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江郎才盡,周星馳有過回答:周星馳面對媒體這樣尖銳質疑時先是自我辯白了一句,「你都想不出現在創意有多難,只有創作者自己知道。」後來坦誠地回答:「江郎才儘是真的,不是開玩笑。」
如今的他老了,沒有了以前的精力和創作力,這很正常。我們都能理解。
一聲嘆息之餘,我們不免追問,是怎樣的力量,讓周星馳在有「江郎才盡」的感覺時,還在一部又一部的快速推出新的電影作品?
沒錯,是資本。
娛樂資本論發現:其實早在2012年,周星馳就曾與董平操盤的文化中國公司,簽下了「7年5部」的片約,雖然這一片約目前已不再執行,但《美人魚》33億的票房,仍讓資本方對星爺趨之若鶩;
而隨著2016年底,他將旗下PDAL公司51%的股權轉手給A股上市公司新文化及其關聯方,套現13億之餘,周星馳又承諾了,未來所有影視劇作品,新文化都將有20%的投資權。
是的,陷入創作困境的周星馳,還將一部又一部的拍下去。
星爺的生意並沒有想像中順利:上市公司主要靠電影業績在撐,而周星馳已經公開表示「江郎才盡」;炒地皮雖然名聲在外,但是賢內助前女友已經與其分道揚鑣;影院業務雖有涉及,但是水花不大。星爺已老,尚能飯否?
「7年5部」不再執行,但周星馳仍在透支才華?
周星馳近些年的幾部作品都是春節檔的爆款,2012年《西遊降魔篇》(下稱《西遊》)斬獲票房12.48億;而2016年春節檔,《美人魚》以33.92億元創造了票房奇蹟;而《西遊伏妖篇》則上映3天,票房過7億。
轉變為票房發動機的周星馳背後的推手是誰?故事要回到5年前。
2012年9月,原本並不是《西遊》最初投資方的文化中國,在影片進入後期製作時,以3800萬元的價格,溢價20%,從周星馳擁有的比高集團手中買下了《西遊》30%的股份。
這是周星馳在商業上的一個轉折。
文化中國雖然是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但老闆董平是一個長袖善舞的內地資本玩家,一定程度上他的入股開啟了周星馳與內地民營資本合作的大門,不但帶來了接下來合作的華誼,更有後來的和和影業,形成了日益龐大的「周星馳電影投資團」。
在此之前,周星馳的電影《功夫》(2004)、《長江七號》(2008)背後都是哥倫比亞電影製作(亞洲)有限公司、北京電影製片廠這種好萊塢電影公司和內地電影國企的聯合。
在購買《西遊》30%股份的當日,文化中國與周星馳簽訂電影投資合作協議,周星馳預計在未來7年製作5部電影,而文化中國將為每部電影投資人民幣1000萬元。這一協議,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周星馳過去四五年一部電影的節奏。文化中國的公告明確稱,將「加快與周先生在電影上的長期戰略合作,提速進行餘下五部電影的籌劃與創作」。
當時還有媒體質疑「七年五部」似乎很難完成,但時間不到5年,周星馳已經完成了3部電影。
後來文化中國被阿里收購改名為阿里影業,此前與周星馳約定的合作關係並沒能繼續。而《西遊伏妖篇》的獨家官方票務合作為淘票票,周星馳近兩部電影的親密合作夥伴和和影業,也在2016年11月被阿里影業入股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31/node154974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