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美濃今(6日)凌晨3時57分發生規模6.4強震,雲嘉南及高屏地區,震度都達5、6級,震央雖在美濃,但台南永康、歸仁地區發生多棟大樓倒塌或嚴重傾斜。強震過後又發生多次餘震,其中9次為有感地震。這些大樓屋齡大多在20年以上,不少民眾不解這些大樓能撐過1999年規模7.3的921大地震,為何今晨倒下?
台灣建築安全履歷協會理事長戴雲發表示,地震發生,建築物會不會倒,不是看地震規模,而是看各地震度、建築耐震度以及施工品質。地震發生,各地有不同震度,建築物所受衝擊主要看各地震度,921雖然地震規模大,但震央在中部,南部震度級數較小,今天凌晨震央在美濃,台南、高雄首當其衝,不可同日而語。
戴雲發表示,很多人以為愈新的房子愈不會倒,但這不完全正確。921地震後政府修訂建築法規,重新制定各個區域耐震係數,提高建物抗震標準,921以後的建築物 ,普遍來說,確實具有較高的抗震能力。但關鍵仍在施工品質,新的建築在結構設計、鋼筋材質、混凝土磅數都會符合要求,否則就拿不到建照;但鋼筋綁法、施工是否到位,則是建築物抗震力關鍵,如果施工品質不佳,新房子一樣會倒。
戴雲發表示,南台灣今晨大地震,除了顯示台灣位處地震帶,老舊建築都更刻不容緩外,民眾購屋也應選擇結構安全的房子,而非石材堆疊氣派的房子;他也呼籲建商應將施工品質透明化,讓民眾更能了解住家安全品質。
中時報導,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此次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相當2顆原子彈;他指出,去年台灣有4起規模6以上的大地震,所釋放的原子彈能量僅6顆,但台灣平均每年需釋放相當8顆原子彈的規模6地震,去年總釋放能量還缺2顆,因此導致高雄今晨發生規模6以上的地震。
蘋果報導,郭鎧紋指出,此次發生地震的震央正好位於左鎮斷層、 潮州斷層與旗山斷層之間的地震密集帶,當地附近有2條地震密集帶,但地表卻沒有斷層露出,可能是比較深的、或是沒有被發現的盲斷層。過去在這附近發生比較大的地震,分別是2010年3月4日規模6.4的甲仙地震及2012年2月26日規模6.3的霧台地震。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中時報導,潮州、旗山、左鎮3條斷層近年活動少,此次地震目前難歸因是哪條斷層引發,資料指出約一段時間該處地震帶就會發生規模3到5級的地震。氣象局地震中心表示,廣義來說,此次6.4強震應是菲律賓海板塊跟歐亞大陸板塊擠壓,累積在此處的能量釋放,所引發的地震現象。
至於為何地震震央在高雄,但雲嘉南卻震度大?郭鎧紋指出,照理說應該是震央附近、震度最大搖最久,但今晨高雄地震,雲林草嶺5級以上震度搖4秒、台南新化搖8秒,都比高雄旗山1.74秒久,搖得比震央附近還嚴重,這就是所謂的「場址效應」(Site Effect)。因視同個地震密集帶,往西北延伸過去、受到帶動影響,導致台南至今已發生大大小小的9次餘震。
中央社報導,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張國鎮指出,台南災情較重,可能原因是地震的破裂帶屬東西向而非南北向,加上「場址效應」,即東西向的震波從美濃傳遞到台南時,遇到土壤較軟的沖積層,震波被放大、週期拉長、震動時間較久,構成對建物較不利因素,因此高樓或低矮樓房出現共振現象,甚至倒塌。
張國鎮說,從目前得知的資料來看,災區房屋倒塌還是跟建築結構系統不良有關,例如施工品質不佳,反而跟土壤液化的關聯性不大。他強調,不管高樓或低矮樓房,目前法規都要求能承受至少規模6的地震而不會倒塌,由於災區的震動規模都小於法規的耐震標準,理論上不應該有房屋倒塌。
蘋果報導,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解釋,嘉義、台南是廣大平原,沖積層地形較多、土壤較軟,所以搖晃時間比較久,長週期的震波會比較明顯。地震主震是在台南高雄交界處美濃區域,但很多餘震的方向和破裂是往台南走,因此在台南造成嚴重災情。地震測報中心也提醒,未來一、二周還是有機會發生規模5、6以上餘震,提醒民眾應做好防震準備。
聯合報導,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馬國鳳表示,去年11月地震中心在科技部報告台灣地震危害潛勢圖,當時便說明未來30年南部地區發生規模6.5以上的大地震機率高達64%,是全台灣機率最高、最嚴重的區域,因此南部地區應該多做準備。台灣南部有很多斷層,依照百年歷史看來,都知道「應該要動了」。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