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踩踏,我們常常會說到踏頻。叔叔感覺踏頻的作用在新手隊伍中已經漸漸有了被誇大的嫌疑。
實際上每個人有不同的肌肉類型,適合不同的踏頻。只要能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則不必過分強求踏頻的快慢。相比之下,車友們更應關注的是自己的踩踏動作和效率。叔叔認為,踩的怎麼樣,比怎麼樣踩更加重要。
想要改善自己的踩踏,完美畫圓,就要清楚踩踏的每一個過程是怎樣發生的,並以此指導自己的動作。
在一個完整的踩踏周期里,以右腿為例,腿部肌肉的參與情況可參考下圖:
把踩踏周期拆分成幾個環節來看:
環節A:十二點鐘至三點鐘方位,特徵為髖關節伸展。腳在最上方時將其向前推,然後過渡為壓。
環節B:三點至五點鐘方位,膝關節伸展明顯。以臀大肌和股四頭肌將腿往下壓,這段力量最強功率最大。如果用橢圓盤,長軸此刻應為力臂。
環節C:五到六點鐘方向。特點是踝關節跖屈(跖屈是向下彎,背屈是向上彎)。以腓腸肌(小腿肚位置)伸展足部,將腳踏往後送,開始「蹭掉腳底板的狗屎」的過程。
環節D:踝關節背屈,大概是六到八點鐘方位。通過下死點,放輕向上的那條腿,然後改為提。
環節E:八到十點鐘,膝關節屈曲。腿後肌群的調用最大,是踩踏中提拉的行程。向上拉至觸發髖屈肌參與發力。
環節F:十點鐘到十二點鐘方位,特徵為髖關節屈曲。以髖屈肌將腿部向斜上方由提向推過渡。將注意力集中到推過上死點的過程。
踩踏的力量不會完全用於驅動。改善踩踏動作的意義就在於不斷減少浪費的力氣。
評價踩踏是否高效,有兩個常用指標。當然,這是有功率計的車友才能得到的數據。沒有的同學也可以通過字面解釋來感(yi)受(yin)一下……
Torque Efficiency扭矩效率:有效驅動的力量占輸出力量的比值。一條腿往下踩的時候,如果另一條腿沒有放輕並且上提,就會給腳踏產生一個反方向的力,阻礙一部分向下踩的腿的力量。
如圖,某些角度下腳在做負功
Padel Smoothness踩踏平滑度:踩踏周期內平均力量和最高力量的比值。通俗地說就是踩一圈的力量夠不夠均勻,踩踏夠不夠「圓」。
肌肉的運用要無縫銜接,按順序完美地觸發,才能把多邊形畫成圓。
通過以下幾點途徑可以有效改善踩踏動作:
正確的鎖片位置:無自鎖無人權,這是車壇公理。要確保自己使用前腳掌(拇指球與小指球之間)進行踩踏。
單腳踩踏:只用一隻腳,試著讓踩踏動力完整循環。你會發現自己動作的所有斷點,還會調用很多平時自己注意不到的肌肉。
騎死飛:騎死飛時你不能靠慣性滑行,相反,你必須保持腿部始終運動。這有助於培養順暢連續的踩踏動作。
關注踩踏動作:確保雙腿直上直下運動,踝關節、膝關節和髖關節保持一在同一條直線上,不要外擺或者內收。
堅持騎車的五大原則,你都做到了嗎?
騎車是一件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你需要做的只是戴上頭盔,騎上單車,然後好好享受這個過程。
但要想把騎車當成你一生的習慣,一直堅持騎下去就不容易了。因為不管你騎車是因為健康、因為減肥、因為提升水平…在堅持的這條道路上,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攔路虎,打磨你的耐心,消耗你的信心以及動搖你的決心。
騎車沒有可以迴避的困難,你總會出現厭煩、疲倦、不適甚至受傷等狀況,那麼在面對這些負面因素的時候,如何才能不忘初心,堅持下去呢?
或許,下面的五大騎行原則可以幫到你:
1、不求極限,只求最好
騎車的確會讓一個人變得越來越好,但有時候這種「越來越好」反而會害了你。因為你會為了更好而試著騎得更多更遠,直到自己的極限。事實呢?往往不是如此,你還可能會因此而受傷,因為只有到達最適合自己的騎行量和強度,才能獲得最佳的鍛鍊效果。騎得多並不見得就越好。
2、合理安排休息
騎車除了騎,還要有休息。騎車也是一項劇烈的運動,會對人體產生巨大的消耗,所以騎完車之後身體需要一定時間進行恢復。如果你完全忽視身體的感受,繼續騎下去,那麼你就是在毀自己。做個聰明的騎者,給自己合理的安排休息。
3、保持一顆平常心
對待騎車,你也需要擁有一顆平常心,因為每個人每天的騎車狀態都不一樣,有高潮也會有低谷,所以不要因為自己的一點點小成績就不把別人看在眼裡,更不要因為自己的一點點挫敗而全盤否定、自暴自棄。在成功時欣喜、感恩、追求更高的突破,失敗時堅強、勇敢、找到更好的辦法。
4、耐得住寂寞
都說騎車是一項非常孤獨的運動,這點我贊同。因為騎車與別人無關,只關乎自己。你必須要在騎車中學會面對孤獨,和孤獨相處,好好的耐心騎下去。請記住一句話:凡是耐得住寂寞的人,都能幹出一番大事。
5、交叉訓練
不要只進行單一的騎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就算是換做聖人都會有厭倦的時候。況且騎車是一項全身的運動,除了騎以外也要加強重要部位的肌肉力量,這會讓你騎得更好、更輕鬆。豐富多樣的交叉訓練能幫助提升你的能力,也能讓你的騎行變得多樣而有趣。
你能確保自己堅持騎車一星期甚至一個月,但你無法保證能夠堅持一年甚至一生,所以在這中間,你還需要做很多事。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