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人導演標杆的李安,從小是一個比別人慢半拍的孩子,可以說是一個人人口中的笨小孩。而事實上,每一個把夢想藏進心中的笨小孩,都有一顆通透執著的內心,向著自己內心的理想,執拗真誠地前進。
01.
李安父親的老家在江西德安的一個書香世家,當年,他的父親乘「永安號」貨輪抵達台灣。
1954年,李安出生於台灣屏東,父親給他取名為「安」。
李安在母親懷中七個月的時候,有一次母親摔了一跤,送到醫院檢查,大人摔得不輕,小孩沒事。

母親不禁感嘆:這個小孩好皮實。
父親卻暗自擔憂:這個娃娃不會腦子不靈光,感覺不到疼。
出生後的李安,不管做什麼事,都比別人慢半拍,反應慢,說話慢,連長個子都比別人慢。
李安從小就愛哭,小學一年級時一天至少哭一次。
重理輕文的學風,讓他生活在恐懼之中,有一次考數學,哪一題沒有做對,就到教室外面跪一排,老師挨個打過去。
李安用功學習,理科成績就是上不去,讀高中又到了父親任校長的學校,每一次碰見父親他就溜圈躲走。
李安完全不知道面對父親時,是該叫校長還是爸爸,是該敬禮還是怎樣,都不曉得該怎麼辦。
但李安身為長子,他被整個家庭,尤其是父親寄予厚望。
可連續兩年高考落榜,第一次落榜後,父親逼他復讀,還請來一對一輔導專門教數學,第二次數學成績卻考了0.67分。
第二次高考落榜後,家裡的氣氛壓抑極了,李安也不見了,最後是弟弟騎著自行車花了一個半小時,在海邊把人找回來了。

最後選擇了藝校表演專業的他,深深傷了老父親的心。
李安固執地報考了藝專之後,雖然父親不滿意,還是親自送李安去報道。當時一看校舍的簡陋,宿舍里還有老鼠爬上爬下,父親回到家後,竟然哭了。
到了藝專之後,李安的恐學症好了,導演、表演、燈光、化妝樣樣通。
父親為了讓李安成為戲劇學教授,讓李安去美國留學,可在美國李安更堅定了自己的導演夢。
………
02.
70年代末期,李安到紐約大學學習電影相關知識,1984年畢業的時候拍了個小短片獲得電影學院裡最佳導演獎。
原本自卑膽小的他以為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可是剛畢業的時候,連份工作都找不到,去片場只能跑龍套,其實就是失業在家沒工作。
此後6年,他始終沒有片約,每天窩在家裡寫劇本,幫人打雜。

就這樣一蹉跎就是六年,一個人最好最有希望的年紀,都流水東逝了。
甚至到了山窮水盡的境況,存款只有42美金。
1990年時,李安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一家四口的生計,卻只能由妻子林慧嘉扛著,為了多掙錢,妻子總是申請加班。
在此期間,李安也努力走出蝸居的窘境,幫別人拍片子,看器材,幫剪輯師做點事,當劇務等等,但都做不好。
在做劇務時,甚至有美國女子說:「你敢攔我,我就找人揍你」。
後來只能做一些出苦力的事,拿沙袋,扛東西。
為什麼人生會是這個樣子,李安很困惑。到了第六年,他完全不曉得該怎麼辦了。
畢業快六年,一事無成,在家帶孩子做飯,一開始還能談理想,三四年後,人生往四十歲走,依舊如此,也不好意思再說什麼理想。
於是,開始有些自閉。
唯一能和絕望對抗的,就是對電影的熱愛。
在此期間,林慧嘉在外面打拚養活家庭,李安在家看片子研究劇本並包攬家務。
所以,李安的廚藝,是導演里最好的,做菜做的最好吃。

他岳母甚至開玩笑說,哎呦,你這手藝白瞎了,我給你出資開個餐館吧,別去拍什麼電影了。
在這六年的蟄伏期,李安常常被看作是吃軟飯的。父親甚至寫信罵他,要他「像個男人一樣」。
李安感嘆:就這樣耗了六年,心碎無數,若是有日本丈夫氣節的話,早該切腹。
但李安雖然絕望過,卻不曾真正心灰意冷,他依舊十年如一日鑽研電影藝術,他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
生命中的低谷歲月,不應摧毀一個人,而是退而結網。扛得住孤獨,受得了壓力,堅持得住本心,才成就了後來的李安。
………
03.
1990年,李安終於等到機會,處女作《推手》劇本獲獎,一炮而紅。
1991年拍攝《推手》,是李安孤注一擲的處女作。他曾說過,能不能吃這碗飯,就看這一次了。
他拿著1300萬台幣的預算和一個醞釀多年的故事,殺開了一條生路。

隨後的《喜宴》、《飲食男女》組成喜劇系列的「父親三部曲」。而這三部影片叫好又叫座,奠定了他細緻內斂、兼蓄並包的創作基調。
《喜宴》是李安電影生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部電影。
影片上映後獲得更為盛大的成功,成為 93年全球回報率最高電影,在歐美大受歡迎,李安一躍成為世界知名導演。
《喜宴》獲得金熊獎後擺慶功宴,當天李安一看到桌子上的魚翅湯就哭了起來。
後來好友徐立功到廁所悄悄問他才知道,那碗魚翅,讓他想到家裡的太太和孩子,在他從事電影工作奮鬥過程中,家裡過得很苦。
現在有人請他吃魚翅,這是妻兒多年吃不到的,他很希望家人能夠跟他一起分享這份成功。
「父親三部曲」,融匯了親情衝突與人性溫暖,感人至深,贏得了票房和口碑。
國際公司開始請李安做導演,第一部接拍影片《理智與情感》,英國作家奧斯汀的名著,1995年電影在英國開拍。

男一號休·格蘭特牛津大學英國文學專業畢業,女一號是劍橋大學培養出的才女、奧斯卡影后艾瑪·湯普森。
開拍之時,李安碰了一鼻子灰,編劇湯普森不允許李安動一點點劇本,可是在拍攝過程中,李安指出,照顧病重妹妹之時不應表現出哀憐和關切而應表現出對失去妹妹的恐懼,到了男女主角定情之時李安又讓艾瑪不應喜極而泣而是難為情地嗚咽。
這些都為艾瑪的表演加分,最終《理智與情感》連獲金熊、金球、奧斯卡等獎項,湯普森在獲獎時說:「李安出乎意料的洞察力竟然比我本人更了解我自己。」
似乎一切水到渠成,但接下的《綠巨人》市場冷遇,《色戒》引來了前所未有的否定,女主湯唯更是一度被封殺。
李安疲憊至極打算退休,2001年回到台南看望父親,父親又提及你是不是要教書,父親一直希望李安不要拍電影,做一位教授。李安回答不教不教。
父親說:「那你就帶上鋼盔,繼續往前沖,繼續去拍。」這是父親一輩子第一次鼓勵李安拍電影,這讓李安十分震動更感動不已。
接下來,李安憑藉《斷背山》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而父親也在期間因病去世。
父親死前要求海葬,骨灰撒在海峽上,一半看著台灣,一半看著故鄉。

一個文靜溫和,把夢想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少年,歷經生活中重重磨練,終於實現了它。
李安從不會在盛名之下沾沾自喜,他一直嘗試各種不同題材的拍攝。
正如他自己所說:追求自由的人才會想去拍電影,做藝術創作的人,都不是喜歡安全感的,都是有冒險精神的人。
………
04.
武俠巨作《臥虎藏龍》2000年上映時如猛虎出閘。
打破李安所有的紀錄成為獲利最高的華語電影,同時亦高懸經典外語電影榜首。
兩種不同文明的衝擊,造就了李安與眾不同的視野和氣質,他兼具東方傳統的溫文爾雅和西式的灑脫不羈。

熟悉李安的人看過《臥虎藏龍》後,都認為那是李安對自己的詮釋,生活中他是隱忍的俞秀蓮,但內心裡他更像率性叛逆的玉嬌龍。
自七十年代李小龍傳奇式的跨界引領風騷後,《臥虎藏龍》成為亞洲電影又一次重要的入侵,形成名副其實的文化現象。
陳凱歌、張藝謀等繼續延伸這個模式,拍出《英雄》、《十面埋伏》和《無極》等電影。
真正讓李安眾人皆知的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電影界的人都知道,電影拍攝有三大難點,小孩、動物、水上拍攝。
在印度三千多演員里李安選出了少年派的演出者蘇拉·沙瑪,李安看重的是16歲孩子的天真傻氣,可蘇拉·沙瑪從未拍過電影。
那時蘇拉尚是一名學生,試戲的時候李安給他一份兩頁長的獨白,蘇拉念到最後,他哭了。
蘇拉身上渾然不覺的真摯打動了李安,那一刻,李安激動地抱住蘇拉說:「就是這孩子了,我賭他。」

戲中有大量的內心戲,漂流過程中的自我孤獨的演繹,到了最後蘇拉甚至被整個劇組孤立以融入劇中。
當時卡梅隆的《阿凡達》樣片已出,李安看見之後,面對這樣高技術難度的3D影片,他沮喪之餘,又決定給少年派加上第四重困難。
卡梅隆都能拍,為何我不能。於是他向卡梅隆公司租借了3D攝像機。
2013年2月,第85屆奧斯卡獎競爭激烈,美國導演史匹柏的傳記巨製《林肯》奪獎呼聲極高,然在最佳導演角逐中輸給了華人導演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史匹柏是扛著攝像機長大的,十二三歲開始拍片,《大白鯊》《侏羅紀公園》《辛德勒的名單》成為全球幾代人共同的記憶。
早在2006年,李安憑藉《斷背山》已經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而這一次與前輩史匹柏的較量中勝出更加意義非凡。

You don't know the strength of your faith until it's been tested,這是人人記得的劇中台詞,你無法知道信仰的力量有多麼強大直到它歷經考驗,正如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有多麼強大直至跋山涉水。
………
05.
其實早在娘胎里,李安就經常隨母親去看電影,李安還不會走路的時候,媽媽就用童車推著他去看電影,
再大一些去影院,總是讓別人不看熒幕,都盯著他看。
如果是哭戲的話,李安會哭到整個戲院都在笑。說你看那個小朋友,哭的好好玩。
李安也問媽媽:「為什麼你和爸爸常常在看外國片?」
媽媽回答:「因為外國片好看嘛。」
小李安又問:「那為什麼不把我們的電影也弄好看?」
媽媽隨口就說:「那你長大以後去做呀。」
上學後每當考砸了,李安總是往電影院跑,那裡是他的避風港。

作為影迷的李安,是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的粉絲,伯格曼的《處女泉》影響了他的一生。
李安從劇中思考,人們為什麼會相信故事,相信信仰,它的力量在哪裡?它可以討論懷疑的力量又在哪裡?
2006年,李安見到了伯格曼,他喜不自勝,竟抱肩痛哭,像在擁抱自己的信仰。
李安曾說:說我脆弱,其實那是我的本質,我很勇敢地面對我的脆弱,我不介意把它表現出來。
說戲說到動情之處,李安就會和演員一道抱頭痛哭。
他曾說因為我自己脆弱,所以我會同情別人的脆弱。
而在這一份脆弱里公子看見的是君子坦蕩蕩,是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是無與倫比的真誠。
………
06.
李安的妻子林慧嘉個性十足,完全顛覆了眾多人心中女性應有的樣子。
李安與妻子林慧嘉相識於留學生聚會上,交往之初,林慧嘉覺得李安笨嘴笨舌,而且不識趣不體貼,經常三更半夜給她打電話,對著她不懂電影的外行,大談劇本創作。
但林慧嘉漸漸被李安的真誠和努力所打動,答應了他的求婚。

李安無業困守的歲月里,林慧嘉在外獨當一面,卻很能體諒李安,有時看他太消沉,就帶他和兒子一起出去吃飯。最奢侈的享受就是肯德基。
李安賦閒在家,甚至有很多朋友都有些看不下去,但是林慧嘉卻毫不在意。
大兒子出生時,林惠嘉甚至沒有通知李安,當李安坐飛機趕到醫院時,醫院的人都高興得鼓起掌來。
原來半夜她感覺羊水破了,自己開著快沒油的汽車就到醫院生孩子去了。
林惠嘉獨自進醫院,醫生問她要不要通知丈夫和親友,她說不用了,院方還以為她是棄婦。
即便個性如林惠嘉,也曾因那六年幾近崩潰過,她打電話向媽媽訴苦,媽媽要她離婚,放下電話,林惠嘉自責「我怎麼變成這樣子的女人了」。
後來李安扛不住了,去小區大學報考計算機課程,但就在第二天早上,妻子林惠嘉出門時突然轉過身來,望著李安的眼睛對他說:「安,要記得你心裡的夢想。」
就這一句話,給予李安無窮的力量,他轉身回到屋裡把課程表撕得粉碎。

李安在家賴皮帶娃做飯,林慧嘉從不用是否賺錢這種眼光來衡量李安的成就與失敗。
妻子林慧嘉說:「李安會做的事情就兩樣,拍片、做飯,他做的家常菜很好吃。」
甚至到了李安成名後,有一次李安和林慧嘉逛菜市場,有一位台灣太太認出了他們,那位太太對林慧嘉說:「你的命真好,導演先生還有空陪你買菜。」
不料林慧嘉回答:「你有沒有搞錯,是我今天特別抽空陪他買菜的。」
台灣太太啞口無言,半天接不上話來。
李安說:「自己的生物學博士太太,既有臥虎藏龍里俞秀蓮的堅毅,又帶有玉嬌龍的離經叛道。」
李安的朋友也曾如此說過李安,娶妻如此,夫復何求,最好的相知相守,是靈魂上的共鳴相依。
李安成名之後,若忙於應付活動,林慧嘉就會找他談話:「你的理想是什麼?」
李安說:被太太調教,也是一種幸福啊。」

無論李安是不是最佳導演,無論他捧回多少小金人,李安在家裡從來毫無光環。
他回家每一天都要洗碗、洗碟子、做飯。
他說,我太太能對我笑一下,我就放鬆一點,我就會感覺很幸福,我做了父親,做了人家的先生,並不代表說我就很自然的可以得到他們尊重,我每天還是要做一些事情來賺他們的尊敬。
………
07.
從少年時傷透一家人的心,最沒有出息的孩子,到母親76歲生日,李安帶著小金人回來慶生。
李安38歲才接拍第一部商業片,45歲才自認找到了職業,到了50歲還會因為不會拍戲而哭泣。
但他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被供奉進世界電影史。

他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被譽為「當世界都以為電影已經老去的時候,這部電影則證明,電影剛剛被發明」。
他曾入選「當代最偉大的50位電影導演」,在好萊塢,李安的片酬早已達3.7億人民幣。
人們都覺得李安是天才!
但是李安說,我不是天賦英才,我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有才氣的人往往難以相處,可李安不一樣,他有一份雲淡風輕的儒雅,給人一種上善若水的溫和雋永。
有人說所有作品累加都不及本人好,眼神永遠是溫柔的。
時間流逝,李安總在尋找那種純真,每一部電影都從新出發。
這一次,作為新的嘗試,技術層面上的最高規格,《雙子殺手》的口碑出現了兩級分化。
可我依然認為,這不能稱之為走下神壇,而是笨小孩李安的新旅程,艱難且執拗。
那個慢一點的李安,終於走在了前面,去探索電影的未來。
人們總是必須回到自己的最初。你試著離它們遠遠的,但卻會不斷回首。
李安,就是憑藉自己持續一生的努力,骨子裡的真誠與歷盡世事的懂得,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雖然也曾絕望過,但是不曾放棄的李安,成為華語導演里永遠不會讓人失望的李安。
.........
.........
圖片和素材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 / 一日一度( ID:yryd115 )
THE END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