電子產品,是該領域的老大,其2005年的銷售額為13億美元,而京東當年的銷售額只有3000萬元人民幣。新蛋網成立不久就進入中國,總部設在上海,到京東做電商時,已經成為國內採購3C產品的首選——網易CEO丁磊曾向今日資本總裁徐新熱情推薦新蛋網,稱網易的採購都是在新蛋網上進行的。

劉強東直到2005年才知道有這麼個競爭對手,不過他對新蛋網並不是很在意,因為他還有更加基礎的工作要做。

當時,對於京東而言,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有兩項,一是要建立一套現代化的庫存管理系統,二是要爭取到更多的供應商,並獲得足夠低的價格。這兩項工作沒有一項是輕鬆的。

庫存管理方面:彼時的京東還停留在中關村小門店的水平,倉庫沒有系統,也沒有貨架,更沒有掃描碼,管理員完全憑記憶揀貨,幸好當時只有300多種產品。

此外,京東也沒有倉庫監控體系,發了多少貨搞不清楚,有客戶稱自己買了兩盒光碟,結果只收到一盒,而京東也無法辯駁,只能再發一盒。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劉強東後來買了一批電子稱,發貨前先稱重量。

彼時,京東能稱得上「高科技」只有一套ERP(企業資源計劃),那是劉強東本人在2000年編寫的,用於記錄走貨以及財務信息,不過這套系統到2005年已經應對不了新的局面。

在這種情況下,劉強東決定開發一套庫存管理系統。他大學時學過編程,後來還靠這門手藝賺了不少錢,這一次他仍親自出馬,自己設計模塊,但把寫代碼的任務交給了一個科班出身的程式設計師。開工前,他們還把網站關了三天,以梳理庫存,代碼寫得差不多後就做測試,而測試得差不多了就上線,之後發現問題再一點點修改。

到2006年,京東終於擺脫了那套土辦法,開始按照一個電商平台應有的流程運作——庫房採用貨架號管理,相應人員也執行新的作業模式。

供應商方面:京東早先只跟光磁領域的供貨商有聯繫,其他產品則是從中關村的其他店家採購的,為了獲得批發價,劉強東在關店時特意保留了一個櫃檯。2005年,劉強東開始有意識地建立其他產品的供貨商渠道,建立了線上採購部,擴張辦法還跟以前一樣——依靠低價走量,然後拿著這個量去跟供貨商要更低的價格,如此循環。依靠這套辦法,他逐步涉足了滑鼠、鍵盤、內存、硬碟、筆記本等領域,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出貨渠道。

除了這兩項基礎工作之外,劉強東還做了一件意義深遠的事情,那就是為京東引入風險投資。

2006年10月,劉強東約見了今日資本總裁徐新,二人相談甚歡。劉強東對徐新說,「我要200萬美元。」徐新則告訴劉強東,「你需要1000萬美元,你應該捨命狂奔,成為品類第一。」2008年,徐新又聯合其他風投追投了2100萬美元,為京東提供足夠的「彈藥」支持。

▲圖:今日資本總裁徐新

今日資本對京東的投資合計約1800萬美元,獲得京東7.8%的股份,而這筆股份在京東2014年上市時價值超過26億美元,投資回報率高達近150倍。

與新蛋網相比,京東慢慢不差錢了,基礎系統也跟上了,賣的也是正品行貨,開發票,服務不錯,但價格卻更低,這對消費者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2008年,京東全面超越新蛋網,成為3C領域的新霸主。

【4】一意孤行做圖書

2009年第一季度,艾瑞發布B2C電商平台排行榜,前四名依次為噹噹、卓越亞馬遜、京東和新蛋網。其中,噹噹和亞馬遜都做圖書起家,在中國市場耕耘了十年,占據在線圖書銷售半數以上份額。

這種局面下,劉強東如果選擇只做3C垂直領域,那京東可以很快盈利,並穩居3C領域的霸主地位,但劉強東卻決定進軍圖書領域,挑戰噹噹。

這個想法在當時看來非常莽撞。那一年噹噹正上市,資本充足,風頭正勁,並不好惹。而且,圖書的分類和倉儲比3C產品複雜得多。就拿分類來講,在3C產品中,光碟就是光碟,電腦就是電腦,但圖書就不一樣,小說屬於文學,文學則不一定是小說,而文學裡又分少兒文學、青春文學、暢銷經典,各種分類交叉、重複,亂的很。

此外,圖書的倉儲也非常複雜,以前那套系統根本應付不了,必須開發獨立的新系統,並且要建立新倉庫。

更重要的是,費這麼大勁並不能得到一個大生意:華商韜略查閱的資料顯示,2010年,全國圖書交易規模不超過60億元,其中噹噹占20億元,亞馬遜占15億元,其餘份額則被淘寶等平台瓜分。你這麼闖進去,是想跟噹噹和亞馬遜虎口奪食,還是跟淘寶那些賣家扭打一團?

所以,當劉強東在團隊內提出做圖書的想法時,絕大部分高管激烈反對。

這一次,劉強東又表現出了「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他對眾人說:你們講的都有道理,但我還是要做,因為用戶喜歡一站式購物,圖書也比3C產品的需求大,不提供圖書的話,就無法吸引更多用戶,這是京東不能接受的。不過他也給團隊吃了一顆定心丸,承諾只投資1000萬元,要是虧光了就罷手。

這之後,劉強東秘密成立了一個獨立的新團隊,團隊leader是在亞馬遜做了4年的石濤。在石濤的帶領下,新團隊於2010年5月開始運作,8名採購員每人每天平均拜訪4~5家出版社,僅三個月就簽下了500多家出版商和20萬個圖書品種,與此同時,他們還搭建起了倉儲和後台系統。

圖書是上線了,但怎麼讓公眾知道京東也做圖書了呢?

劉強東的辦法是面向京東會員搞一個大活動:對年消費3萬以上的鑽石會員贈送多本暢銷書,銅牌以上會員則給予不同的折扣。這一策略非常成功,網站流量一下子翻了十幾倍,而且好多非銅牌會員爭相成為銅牌會員。

這個結果證明了劉強東最初的判斷——增加圖書品類會促進3C產品的銷售。這個判斷後來不斷得到驗證,一般而言,用戶會在註冊或買書後的3~6個月購買手機和電腦,之後會購買電腦外設,最後會購買日用百貨和服裝。這是一整條消費鏈,而圖書是最開始的那個抓手。

做完贈書活動後,劉強東又在2011年年初發起了一次針對噹噹的價格戰,將占噹噹銷售額1/3的少兒圖書低價大促銷。這是一種很聰明的打法:彼時,噹噹一天的訂貨量是12萬~14萬單,京東則只有3000~5000單,京東在圖書上打價格戰不疼不癢,但噹噹就得大吐血。

噹噹當然不甘示弱,它也發起了針對京東的價格戰,挑選了50款京東最暢銷的3C產品,每款無條件便宜100元。此外,噹噹還聯合24家少兒出版社大張旗鼓地抵制京東,後來還告到了工商局。最後,工商局出面平息事態,要求雙方不要胡鬧,同時調查京東有無違規。

這種結果在短期內給京東造成了壓力,但長期來看卻有利於京東,它明白無誤地告訴用戶:京東做圖書了,跟噹噹一個級別,而且比噹噹賣得便宜。

劉強東進軍圖書領域的策略成功了,到2014年6月,京東就在圖書品類上超越了亞馬遜,成為市場第二。

【5】做大才是硬道理

京東做圖書並不是為了挑戰噹噹和亞馬遜,而是為了擴大用戶。這一階段,劉強東已經成了「沃爾瑪模式」的信徒,相信上規模才能出效益,而只有品類足夠多才能上規模。因此,在圖書之外,京東還進軍到家電、日用百貨和服裝三大領域。

進軍家電的過程和進軍圖書的過程相似,也是問題一大堆:一要建立新的倉庫和倉儲系統,二要在送貨之外對冰箱、空調等進行安裝和維修,三要讓品牌商願意直接向京東供貨並給予低價。

前兩個問題還好解決,只要決心足夠大大,並找到足夠多的專才,就能把國美和蘇寧那一套學過來,可是最後一個問題卻沒那麼簡單。進軍家電無疑是要挑戰國美和蘇寧,而這兩家對家電行業的控制那是眾所周知的,哪個品牌商敢向一個不知道能不能做起來的闖入者供貨,就更不用說提供更低價格了。

此外,當時媒體上瘋傳京東的資金鍊要斷,這就讓品牌商更不敢向京東供貨,因為家電銷售都有帳期,供應商要過一段時間才能收到錢,誰也不敢在京東押太多貨。

為了破局,劉強東決定進行新一輪融資,讓供應商看到京東不差錢。華商韜略總結其幾筆大型融資為:2010年4月,京東獲得高瓴資本2.65億美元投資,這是當年網際網路領域最大一筆融資。2011年4月,京東又獲得俄羅斯DST、老虎基金等的15億美元投資。此外,京東還啟動了赴美上市事宜,並於2014年5月22日登陸納斯達克。

在充裕資金的支持下,京東開始收穫各大家電品牌的戰略重視。2014年,美的、海爾、西門子、三星等一線家電品牌開始在京東上發力,高端型號產品都向京東開放。作為回饋,京東則給合作商提供帳期上的方便,讓大家儘快拿到錢,而且拿到高於其他平台的利潤。

讓合作商賺到更多錢,這是劉強東一直以來的經營理念,他認為規模比利潤更重要,而只有把利潤充分散給供應商,才能快速上規模。

這一策略是有效的,京東的大家電業務從2011年起步,每年以8~10個大家電倉庫的速度擴張,到2013年8月就覆蓋了22個省。2014年,京東占家電在線銷售份額的50%以上,只有天貓可與之競爭。

對於京東而言,進軍家電領域的最大意義是快速做大了銷售額,從而吸引資本的垂青。但要想快速擴大用戶,則需進軍日用百貨和服裝領域。做這兩個品類,並沒有發生什麼大戰事,京東人只是像進軍其他品類一樣,步步為營地向前推進,宗旨也一如既往,即讓用戶一站式地獲得質優價廉的產品和服務。

在所有的服務中,物流服務至關重要,也很影響用戶體驗。起初,京東和其他電商平台一樣,也將物流承包給第三方物流公司,但這樣做會導致發貨速度慢,丟貨,以及因野蠻裝卸而損壞商品,用戶體驗很差。劉強東把用戶體驗當成命根子,因此無法長期容忍這種情況,2007年他實在忍不下去了,決定自建物流。

然而,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董事會時,高管和投資人都嚇壞了。

「預算要多少錢?」投資人問。

「10億美元。」劉強東回答。

……

投資人無語了,他們恨不得大哭一場,後悔自己怎麼投了這麼一個「妄想家」——當時京東連2000萬美元都還沒有融到!

不過,劉強東最後還是啟動了自建物流工程,他決定的事情沒有人能改變。他給投資人兩個選擇:要麼陪他做下去,要麼變現走人。

劉強東要自建物流,並不是想自己搞一個傳統物流公司,而是要建立一套符合京東業務模式的新物流系統。

他的整體設計思路是:把貨物儘可能配置在用戶附近,以減少貨物的搬運次數,這樣就降低了物流成本,同時提高了送貨速度。配置貨物是依賴電商平台的數據,數據出來後去採購,然後將採購的貨物存於各地倉庫。

劉強東將此稱為一种放射性的物流系統,它不同於傳統物流公司的網狀物流系統,因為異地之間基本不走貨,尤其是大家電。這種設計思路使得京東的物流要比傳統物流快很多。當然,這種新物流系統主要適用於京東的自營產品。

2010年,京東還推出了「211限時達」,即用戶晚11點前下訂單,第二天下午3點前送達;中午11點前下單,當天送達。該標準一經推出,備受好評,並成為京東的核心競爭力。

京東起初是租庫房,但2009年之後就開始自建庫房,而建一個庫房需要1億~1.5億美元。當年,京東還與上海有關部門達成協議,在上海建設亞洲範圍內和B2C領域內,建築規模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現代化倉儲物流中心,劉強東將其命名為「亞洲一號」。

這些大動作的推出表明,京東已經從那個土裡土氣的中關村小店家,華麗轉身為一個笑傲江湖的電商巨頭,它的前面只還剩一個對手,那就是阿里巴巴。

京東的崛起還影響到了騰訊的電商布局。2014年3月,騰訊將旗下的電商平台QQ網購(B2C)與拍拍網(C2C)併入京東,並向京東提供微信和手機QQ的一級入口,同時向京東注資2.15億美元,以換取京東15%的股份。後來騰訊又在京東上市時認購了額外5%的股份,而今年8月份騰訊再度增持京東,將持股比例提升至21.25%,成為京東第一大股東。

▲圖:京東在微信上的入口

不過京東的管理權仍掌控在劉強東手中,他雖然只有16.2%的股份,但卻有80.9%的投票權。

除了騰訊之外,沃爾瑪也加入了這盤電商大布局,今年也增持了京東的股份,其持股比例已攀升至10.8%。

可以說,京東現在是三巨頭的「聯合王國」,這三巨頭是:騰訊、沃爾瑪和劉強東。

【6】「兄弟們」

京東為什麼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劉強東的答案是「因為我們的團隊」,而他在內部管團隊叫「兄弟們」。

劉強東的「兄弟們」可真不少:截至今年6月底,京東正式員工高達11萬人,分布於電商、金融和技術三大領域,此外還有大量的合作賣家(京東自營標準品,非標準品則與賣家合作,比如服裝),以及處於物流末梢的大量合作配送站——這些配送站已覆蓋全國1862個區縣。

這麼龐大的一支隊伍,要怎麼管呢?劉強東的辦法是:親近基層,培育幹部,以及信賴高管。

京東的基層員工主要是配送員,劉強東經常下去巡視,與一線員工喝酒聊天,他說只要他一講自己的故事,那些員工就會向他敞開心扉,因為他們都出身於寒門,而且都渴望改變命運。

劉強東1974年出生於江蘇宿遷的一個農村,父母做跑船生意,他和妹妹則被寄養在姥姥家。他自幼聰明好學,1992年以宿遷第一高分考入中國人民大學。

他的家鄉是江蘇最窮的一個地方,他家也不富裕,他入學時只有500塊錢和76個雞蛋,他第一周都沒捨得去食堂,一天三頓吃煮雞蛋。

為了賺錢,他開始給學校抄信封,抄一張賺3分錢,抹上膠水再賺3分,他沒黑沒白地抄,生活開始好轉。暑假時他就去寫字樓里推銷圖書,每天騎著個大二八自行車,拖著一摞書,東跑西顛。

這兩項工作都不是他想乾的,因為沒有技術含量,他覺得干計算機有技術含量,便開始自學編程。學成之後他開始接項目,沒日沒夜地寫代碼,一天只睡兩三個小時,到大三下半年就賺了20萬。

這之後,他開了一家小飯店,但這次創業給他帶來了厄運。他先是被盤店給他的人誆走了24萬,因為平時忙論文不能看店,又讓店員通過各種「腐敗」黑走了近20萬,而那些錢是他從老家借的。

這件事對他打擊很大,最大的打擊還不是錢上的損失,而是他對那些員工非常好,給的待遇是其他老闆絕對不可能給的,但這些員工卻在暗地裡算計他。

後來他去了一家日本公司,從庫管做起,歷任電腦擔當、業務擔當和物流擔當。在那家公司,他學會了嚴謹的做事態度,因為他的日本老闆不接受誤差,說那是中國人的陋習,後來他將這種做事態度帶到了京東。

這段工作經歷還幫他打開了心結,他逐漸意識到不是那些店員負了他,而是他沒有提供一套導人向善的制度。他甚至覺得對不起那些黑他的員工,因為那些人又要從零開始。

他在那家日資公司乾了將近兩年,之後帶著12000元積蓄再度創業,新公司位於中關村,經營光磁產品,名字叫「京東多媒體」。

在京東內部,這個故事盡人皆知,基層員工都很崇拜劉強東,並希望成為劉強東那樣的人。劉強東跟員工聊天時也不講什麼虛的,就是實實在在地喝酒,然後問問各家的老人、孩子和媳婦,問什麼時候把家裡人接到城裡來。

除了談感情外,劉強東還會跟基層員工談專業,他為每個工種都設立了工作標準,要求大家向最高標準看齊,做得好的會提拔做配送站站長,做得差的則予以勸退。他要求人事部們在招人時只招那些樸實、誠信和上進的,堅決不要那些油嘴滑舌、誇誇其談的。這一點倒是和曾國藩當年挑選湘軍的標準很像。

當然劉強東給基層員工的待遇也很好,比同行高不少,而且都給上五險一金。此外,許多基層員工是從其他公司跳槽過來的,他們來京東是因為在京東能感受到尊重。

如果說劉強東將基層員工視為「根基」的話,那麼幹部隊伍就是「支柱」,而他培養幹部的方法主要是「管培生計劃」。

所謂「管培生」就是從應屆畢業生中挑選出來的培訓生,將來要推向管理崗位。「管培生計劃」可簡單理解為京東的「黃埔軍校」。劉強東對管培生的重視甚至超過對副總裁的重視,授課老師有的外聘,有的是內部優秀員工和管理人員,當然還有劉強東本人,他每周都會講課,授課內容面面俱到,連怎麼走路、怎麼吃飯、怎麼敬酒都要教。他還常跟管培生喝酒、聊天以及出遊,他要求管培生不要把薪水寄回家,而是用於買書和報外部培訓班,他覺得提升自我比什麼都重要。

培訓到一定階段時,他會讓管培生去各部門實習,並要求管培生不要當挑毛病的「批評家」,而要當一個發現問題並能解決問題的實幹家,此外,他不希望管培生把自己視為「監工」,而希望與團隊打成一片。

「管培生計劃」之外,劉強東還為從其他渠道晉升上來的中層管理者建立了培訓體系,包括與知名商學院合辦的「京東MBA培訓班」、「高管90天轉身計劃」,他對這些管理者的要求是干中學,學中干,既能管業務,又能管人。

對於副總裁以上高管,劉強東雖然也會送他們去參加EMBA,以及到矽谷學習,但平時基本採取完全信任和授權的姿態。在京東,每兩個月會開一次高管會,會上會公布公司最機密的財務數據,而在財務簽字方面,高管基本都能做主,包括上億元的對外支付。

為了考驗這支高管團隊能否應付一般局面,劉強東還在2013年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了大半年,期間對公司事務「不聞不問」,結果顯示團隊運作良好。當然,也有報道稱,彼時他通過電話旁聽高管會議,並未完全放手。

不過在戰略決策問題上,劉強東仍然堅持乾綱獨斷。決斷之前,他會召開高管會議,聽取各位高管的意見,並儘可能不插話,但會堅守自己的內心判斷,哪怕這種判斷所有人都反對。前文提到的那些關鍵布局,都是他一意孤行才做成的。

在京東,戰略家是不受歡迎的,信念比道理更重要,而最重要的信念是相信劉強東,跟他走,做他的「兄弟們」。

【7】萬億京東夢

京東現在的對手是誰?

我們一般認為是阿里,但劉強東卻不這麼看,雖然阿里的市值是京東的6.74倍,但他覺得阿里怎麼能跟京東比!

劉強東覺得阿里比不上京東的主要是兩點,他在自己的新書《劉強東自述》中以不點名的方式正色道:京東「不會把假貨、水貨買到全國,甚至買到全球,淪為一個輸出假貨的企業」,也不會「只有自己賺錢,但是幾乎每個合作夥伴都不賺錢甚至虧錢」。

關於第一點,劉強東認為假貨和水貨問題的根本是模式問題:那種小集貿式的電商平台必然會造成假貨和水貨,因為賣正品行貨支付不起高昂的廣告費,而假貨和水貨的利潤高,有錢買廣告,而廣告會促進銷量,從而買更多廣告,形成循環。除非放棄這種模式,否則不可能真正解決假貨和水貨問題。

前文提到,騰訊曾於2014年3月將旗下的拍拍網併入京東,這是一個C2C電商平台,也出現了假貨和水貨問題,為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劉強東於今年4月1日將拍拍網關閉了。他在今年6月出版的新書《劉強東自述》中,在第一章第一節第一行寫道:堅持初心,不賣假貨。

不過,我們不能就此認為劉強東在道德上就比馬雲高尚,他只是跟馬雲的戰略選擇不同。馬雲的目標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是服務賣家的,而劉強東的目標是「不賣假貨」,是服務用戶的。

劉強東出身於中關村,他親眼見證了中關村的興衰,在他看來,中關村衰落的根本原因就是賣假貨和水貨,不講誠信,最終失了人心。他認為自己和京東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就是因為跟中關村的主流商家反著來,堅持以用戶為尊,一切都以提升用戶體驗為出發點和歸宿。

劉強東的戰略判斷是,在國內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那種小集貿式購物模式必然衰落,與此同時則會出現巨無霸式的零售企業,而這些巨無霸會壟斷標準化商品60%~70%的銷售份額。他希望並且相信,京東會成為其中最大的那一家。

事實上,早在2014年3月與騰訊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時,他就當著騰訊人的面宣稱:終有一天,中國最大的網際網路企業是京東,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是京東!

這個目標狂妄嗎?

看起來的確有點狂妄,京東目前在國內網際網路公司中排名第四,前面是BAT,其市值也只有阿里的14.84%,要挑戰阿里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更何況,它今年還不斷被外界嘲笑為「虧損大王」。

不過劉強東對於這些並不在意,他覺得京東不是不能盈利,只要減少投入,很快就能盈利,但他不想那麼做,因為他和馬雲拼的是未來,搶的是人心,他覺得自己現在每多投入一分,用戶體驗就會更好一分,最終贏的幾率就更大一分。

那麼,劉強東具體想把京東做多大呢?

他在《劉強東自述》中表示:未來將公司的市值和凈收入(不是「平台交易額」)雙雙做到1萬億人民幣,與此同時實現全球化,並推進金融、技術以及生鮮等項目,最終成為一家受人尊敬、信賴和驕傲的「國民企業」,而他本人的終極目標是「偉大」。

總結來看,劉強東自1998年創業以來只推銷兩種東西,一是向中產消費者推銷信用,二是向寒門子弟推銷希望。只要外界相信這兩種東西有遠大前景,那麼劉強東的「萬億京東夢」就不會是夢。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22/node130338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