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機械表裡的「永動機」就是它!

我們大抵都有過這樣的經驗:一塊閒置已久的自動上鍊手錶,指針會漸漸停止走動,但只要拿起來稍微搖一搖,指針就又會眼看著動起來。這主要和恆動擺陀相關,今天就為大家來科普一下它——自動機械表裡的「永動機」。

擺陀發明者是18世紀的一位懷錶匠人,但這個裝置對於懷錶來說並不太實用,因為受到人體運動的影響相對較小。直到腕錶較為普及後,1931年勞力士發明了具有突破性意義的「恆動擺陀自動上鍊結構」,這一發明為自動腕錶開啟了發展的大門。當時的恆動擺陀系統屬於單向上鍊機制,雖然半月形的擺陀會逆時針和順時針雙向轉動,但只有一個方向是能夠為發條盒帶來動力的,另一個方向的轉動則屬於空轉。

不久新的突破就到來了,1942年,位於瑞士的生產機芯組件的Felsa廠開發首個能夠雙向上鍊的自動上鍊機芯。兩組齒輪相互一來一往地迴轉,輪流推進上鍊,這樣兩個方向的旋轉就都可以轉換為單向的做功運動了。這個發明推出後打破了勞力士在自動機芯技術方面的壟斷格局,也形成了現在我們所常常聽到的「全自動機械表」與半自動機械表「的區分,前者即是雙向上鍊系統,後者為單向上鍊。是否單向上鍊效率不如多向上鍊?從宏觀的角度來看,腕錶佩戴者幾乎是隨時隨地都在活動著,在如此源源不斷的動能輸送下,上鍊效率的差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人向來是「倉廩實而知禮節」,把動力問題解決了就會琢磨著如何在審美上下工夫。於是出現了珍珠陀、邊緣陀、異形陀等種類,擺陀也漸漸成為外觀設計的一部分,為腕錶增添了一個審美對象。

日內瓦紋

1920年代開始普及的日內瓦紋是常見的紋飾,因之頗似波光粼粼的日內瓦湖湖面得名。條形日內瓦紋則經常大面積佔領機芯的夾板和自動擺陀,尤其是透過大多數透明表背,看到的自動擺陀都是光芒低調的條形日內瓦紋,其上的紅、藍寶石軸承則成為最好的點綴。

太陽紋

太陽紋是更為細膩的放射狀花紋,用在細小零件上,將放射形日內瓦紋的曲線拉直,就是太陽紋。此外還有樸實無華的直線拉絲與環形拉絲,乍一看像平面,細看會發現細膩均勻的紋理,常被安排在夾板周邊最外一圈及機芯內的各種連軸上。

珍珠紋

珍珠紋與魚鱗紋略微相似的一類,不過珍珠紋每一顆「珍珠」的內部紋路較之「魚鱗」更為不均,且相互疊交掩蓋的面積更小,珍珠紋有更多「圓形」體現。但如今只用在很小的部分用來輔助機芯層次感的打造。

魚鱗紋

魚鱗紋是圓形的魚鱗狀花紋,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地排列,具有重複謹慎的美感,由於其花紋小且碎,因此常常用在機芯底板等不容易看到的地方。

迷你陀

由於半月形擺陀的佔地面積太大,人們覺得它擋住了機芯的結構之美,便想辦法將其縮小。20世紀四五十年代出現小巧精緻的「迷你陀」常常被稱為「珍珠陀」。珍珠陀常常使用比重大的22k黃金等貴金屬。

邊緣陀

邊緣陀則是非常特別的一類,它呈彎曲條狀,貼著錶殼內部遊走在機芯最外圈,將機芯的中心平面全然讓出來供人欣賞,寶齊萊的Patravi系列是典型代表,觀之別有一番趣味。

異形陀

異形的擺陀大多在半月形擺陀的基礎上衍生出來,比如將半月平面進行鏤空處理,形成多樣鏤空圖案,或是變形成為一隻船錨、半隻方向盤,卡地亞最絕,把擺陀做成鑲滿鑽石的鳳凰和獵豹,從默默無聞的表背移到了高調的錶盤上,在鳳凰的飛舞間不知不覺完成了上鍊,裝飾性強烈又實用無比。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30/node91890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