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加油站有多賺錢?比你想像的還狠

告別嚴冬,國際石油市場近來春意盎然。在產油國凍產計劃等因素刺激下,一個多月時間裡,國際油價漲了三四成。但帶著供應過剩這個緊箍咒,本輪油價反彈還能走多遠仍是未知數。

國家發展改革委1月13日發出通知,設定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控下限,當國內成品油價格掛靠的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低於每桶40美元時,國內成品油價格不再下調。因此,儘管國際市場上正在翻江倒海地「折騰」,但國內成品油價格已經出現「四連停」。

我國成品油價格實行政府定價,但只是規定了最高限價,因此,企業仍具有一定的定價靈活性。國內批發市場的市場化程度比較高,實際批發均價遠低於政府設定的最高限價。而零售市場行情長期維持高位,與最高限價之間價差較小。

東方油氣網監測,目前,一噸93號汽油社會批發均價比政府規定的批發最高限價低1887元,但零售均價比政府規定的零售最高限價僅低62元。在柴油方面,0號柴油社會批發均價與最高限價相差1508元,零售均價與最高限價相差200元。

石油以前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在2008年之前國內還多次鬧「油荒」。然而,到2015年,我國煉油行業產能過剩已達到2億噸,供需格局幾乎完全逆轉。煉油產能過剩甚於鋼鐵,市場上到處都是油,去買油再也不用遞條子、看臉子。所以批發價格已經非常市場化,且與國際油價走勢聯動緊密。

在零售市場,消費者大多是個人車主,這樣「散兵游勇」對面加油站難有議價能力。大多數加油站都是按照國家規定的最高零售限價來賣給消費者。地段偏遠的加油站或者民營油站打折的力度可能較大。

上海一位石油業內人士透露,在2007年、2008年的時候,很多民營加油站鬧油荒,不得不將油站轉手租給國有油企。而近年來供需格局改變,批發和零售環節出現高價差,加油站毛利率基本維持在20%以上,最高時曾接近40%。經營油站利潤豐厚,油站資源變得奇貨可居。

中宇資訊3月16日監測國內29個主要省區市中石油、中石化批發和零售價格顯示,國四標準汽油和柴油批零價差分別為每噸934元和699元;國五標準汽柴油批零價差分別為每噸1257元和1105元。

國內成品油價格連續第四次暫停調整,使得地方煉廠豐厚利潤有望獲得政策層面持續支撐,國內地煉汽、柴油價格大幅上揚。「國內成品油價格快速推漲,進一步助推地煉煉油利潤攀升。」卓創資訊成品油分析師劉孟凱表示。據卓創資訊統計,3月份山東地煉平均煉油利潤210元/噸,環比2月份高152元/噸,3月9日綜合煉油利潤一度達到359元/噸。

按照現行調價機制,下一周期成品油調價窗口將於3月28日24時打開,預計國內的成品油價格仍有可能再次不作調整,出現「五連停」,地煉的好日子有望持續更多時日。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30/node97295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