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女童遭斷頸案 醫師:恐為模仿效應....模仿效應 72小時內是高峰,慎防模仿效應......

FUNMIIO ...| 2016-04-01| 檢舉

台灣連兩日發生隨機傷人事件,精神科醫師表示,要嚴防模仿效應,但目前沒有好方法,民眾短期內要提高警覺。

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喬琪說,鄭捷事件後台灣有多起自稱要仿效鄭捷的案件,日本多年前發現隨機殺人事件後,也出現模仿效應,此次事件後,一定要嚴防模仿效應。

陳喬琪坦言,目前沒有預防模仿效應的方法,民眾只能「繃緊一點」,平常外出提高警覺。此外,鄰里長多能掌握鄰里間的高風險分子,可以由此管道介入,若有需要訪視、協助,可由里長通報,再找醫療、社政資源介入。

陳喬琪強調,精神病患者不會預謀傷人,性格偏差者才更須注意。陳喬琪建議,發生重大刑案後,應研究了解犯案者動機,並作為教材,才能了解如何預防、防範。

台北榮總身心科主任周元華說,歹徒犯罪時身心狀態可透過精神鑑定得知,裝瘋賣傻騙不過醫師眼睛。他建議,重大暴力犯罪者落網後,法官除判處刑期,應配套強制就醫,可降低再犯機率

臨近正午時分,內湖發生駭人聽聞女童砍頭案,王姓兇嫌當場遭警方逮捕,目前初步了解,王嫌曾至北市聯醫松德院區就診、有毒品前科紀錄,且無業待在家中。開業診所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自鄭捷捷運殺人案、台南湯姆熊遊樂場兒童命案等,近年慘案頻傳,不排除有「模仿效應」。

開業診所醫師楊聰財表示,目前不知嫌犯有無精神疾病,且不應汙名化精神病患,但過去犯罪心理調查顯示,這些人在犯案前,至少80%以上都有跡可尋。

楊聰財解釋,以司法精神醫學角度來看,國內外皆有類似個案,犯案當下受到酒精、毒品影響精神狀態,腦部運作失常、大腦理性功能下降、或腦部因內分泌失衡,產生被害妄想或幻聽、或情緒極度不穩,處於憤怒、焦慮和恐懼中,易急著宣洩,引起攻擊行為。

楊聰財也強調,親眼目睹兇案的家人身心狀況值得注意,這段時間會處在嚴重悲傷、失落和罪惡情緒裡,相關國外研究更發現,此狀態會周而復始持續長達1年,同樣也遇過有類似經歷的母親,想輕生結束生命,呼籲相關衛生單位應積極介入,提供關懷與追蹤。

從鄭傑隨機殺人事件,全世界各地多少發生過;四十年前開始盛行的恐怖攻擊,常為了某些政治上的動機,隨意殺害非相關的他人,以期達成爭取大眾注意或訴求之目的。

不過在捷運板南線上,新北市長朱立倫口中「最嚴重的瘋狂砍殺事件」,這名大二學生卻讓人百思不得其解,酒測值0.04,甚至不及一口啤酒,難謂酒後失去理智,而他個人除了曾嗆「要做件大事」,也沒有任何生活上的重大困難,何以年紀輕輕,有什麼重大動機,要拿無辜陌生人的生命當兒戲?

但無論如何,媒體在處理這類事件時,有許多要注意的細節,至少目前看到的問題,一是要極力避免在兇嫌的身分上任意貼標籤,二則是要非常注意播出/刊出的畫面,以免發生「模仿效應」。

從已經曝光的新聞內容來看,部分媒體集中報導加害者是國防大學「退學生」、東海大學「轉學生」的身分。這種標籤不像「女性」、「原住民」、「外國人」之類的字眼,在寫稿時不太容易留意到會有什麼問題,但貼標籤的邏輯是與上述名詞完全一致的。

而「模仿效應」(copycat effect),就比較容易理解。

模仿效應在學理上的機轉大約有二類:一是經由視覺,習得以往不曾學習過的動作。二是模仿者從範例中看到榜樣受到獎勵,因而產生模仿的心理動力。copycat effect最常被描述的,是在新聞/戲劇中看到被大篇幅報導/描述的自殺情節,而模仿自殺的行為。

如果讀者記憶不差,三年前的5月10、11日,台北捷運接連發生了三起跳軌自殺事件。10日上午七時許,一名婦人在府中站,趁捷運進站時穿過擁擠人群縱身一跳,捷運站錄下這個畫面,當天不斷在電視上重播,下午就有另名久病厭世的女子,在捷運永春站重演同一個畫面,跳軌自殺。

隔天下午,台北市長郝龍斌到捷運站慰勞辛苦的值班人員,並對媒體發表談話,希望大家不要報導跳軌自殺的細節,不料一個小時後,又有另一名女子在台大醫院站跳軌,讓工作人員人仰馬翻。

自殺當然會模仿。想想二十年前,哪有人燒炭自殺?而如今連大賣場賣出木炭,都還要在外包裝寫上警語,甚至還得將木炭收起來,有顧客詢問時,再觀察消費者有無輕生跡象。

除了自殺容易被模仿,任何描述能讓人誤以為可以「素人出名」的犯罪行為,恐怕都會被某些特定民眾,視媒體報導為獎勵而效仿,都是新聞從業人員要注意避免的重點。

當電影《蝙蝠俠3:黑暗騎士》熱映時,美國科羅拉多州一名男子就攜帶大批槍械,到電影院裡大開殺戒,共造成12人死亡的悲劇。據他供述,就是模仿電影中的大反派「小丑」濫殺無辜的華麗情節。拜媒體科技進步之賜,1980年代從電視上看到所謂恐怖主義,是在飛機上安裝炸彈。1994年起,一度在日本等地「流行」沙林毒氣。

在新聞自由的大旗之下,媒體來「要」監視器畫面,捷運公司大概很難斗膽拒絕。

毫無新意地,這則新聞「生產線」,只能由媒體自律來要求了。但看到電視不斷重播捷運車廂內男子渾身是血的身影,不禁讓人擔心,新聞自律的把關,恐怕也是聊備一格。

這些畫面夠驚悚、夠血腥,當然是刺激收視率的特效藥,但媒體能不能冷靜再想想,這些影音播出後,會不會引起他人模仿?拍攝、剪接、播出這些畫面的媒體工作者,會不會成了這些恐怖襲擊的幫兇,而不自知?

精研犯罪防治的前台北大學校長、嘉義市副市長侯崇文昨表示,這類現象稱為「溢出效應」,社會氛圍受一宗衝突事件影響,誘發「反社會者的攻擊性」;倘若「家庭關懷」發揮功能,可解決大部分的隨機殺人案。

受刺激恐誘發扭曲行為

台安醫院精神科主任許正典表示,當群情激憤、媒體持續渲染之下,平常壓抑滿點、找不到宣洩出口的族群,就成為未爆彈,潛在的憤怒可能受到刺激而誘發扭曲行為。

許正典指出,不能為了要將犯案合理化,問題全推給精神病人,把他們與犯人一概而論,此舉恐讓民眾不敢再看精神科,社會恐會病得更嚴重。

暴力電玩也有模仿效應

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表示,模仿效應受生理、心理及環境等因素影響,大腦有模仿神經元,當情緒不穩定,有極大負面情緒如憤怒、憂鬱,又無法管理情緒或紓壓時,很容易看電視報導的拿刀傷人畫面就模仿,暴力電玩也可能有模仿效應。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葉啟斌也說,並非每個事件的犯人都是精神病人,其實更可能是「反社會人格」所致,司法機關應鎖定可疑名單,持續追蹤,視情況導入醫療資源協助。

考慮規範新聞畫面

行政院發言人孫立群轉述修法方向,舉「精神衛生法」為例表示,社會發生重大事件,民眾與媒體都很關心,但媒體二十四小時反覆播放報導,造成恐慌,是不是應適可而止?且女童的媽媽昨也表示,很多不適合傳播的照片,請不要傳播,所以新聞畫面是否有適度規範,都需要考慮。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30/node99515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