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虧哭了:家族急速衰落 後悔捨棄中國

小米| 2016-08-20| 檢舉

李嘉誠虧哭了:家族急速衰落 後悔捨棄中國

「李嘉誠拋空中國」曾在2015年引起軒然大波。事件整整過去一年,幾乎全盤撤出中國而轉而投向歐洲等地區的李嘉誠近況又如何呢?據消息稱,李嘉誠財富急劇縮水,長和股價跌至4年新低。那麼,對一年之前的不顧一切拋空中國的舉動,李嘉誠又該作何感想呢?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6月17日報道,李嘉誠的的公司遭遇了一系列挫折,6月16日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CK Hutchison Holdings Ltd.)股價觸及李嘉誠去年重組旗下公司以來的最低水平,股價跌至4年新低。

2016年2月,長和董事總經理霍建寧(Canning Fok)為該公司擬斥資150億美元收購英國移動運營商O2的交易進行辯護;之前,英國電信監管部門英國通訊辦公室(Ofcom)負責人表示,該收購交易將對消費者不利。

兩個月後,歐盟出於對競爭方面的擔憂而計劃駁回該電信收購交易。歐盟確實叫停了該交易,長和在一份聲明中稱,正在考慮上訴的可能性。

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在報告中指出,在歐盟駁回長和收購交易後,該行將長和2016年和2017年的每股收益預期分別下調了16%和21%。

同時,除對歐洲監管部門的憂慮外,李嘉誠可能也同樣擔心市場環境。

李嘉誠仍是香港首富,資產凈值為286億美元。不過,隨著長和以及李嘉誠持股69%的陷入困境之加拿大石油公司赫斯基能源(Husky Energy)雙雙走低,今年李嘉誠的資產凈值降至四年來最低水平。

2015年,李嘉誠名字絕對是出現頻率最多的一年,「李嘉誠拋空中國」也成為媒體們競相報道的焦點。

據資料統計,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李嘉誠通過轉讓資產或其他方式套現人民幣近800億元(1人民幣約合0.1512美元)。且自年初以來,將旗下公司註冊地全部撤出中國。

外界分析認為有兩大考量:一、企業獲得更大財務彈性,為了「方便做生意」;二、為長子李澤鉅未來的發展「鋪好路軌」。

但隨後,一篇羅天昊:《「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瞬間在網上形成爆炸性的爭論。

羅天昊認為,李嘉誠以房地產為主發了家,在大陸也好,在香港也好,靠房地產發家的土豪,都與政府直接和間接的支持離不開。

有評論認為,不管羅天昊說得對,還是不對,說明李嘉誠撤離大陸,撤離香港,把上千億元的資金投資英國和歐洲,在中國大陸,的確已經引起了各界的極大關注。

反過來說,李嘉誠撤離中國則是李家帝國走向相對沒落的開始。2015年,中國搞房地產的王建林的財富超過李嘉誠,這不能不說明一個問題,大陸的市場巨大,李嘉誠撤離大陸,走向歐洲,再回到大陸發財的可能性就不大了。所以,今天王健林超過李嘉誠,明天還會有更多的大陸富豪超過他。

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李嘉誠曾是亞洲首富,但據彭博(Bloomberg)的數據,李嘉誠目前在亞洲位列第三,排在阿里巴巴集團(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BABA)董事長馬雲(Jack Ma)和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Dalian Wanda Group Co.)董事長王健林之後。正應驗了那句老話,離開祖國,你啥都不是!

長和國際近日更改公司名稱,今日發布了有關潛在收購事項之諒解備忘錄,諒解備忘錄提到,「董事局欣然宣布,於二零一六年五月十七日(交易時段後),本公司與賣方就潛在收購事項訂立一份無法律約束力之備忘錄,據此,本公司擬收購而賣方擬出售其於項目公司將持有權益之附屬公司的若干股份,此後,本公司將擁有項目公司不少於40%之權益。

董事局謹此強調,於本公布日期,賣方與本公司尚未就潛在收購事項訂立任何具約束力之協議。因此,潛在收購事項未必會進行。倘潛在收購事項落實進行,根據上市規則第14章,可能構成本公司之須予公布交易。股東及投資者於買賣本公司證券時,務請審慎行事。本公司將於適當時候遵照上市規則就潛在收購事項另行刊發公布。」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22/node122494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