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台中火車站 2016-02-25
台中文史復興組合限量發行的〈2016台中新年繪葉書〉,向服務民眾111年的台中火車站道別。
撰文 郭書吟 攝影 高政全、何經泰 文編 蘇子惠 設計 戚心偉 圖片 台中文史復興組合
年節後稍事整理書桌,翻視手中賀年卡,好些都讓猴子登卡,但心底最愛不釋手的是這張〈2016台中新年繪葉書〉,署名者是台中文史復興組合,霧金色「謹賀新年」與浮雕設計的台中火車站,左下邊的鈴蘭花泥塑取自新盛橋(現中山綠橋)橋面上的圖樣——這張賀年卡實是一張詩意的道別,在台中文史復興組合FB粉專的一篇小文裡寫著:「1905-2016。地面上的台中火車站,即將塵封博物館。111年間的感謝與再會。」
1903年台中進行市區改正,1905年設置「台中驛」,1908年縱貫線全線通車,日本閑院宮載仁親王赴台參與台中公園舉行的盛大典禮,標誌台中以京都為規劃藍本的「小京華」時代。
被譽為「辰野金吾式」風格的台中火車站,在1995年入列二級古蹟。辰野金吾是日本近代建築先驅,曾留學英國,其代表作包括東京車站、日本銀行總行、大阪市中央公會堂,影響日本近代建築甚鉅,他的徒子徒孫(如台灣人最熟悉的森山松之助便是他的門徒)與其建築派別因而有所謂「辰野式風格」之稱,如現今西門紅樓、臺大醫院等都被稱為「辰野式風格」。雖然風格明顯,台中火車站真正的主導建築師到底是誰?長年來一直多有紛傳、沒有定論,只道是當時「台灣總統府鐵道部工務課」的任職人員,並沒有確切資料指向是哪一位設計者。
台中火車站的設計壁體取英格蘭紅磚構築風格、白石做環帶,山牆前後對稱,聳立尖塔塑造出地標性格,內部挑高、寬闊廳廊,車站寫著中部人上學通勤、遠行返鄉的記憶,尤其是大同國小畢業的學生如我,每次來這兒都會有相當熟悉的感受——它一如大同國小裡的歷史建築校舍,歷經地震後依然堅固,不倒翁似的老當益壯。
台中火車站被稱為「辰野金吾式風格」,但真正的設計者一直沒有定論。
日本近代建築師辰野金吾(Tastuno Kingo)(圖片 Wikipedia)。
〈2016台中新年繪葉書〉取用台中火車站美麗的山牆為設計基調。
台中鐵道正在高架化,今年老車站即將結束地面車站的任務,轉作博物館使用。心底覺著是有些可惜的,以後再無「在古蹟裡買車票、買便當」的體驗了。不過,我相信它不會就此無人問津,近兩年在地團體如前述的台中文史復興組合、中區再生基地、好伴、一本書店等費心為鐵道周邊文化資產奔走,1月底終於傳來好消息,20號倉庫、台鐵宿舍群、新民街8、10號倉庫等都分別獲得文資身分。
年假前,台中文史復興組合號召網友,與鄰長、環保局協力舉辦「城市培養皿第一彈」,自發為20號倉庫後方閒置10多年的宿舍大掃除,主張「自己的古蹟自己養」,他們這是為鐵道宿舍群活化的未來鋪路,如同感念台中驛為人們服務百年的情懷,挽起袖口,再看一回台中驛站,守護它的退休生活。
火車站壁體取英格蘭紅磚構築風格、白石做環帶,內部為挑高的寬闊廳廊。
台中火車站寫滿中部人上學、上班、離家返鄉的記憶。
火車站後方的20號倉庫、台鐵宿舍群、新民街8、10號倉庫等終於在1月底前獲得古蹟、歷史建築等文資身分,在鐵路高架化後依然予以保留。
20號倉庫先前為藝術家駐村空間,走在其中,能感受到鐵道與街頭藝術(Street Art)的混搭。
年假前,台中文史復興組合號召網友,與鄰長、環保局協力舉辦「城市培養皿第一彈」,自發為20號倉庫後方閒置10多年的宿舍大掃除,主張「自己的古蹟自己養」。
把閒置十多年的宿舍打掃乾淨了,既減少社區髒亂的問題,也是維護文化資產的方式之一。
「城市培養皿第一彈」參與民眾、鄰長等人員在清理完後合影。
城市培養皿第二彈舉辦時間與〈2016台中新年繪葉書〉限量發行詳情請上www.facebook.com/taichungstory。
本文首發表於239期明周
你也許想讀讀
一座城市的手紋 甦活台中舊城
留味小京華
走入消失中的風景 台灣瀕危遺產巡禮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30/node93970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