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台灣首富 19歲一年輸掉1個多億,誰臭屁就收拾誰,台灣首富的霸道傳奇

縱然被戴上「藍皮紅骨」的帽子,連續多年被評台灣首富的蔡衍明,也毫不妥協。他公開放話稱台灣人沒有任何理由反中。2012年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他更直接宣稱,台灣將不可避免地與中國大陸統一。

一、不學無術的敗家子

出生台北富裕家庭的蔡衍明,可算在嬌生慣養中長大。少時,課堂時間外,他大多數時間都在「混社會」,在老爸開的電影院裡「學知識」,而他老爸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妥,甚至宣稱「在街頭看一年,勝過讀三年書」。

不用功的蔡少爺,成績完全是靠天分。國中聯考,總分120的數學他幾乎得了滿分,這是因為頭腦聰明沒辦法。但需要下功夫的國文,他卻連及格都沒達到,甚至連作文題目《無畏橫逆》中的「橫逆」是個什麼意思都不知道。

不懂「橫逆」的蔡衍明卻充滿「橫逆」精神。他喜歡說髒話,當老大,出口就是「干」,「誰臭屁,就收拾誰。」打架鬥毆是家常便飯。「早上起來,窗戶打開,樓下的人都在排隊等我逃課。因為我口袋零用錢多啊!」他哈哈大笑地回憶道。

到高中後,「橫逆」的他像脫韁的野馬。在課堂調戲老師,用髒話與老師對罵,被學校以「辱罵師長罪」處罰。與學校彼此嚴重互不待見後,他索性退學,進入父親的製冰廠工作。

19歲時,以為自己了不起的蔡衍明,還自告奮勇地接掌了父親無暇親自經營的宜蘭食品事業,一年多賠掉1個多億新台幣。不僅把自己管的工廠折騰成精光,還要家裡來給收拾爛攤子,落下個遠近聞名的「敗家子」稱號。

二、台灣米果王

殘酷的現實給了狂妄的蔡衍明沉重一擊,爭強好勝的他,恨不得撕了那些說他是敗家子的嘴。但思前想後,他決定還是做出個樣子,用成績證明自己。「我以前很樂觀、很招搖,拜把子兄弟一大堆。從那時開始自動收斂。」他回憶。

臥薪嘗膽三年後,蔡衍明發現一個翻身的機會:台灣稻米便宜,做米果生意或許可以扳回一局。他找到日本三大米果廠之一的岩冢制,希望與其合作。但岩冢制64歲的社長楨計作擔心自己的名聲毀在這小子手裡,對他的合作計劃不感興趣,拒他於千里之外。認準目標的蔡衍明追窮不舍,持續兩年頻頻拜訪楨計作,終於金石為開。

1983年,蔡衍明與岩冢制達成合作。他將商標定名為「旺旺」,推出系列米果產品。有前車之鑑的他,大膽闖,大膽干,但謙虛謹慎於每個環節,幾年時間就干成了台灣米果市場老大。

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但蔡衍明靠著強悍作風戰勝了一切困難。一個故事是,剛做旺旺時,他興致勃勃地帶著一般部下到廟裡求籤,希望討個吉利,結果卻拿到一個下下籤。身邊的跟班臉都綠了,正想安慰幾句,蔡衍明卻掏出鋼筆,在手中的下下籤上面寫下四個字:人定勝天。

蔡衍明是個有點迷信的人。第一次失敗後,他不服氣睡不著,翻來覆去思考自己為什麼會失敗,中間還責怪過自己的名字,並一度認為蔡衍明三個字的筆畫不吉利,改而給自己取名明剛。

抽到那個下下籤以後,他依然相信命運,甚至迷信,年年都要帶著管理團隊到廟裡求神拜佛燒高香,但再也沒有算過命,求過簽。「提前知道結果,幹起來就不刺激了。」他說。

三、1000多封信寫出個中國大旺旺

在台灣稱王后,嫌「台灣太小,不夠刺激」的蔡衍明開始眺望外面的世界。選來選去,他選了大陸。一是他看好大陸廣闊的市場。「那時就覺得中國這條龍,總是要起來的。」還有一個原因是,「我不會英文,不去大陸還去哪裡?」

當時,台商到大陸都是往沿海和一線城市走,但蔡衍明卻選擇了湖南長沙邊上的望城縣。這是他的算盤打得精的地方。旺旺的投資規模不大,到熱門城市得不到足夠的重視。但在望城,它是第一家台資企業,可以得到很多優惠政策,而且湖南是魚米之鄉,原料有足夠保證。而選擇望城,還有一個原因是望城和旺旺都是「Wang」。

當時,大陸市場尚不發達,競爭也不激烈。蔡衍明把自己在台灣做品牌,打市場的經驗改良複製過來,打出一句「你旺我旺大家旺!」的大白話廣告,很快就做出成績,干出影響。工廠投產的當年,就取得營收2.5億元人民幣的好成績。

米果不是什麼高科技,旺旺的成功刺激很多人進入到這個領域,這給正圖謀雄霸市場的蔡衍明造成巨大壓力。旗開得勝的他,決定快速擴張,到全國建廠,用大規模、低成本和大品牌效應,把各地紛紛冒出的對手消滅在萌芽狀態。

但他卻遇到個大問題:「全國各地蓋廠,那要怎麼蓋啊?而且,我們又沒有那麼多錢。」思來想去,他想出一個利用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心切,讓政府蓋廠送或者租給旺旺經營的辦法,而且把目標鎖定在他認為會更加重視旺旺的縣一級。

要讓大陸政府給你蓋廠,集團大多數人都認為蔡衍明「Too Young, Too Naive」。蔡衍明也覺得有困難,但他更相信自己掐准了地方官員的心思。不跟大家爭論,他決定乾了再說,提筆就給政府寫起了要去投資但希望得到幫助的信。而且一口氣寫了1000多封,反正寫信也不要什麼成本。

如他所料,真有地方政府就找上門來了。有了第一家,他又用這家做樣板,繼而有了第二家,第三家,開始了在大陸的狂奔突襲。

「政府蓋房很快,四五個月就搞定,成本非常低,租金很便宜。這樣,我很少的本錢就可以做很大的生意。」手握這個利器的同時,蔡衍明還大膽採購國產設備,進一步降低成本,然後掀起大規模的價格圍剿戰,幾輪下來,就在他描述的「隨時有人跟你斗、有人跟你干」的「刺激」中,強悍地成為了大陸米果市場的第一大。

到2007年,旺旺光是休閒食品業務就創下百億人民幣的營收。與此同時,蔡衍明還投資醫院、酒店,地產,把旺旺的雪球越滾越大。

霸氣和斗性貫穿蔡衍明做大事業的始終。蔡衍明7歲時就養了只波士頓犬,他說自己的性格多少受到它的影響。就連旺旺這個名字,也是他從愛犬的叫聲中受到的啟發。「它叫黑皮(hap-py),它的精神啟發了我。」而黑皮精神的核心,就是勇猛好鬥,不服輸,「遇到再大的狗挑戰自己,都要迎向前去硬拼,戰鬥力十足。」

具體到經營旺旺而言,就是無論什麼地方,哪個級別的產品出現對手,蔡衍明都會血拚對手,不贏不休。低價虧本也要打贏戰爭,直到對方放棄,把市場重新還給旺旺。就連同樣從台灣過來而且強悍的康師傅,都是其手下敗將。

四、200天乾坤大挪移,財富增值近1倍

為募集更多資金用於發展,1996年蔡衍明將旺旺在新加坡上市。起初,這是個好選擇。因為當時要在香港、台灣上市很麻煩,而新加坡正努力吸引中國企業前往,可節約大量時間。那個時候,對蔡衍明而言,時間比金錢更可貴。

但隨著市場的變化,蔡衍明開始覺得這是個錯誤。在新加坡,旺旺的估值長期在15倍市盈率左右,而在香港上市的康師傅卻超過30倍。「被提到說差人家很多,成就感沒有了,叛逆感就出來了。」於是,打完市場大戰。坐穩米果市場頭把交椅的蔡衍明,決定騰出手收拾舊山河,要把旺旺從新加坡交易所遷往港交所。

完成這一步,要先把新加坡旺旺私有化,這需要一筆大資金。很多投行和私募找到蔡衍明,主動出資幫他干,當然幹完也要跟他一起分享倒手增加的價值。心氣大的蔡衍明謝絕了這些好意,他相信自己就能幹成,於是用自己的團隊替代專業私募,以私人名義向12家銀行財團聯貸8.5億美元,收購了旺旺在新加坡的流通股。

起初,他的這個決定被很多人認為是狂妄。8.5億美元的貸款,每天利息就高達15萬美元,如果他不能儘快解決問題,光是這個就夠他喝一壺。而後來的形勢也對他相當不利,在他私有化之後,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向全球蔓延,香港股市陰雲密布,很多新股都終止上市計劃,旺旺在港上市的前途因此堪憂。

蔡衍明相信事在人為,他組成一支強大的專業團隊,只用200天的時間就回答了別人的質疑,而且,還對旺旺進行了重組再造:將原屬上市公司的醫院、酒店、房地產分拆出來成立了「神旺控股」,作為家族私有,然後於2008年3月26日將核心事業——食品飲料業務在港交所成功上市。

這一乾坤大挪移,給蔡衍明帶來的最直接好處是,即便掏出了「神旺控股」的業務,中國旺旺的市值也從新加坡的30億美元飆漲至51億美元。別人都在金融海嘯中身價大跌,他卻在半年賺到差不多相當於過去一輩子的錢,一躍成為台灣的財富新貴。此後,他的身價更一路繼續飆升。至今,已多次贏得台灣首富的桂冠。

五、強勢進軍媒體,被指「紅色資本家」

台灣第一個擁有私人飛機的人,一身江湖習氣,被傳有七個女人和九個孩子,自稱相對搞定公司而言,更能搞定的是家庭關係,小孩高中畢業就要回家族到工作不得再升學等等這些話題,讓蔡衍明成為台灣最有爭議的企業家之一。

但真正讓其非同尋常的,是他在媒體領域的大動作,以及圍繞此產生的爭議,和他「就算千夫所指,也不會輕言放棄」的干到底精神。

蔡衍明進軍媒體的首個大動作是收購台灣老牌傳媒——擁有《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時報周刊》、中國電視公司、中天電視公司、中時電子報等著名媒體的中時媒體集團。

2008年,連續經營不善的中時媒體集團決定賣身尋找新主人。原本,香港人黎智英所控制台灣壹傳媒,最先表態收購中時,也被認為是最有勝算的一方。

但就在壹傳媒查了帳,談了判,幾乎就要正式簽約的前夜,蔡衍明卻突然半路殺出,以私人資金204億新台幣(約46億元人民幣)的高價、以及不查帳、不裁員、允諾中時創辦人余紀忠永遠留在中時報等條件成功「截胡」,在中時媒體集團前面加上旺旺兩個字。

獲得中時後,2009年,蔡衍明又入主了香港兩家免費播放的電視台之一——亞洲電視的部分股權,成其大股東,並於同年創辦《旺報》。

這連續的動作,讓蔡衍明成為港台舉足輕重的媒體大亨,也是台灣最大的跨媒體集團掌舵人。但他的步伐卻沒有停止。2010年,他又發起了規模最大的收購,動議以700億新台幣收購擁有台灣23%有線電視系統的中嘉網絡。如果成功,已擁有中視、中天、東森的蔡衍明,將直接控制台灣27%的有線電視系統平台。

這個計劃最終未能成功,卻讓蔡衍明的媒體雄心顯露於世,引起台灣社會高度關注與爭議,並讓他受到一系列的批評乃至抹黑與攻擊。其中最著名,當屬他與早就結下樑子的黎智英之間,被稱為是「賣蘋果」的與「賣米果」的撕裂與戰爭。

蔡衍明收購中嘉的計劃曝光後,已在中時收購戰中輸掉一局的黎智英,向他發起了大反撲。2012年4月,在該計劃推進的關鍵時期,壹傳媒首先把暗鬥升級為明斗,在旗下的《蘋果日報》刊出文章,抨擊蔡衍明的收購別有用心,甚至言指蔡衍明與大陸關係密切,暗示其收購中嘉是要替大陸影響台灣輿論,並以此蠱惑台灣人心。

《蘋果日報》第一篇報道出來時,蔡衍明當成不小心吃到蒼蠅,雖然被惡到心,但還是吞進了肚裡。但當《蘋果日報》第二篇攻擊性報道再出來,歷來「誰臭屁,就收拾誰。」的他徹底震怒,拿起電話就把《中時》、《工商時報》的總編輯叫進辦公室,組織大會戰,「對方怎麼罵我們,我們就加倍給他罵回去。」

於是,雙方你來我往,在各自的媒體上互相揭短,甚至攻擊。不少有影響的名嘴、專家學者也被邀請加入不同的陣營,令整個台灣傳媒界熱鬧非凡。而蔡衍明也就是在此間,被戴上了「紅色資本家"的帽子。

但最終蔡衍明還是鬥成了贏家。堅稱你越罵我越要買的他,雖然沒有買下中嘉,但卻成了買下台灣壹傳媒的新主人之一。2012年11月,無力再戰的黎智英把旗下的台灣壹傳媒包括《蘋果日報》《壹周刊》壹電視和《爽報》以175億元新台幣「打包」出賣,蔡衍明則成為其買家。

這也讓他和《蘋果日報》的關係變得相當尷尬。雖然,他大度地表示,「我的形象是『蘋果』弄壞的,現在買下了壹傳媒的平面媒體,以後讓他們可以認識我,把我的形象據實報道就好。」但想像一下,當他作為新老闆之一,走進《蘋果日報》的辦公室,那場面也是醉了。

經過這一番爭鬥,蔡衍明在台灣算是徹底的出名大發了,而且被不少受《蘋果日報》影響的台灣人,尤其是激進的年輕人不歡喜。

但他並不感到有什麼不妥,先是自嘲地說:「我本想做學生、年輕一代的偶像,沒想到居然成為學生們嘔吐的對象。」然後轉身我行我素。

六、要台灣人以當中國人為榮

蔡衍明一直表示,自己經營媒體,是希望化解台灣人對大陸的誤解,促進兩岸的友好與發展。他說,相對於民進黨「唱衰台灣」,他辦媒體是要「唱旺台灣」,「唱和兩岸」,是要讓全球華人的生活與心境都快樂,大家一起堂堂正正做個中國人。

他辦《旺報》時,打出的旗幟就是,要重點報道中國大陸消息,致力打造「理解大陸及兩岸發展情況的最佳平台」。

「賺了一點錢的人總是想做點事情。常年在外奔波,發現其實兩岸方面的很多新聞,有些媒體都在亂寫。最讓人氣憤的是,當前台灣言論自由被政黨綁架,政治語言的操弄使得兩岸之間、省籍族群之間,摩擦愈來愈尖銳。這就是我要辦媒體的原因,我就是要通過傳遞兩岸之間的信息,把這些人的想法慢慢改變過來,讓他們了解大陸的變化,慢慢以當中國人為榮。」蔡衍明說。

從不迴避關於兩岸政治議題,無論在大陸,還是在台灣,都公開且旗幟鮮明地支持中國和平統一,這讓蔡衍明在眾多遇到政治話題就保持沉默或耍滑頭的台商中顯得十分特殊,也可以說已經成為他在首富之外最鮮明的身份標籤。2012年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他更直接宣稱,台灣將不可避免地與中國大陸統一。後來,他提議將「統一」改為「融一」,但一個中國的立場依然無比堅定。

自創辦《旺報》以來,蔡衍明每年都舉辦一次「兩岸和平創富論壇」,親自出席並且發表演講。在最新一屆論壇上,蔡衍明說,台灣是他生長的故鄉,大陸是他事業茁壯的故鄉,他經歷了台灣經濟的騰飛,也見證大陸各地的蓬勃發展,親身體會到愛台灣與旺中國的心是可以共存的,兩岸應該攜手走向更繁榮。

他說:「台灣人的祖先絕大多數來自大陸,如果反中,那就是忘本。再者,台灣人最尊敬、信奉的媽祖、關聖帝君等,也都來自大陸,所以從祭拜祖先、宗教信仰,台灣人都不該反中。」

「我坦率地說,就是沒有理由反中。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血緣與文化信仰,況且以中國大陸今天的實力,是反也反不掉的。」蔡衍明向台灣朝野呼籲:「我們不但不應反中,還應該合中、親中才對。這不是諂媚,而是台灣人應當有的權利。因為中國是大家共有的,台灣的發展離不開大陸,與其持續對立,不如攜手合作,共創雙贏。」

「中國是我們大家的中國;中國如果是一家公司,台灣絕對是重要的股東。」蔡衍明說,1992年他剛到大陸投資時,台灣的GDP是大陸的一半。但現在,1/2已經變成了1/20。如果愛台灣,就要讓台灣人日子過得更好。

為此,他還在台灣大選之前頻頻發聲,寄望大選過後,台灣不要再分藍綠,大家手牽手、心連心,共旺台灣,共興中國,並呼籲對大陸有意見的台灣人,到大陸看看今天的驚人發展,「實地體會中國今天的自信,相信將有越來越多的台灣人會以身為中國人為榮。」■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30/node84030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