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馬雲投資的台灣青年說:台灣是人,中國大陸是狼

台灣青年只有小清新、小確幸,不懷大志氣的創業文化,真的不如大陸年輕人嗎?最近許多媒體報導台灣創業環境不佳,但事實真是如此嗎?來看看這位曾經拒絕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投資的台灣年輕人,是怎麼看待兩岸青年創業的不同思維。

台灣SEO(搜尋引擎最佳化)的科技公司「阿物國際」創辦人林思吾近日在 Facebook 發表文章表示,許多企業前輩感嘆台灣年輕人是追求小確幸的「小綿羊」,而中國大陸年輕人則是企圖改變世界的「狼」,但據他觀察,「台灣是人,中國是狼」,他在文末反問,「人跟狼怎麼放在一起比狼性?」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日前在台灣宣布成立新台幣 100 億元創業基金,據媒體報導,由馬雲領軍的一筆私募基金去年曾在台灣找尋投資標的,其中就包括幫企業網站沖高搜尋曝光率的林思吾,但他卻對送上門來的至少 300 萬美元,說「不」。

根據台灣《商業周刊》報導,畢業於台灣南華大學哲學系的林思吾,出身不是名校,更不是理工科系背景,卻花了 13 年的時間,以破解搜尋引擎遊戲規則為本業。Google 對外只公布 30 項規則,但他卻破解出另外 170 項。過程中不斷有人勸他轉行,直到連百度和馬雲找上門談投資,才證明他堅持的事,是有價值的。

林思吾近日在 Facebook 撰文標題為「中國年輕人是狼,台灣是小綿羊?你可能想錯了」的文章後,立刻在 Facebook 等社交網絡上引起不少迴響。過去這幾年來,在中國大陸創業圈與企業界,最流行的一個字眼,莫過於「狼性」 這個字了。這個字眼,起源於 2004 年出版的一本書叫《狼圖騰》,之後在中國企業界廣為流傳。

說到中國大陸企業文化基因當中,最推崇「狼性文化」的,就屬華為了。華為總裁任正非早期的管理理念中略帶「血腥」,他認為做企業就需要狼的精神。因為狼有讓自己活下去的三大特性:一是敏銳的嗅覺;二是不屈不撓、奮不顧身的進攻精神;三是群體奮鬥的意識

這種兇悍的企業文化,使得華為不僅在中國大陸贏得成功,甚至在國際化初期也一度令跨國巨頭寢食難安。如今華為已經是世界第二大通訊設備製造商和世界 500 強企業,甚至還被推崇為中國企業文化的典範。

百度公司創始人、執行長李彥宏 2012 年 11 月也曾經在百度內部網上發了一封以《改變,從你我開始》的公開信,吹響了百度文化變革的號角。李彥宏在郵件中大聲疾呼,要求公司內部「鼓勵狼性、淘汰小資」,並倡導 willing to disrupt ourselves(願意改變自己),這番言論迅速引發了輿論熱議。

李彥宏一方面鼓勵員工多一點狼性,需要有敏銳的嗅覺,需要有不屈不撓奮不顧身的進攻精神,需要群體奮鬥,另一方建議員工要淘汰小資,如果員工想找一個穩定工作,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混日子,請現在就離開百度。

到底什麼是狼性呢?這指的是狼有一股「野、殘、貪、暴、冷」 的勁兒。而在企業里的狼性,指的是:狼性文化,是指將狼野性、殘暴、貪婪、暴虐的特質,變通成為一種拚博的精神運用到事業之中。

坊間常談的狼性,簡單來說,就是鼓勵創業家與職場工作者,要為了成功,不擇手段。不管手段是否粗暴,是否道德,只要為了成功與生存,就得不要命的拚搏下去。所謂的狼性,就是要狠,要衝,要霸氣。而狼性這個字眼,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強大以及新創企業的興盛,也逐步地變成台灣這邊的一個流行語彙。

「台灣是人,中國是狼」,林思吾這樣觀察。他說,非洲草原的狼使盡手段只為了要獵殺獵物填飽肚子;常聽到驚嘆中國大陸年輕人的狼性,殊不知驅動狼性背後往往是」貪婪」,對成功的貪婪,對成名的貪婪,「選擇不擇手段不問是非達到目的,稱作貪婪」。

「反觀被稱為小綿羊的台灣年輕世代在忙什麼?街頭抗議?占領台灣立法機構「立法院」?社會企業?返鄉種田?」林思吾說,這些在企業大老眼裡看起來沒什麼「錢」途,甚至在只是「胡鬧」的舉動,實際上「台灣年輕世代正付出寶貴青春,企圖改變一個地方」

他以非洲草原為例,草原的大環境出了根本的失衡,所以著手改變草原生態系,試著讓的資源分配的更平均,讓生長在這片草原上的動物能夠擁有一個更好更公平的環境,「這是人會做的事情」。

「而狼,就是想填飽自己跟他同夥的肚子罷了」。林思吾說,環境壞了沒獵物了,換個環境再找獵物就好,所以有太多中國有錢人都有雙重國籍,甚至直接變成外國人。中國大陸的年輕世代想要成就自己,變成下一個馬雲或 BAT

對於台灣年輕人希望改變社會,林思吾認為,「是的,他們當然沒狼性,因為他們是人」。他說,這篇文章一點都不是在批判中國大陸的年輕人,他們是大陸人又不是台灣人,他只是借用對外國人的觀察來反映台灣的迷思。況且,中國大陸的年輕人也不見得想被台灣大老稱作狼呀。「人跟狼怎麼放在一起比狼性?為何不比人性?」他在文末寫下這段句子。

不過,台灣科技博客《 Miula 觀點》也表示了另外的看法,他認為說真的,狼性文化並不是一無可取之處。狼群狩獵中間的對於目標的專注,不輕易放棄,團隊合作,都是很值得創業家學習的特質。但對目標專注與不輕易放棄這兩件事,被擴大解釋變成「貪婪」跟「野蠻」就完全變了調了。

其實,許多台灣人來到中國大陸,都會被這個華麗的城市,快速流動的資訊,豐富的人脈資源等,內心有所誘惑或是心懷遠大夢想,多少都會受到一時的「狼性」震撼。但是身為「北漂」的你,在忙碌之餘,是否也能靜下心來想一想,什麼樣的工作狀態與人生價值,才是你的最終選擇呢?

回歸到青年創業的初衷,成功的企業要有創新力,而能夠創新的企業來自於敢於與眾不同、勇於創新以及堅持夢想的人。除了狼性?人性?之間的討論思辯之外,另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夠發現市場的趨勢,解決人們的痛點,確認經營的方向,企業與團隊才能越走越遠,越走越好。

根據林思吾這篇文章所要表示的想法,你應該能感受到兩岸青年對於社會的價值觀念,所產生出來的差距了嗎?也許,這才是兩岸相互在看待彼此文化與情感之時,一直以來顯現的最大落差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30/node80275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