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撤資中國後腸子悔青:為何又要殺回來了

9月14日,香港地政總署在聲明中稱,李嘉誠長實地產子公司裕輝投資有限公司擊敗17個財團,將支付19.5億港元(約2.51億美元)購買新界的一地塊,這一出價大幅高於市場估值12.2億至14.6億港元。

過去四五年時間裡,李嘉誠一直在從中國撤出資產,李氏財團在內地自2011年沒再拿過地,香港自2012年也沒再拿地。相反,自2011年李嘉誠家族卻開始賣出包括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的資產。

據媒體2014年9月的報道,僅僅在2014年9月之前的一年時間裡,李嘉誠就拋售了至少800億人民幣的大陸資產。可以想像,自2011年到2015年的四五年時間裡,從內地和香港撤出的資產規模恐怕是個令人咂舌的天文數字。

那麼,李氏財團從中國撤資後都投到了哪裡呢?根據媒體的報道,最主要的目的地就是英國。根據第一財經日報2015年9月的報道,截止到當時李氏商業帝國在英國的總資產高達3900億港元。

包括3個港口、3家連鎖店、1家移動運營商、1家鐵路集團、1家區域電網公司、2家區域煤氣公司、1家水務公司。其中,在倫敦市區還有一個3500套住宅的樓盤開發項目。

然而,在大規模從中國撤了四五年資產,甚至把公司註冊地都轉移到了蓋曼群島的李氏財團,突然開始在香港高價拿地,自然會引來媒體的側目。大家可能都會有一個感覺:怎麼?李超人這是要殺回來了?

其實,李超人殺回來是一點都不令人意外的,原因是他誤判了形勢,今年他先後遭到兩記重錘打擊:

一、中國經濟不但沒垮,反而在超預期地企穩,經濟數據都開始不斷有積極變化出現。至於房價,不但沒有繼續下跌反而又漲了,他賣出的中國資產在其賣出後實際應增值不少。

至於增值多少我們無法計算,但看看一二線城市現在的房價漲幅,恐怕李氏財團賣出的物業市場價值漲幅不小。

二、英國脫歐,英鎊暴跌,他買入的英國資產大幅貶值。千算萬算,也沒算到英國竟然「自殘」脫歐。在2011年到2015年這段時間裡,英鎊兌美元平均大約在1:1.6左右,那麼現在情況如何呢?

已經掉到了1:1.3,跌幅超過15%。以李氏財團3900億港元英國資產計算,李氏財團在英國的資產匯兌損失至少五六百億港元以上。一方面是賣出的中國資產大幅升值,另一方面是買入的英國資產大幅貶值,這一對比虧可就吃大了。

關於李嘉誠撤離中國,筆者曾寫過《【原創】5原因致李嘉誠「撤離」香港》、《【原創】李嘉誠撤離中國能引發多大地震?》和《【原創】李嘉誠撤離中國能引發多大地震?》三篇文章。其中對於其撤離中國的行為不認可,但尊重其選擇。

個人更認為,作為越來越開放、越來越自信、實力越來越強的中國,不應對這種事進行道德審判。在筆者看來,李氏財團資產規模雖巨,但放在中國這個龐大的經濟體中猶如九牛一毛,其撤離對中國經濟不會有任何實質影響。

當然,在筆者看來,李氏財團撤離中國是其戰略上的失誤,這必然會導致其商業上的滑鐵盧。如果未來李氏商業帝國走向衰落,那麼撤離中國應該是其轉折點。

在《【原創】李嘉誠撤離中國能引發多大地震?》中筆者曾有分析,認為撤離中國意味著李家黃金期將過,並給出了三個理由:

一、脫離中國,李氏家族也就脫離了成長沃土。

李氏家族發達於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確立了未來的發展方向。特別應該指出的是,李嘉誠在1978年與中國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會面,這對他確立未來地位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1979年,「長江實業」宣布與滙豐銀行達成協議,斥資6.2億元,從滙豐集團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22.4%的股權,李嘉誠因而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1979年,英國開始不斷派人摸中國政府對香港底牌。

上述時間點說明,李嘉誠在中國政府和港英政府之間以及香港定位之間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並充分利用了這一大勢。英國願意支持他,大陸也願意支持他,他又在香港有了二三十年的發展基礎,是真正的港人。

於是,三股力量合為一體,成就了輝煌的李嘉誠,成就了今天的李氏商業帝國。某種意義上說,李嘉誠的亞洲首富是借力了中英兩國力量,並立足於自己在香港的發展才實現的。

但是,也正是由上述因素我們可知,李氏家族是借中國改革開放之力和背靠中國這棵大樹發展起來,成為亞洲首富的。

但是,如今他斷然地砍掉了支撐自己發展的最粗的一條根,這實際上是斷了李氏家族未來在中國的發展空間。哪怕未來他再次調整戰略,大幅湧入中國大陸進行投資,大的時機也已過去。

時機過去了,成本不但會大幅抬高,超額獲利的機會也就沒了。因此,客觀上,李氏家族的戰略選擇決定了他失去了對中國未來三十年的戰略發展機遇。

而且,相比新中國前兩個三十年膨脹在速度,接下來第三個三十年的膨脹則在體量。因為,今天中國經濟規模的基數遠比前兩個30年大的多得多。

基於這種因素,李氏家族的黃金期當然也就過了。雖然,李氏家族在歐洲也能活得不錯,但遠不如在中國這麼如魚得水,歐洲也不可能有中國這麼大的發展空間、速度和超額獲利機會。

就資本層面而言,雖然李氏家族的資本本質上是西方資本,但對西方資本來說,李氏家族卻是外人或邊緣人。作為外人和邊緣人,李氏家族不可能進入西方資本的核心圈,這是資本性質決定的。所以,李氏家族想在西方獲得超額利潤完全不可能。這種未來預期,豈能不進入衰落階段?

上述2015年1月的文章所做的預判,在2015年9月得到驗證,英國決定調查李氏財團在英國的千億收購項目。可以預見,這次調查哪怕最終不會影響收購,也會給李氏財團帶來不小的損失,並使得收購成本大幅提升。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22/node126536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