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重孫闖政壇 「蔣家人不再碰政治」就此終結?

「習馬會」落幕不久,本周內又一條島內新聞引發關注。11月23日上午,台北市8位「立委」到台北市選舉委員會辦理登記參選,其中有一位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蔣介石的重孫蔣萬安。作為蔣家第四代的代表,蔣萬安的參選似乎偏離了幾十年以來蔣家不斷「去政治化」的歷程。

2004年,蔣介石的四位重孫蔣友松(左起)、蔣友柏、蔣友常及蔣友青在祖母蔣方良的告別追思會上

蔣氏家族代表著一個時代,蔣介石有兩個兒子蔣經國和蔣緯國。至今,蔣經國蔣緯國之孫都已長大成人生兒育女,蔣家在台灣已經傳承至第四代甚至第五代。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通過梳理髮現,如今仍舊活躍在公眾視野的蔣家四代均為蔣經國這一支,而蔣緯國的孫輩卻鮮有曝光。

在外界印象中,蔣介石的孫輩也就是蔣家第三代除蔣孝嚴在政壇比較活躍外,其他大都不太順遂,甚至被稱為「扶不起的蔣三代」。在這樣的印象下,蔣家第四代也延續著「去政治化」的歷程,從雲端歸於平凡。蔣經國的兒子蔣孝勇曾立下遺訓「蔣家人不再碰政治」,他的孫輩之一蔣友松也曾斷言,「蔣家第四代絕不會從政」。此次打破常規的是蔣經國的另一位孫輩蔣萬安。

熟悉中國近現代史的圈友都知道,蔣經國和俄羅斯妻子蔣方良除了育有三子一女之外,還與章亞若育有一對很久沒有公開的雙胞胎兒子章孝嚴和章孝慈(開始隨母姓,後章孝嚴改蔣姓。為了敘述方便,本文按蔣姓)。蔣孝嚴育有三名兒女,此次涉入政壇的蔣萬安是他的兒子。

以蔣萬安為代表的蔣家第四代都在做什麼呢?他們過得怎麼樣?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蔣萬安

中學時查資料才得知自己的身世

「一我不是王子,二我參政是來服務,不是來復仇的。」

在當今台灣,說起蔣家第四代,人們很容易拿蔣萬安和他那位彼此不太相熟的堂哥蔣友柏比一比,兩人都長相帥氣,風度翩翩,可謂是蔣家四代里的「傑出代表」。

11月23日,蔣萬安到台北市選舉委員會辦理登記參選

今年38歲的蔣萬安早年取得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律博士的學歷,之後在舊金山當律師,從事企業併購、金融證券領域工作,如今放棄綠卡返台參選。本周,他在排隊等候繳交新台幣20萬元的參選保證金時接受媒體採訪曾說,「今天是以平常心來登記參選『立委』,沒有派出很大的陣仗,我對於選舉很有信心。選舉僅剩最後50幾天衝刺,我會努力衝刺。」

蔣萬安早前宣布參加台北第三選區「立委」黨內初選,挑戰現任「立委」羅淑蕾。當時媒體都說這叫「王子復仇記」,蔣萬安回應稱:「一我不是王子,二我參政是來服務,不是來復仇的。」

而對於蔣家第四代的光環,蔣萬安是這樣看的。在今年接受《中時電子報》廣播節目採訪時,蔣萬安披露,國中以前並不知道原來自己血緣來自蔣家,小學時也有同學跟他說,你的爺爺是蔣經國;但是,家裡從沒講過這件事情,他也沒當一回事。直到上了國中後,某一天他到台北市立圖書館找資料,翻書時看到周玉蔻寫的《蔣經國與章亞若》一書才發現,書上寫的就是自己的父親和叔叔的故事。那時才更確定自己的血緣來自於蔣家。查了之後回家也沒跟父母親討論,直到高中時父親親口對他說明後,家人才不避諱討論這個議題。

說到這,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不得不再說說,蔣萬安的父親蔣孝嚴。 1949年蔣孝嚴和蔣孝慈這對雙胞胎隨外婆及舅舅從江西前往台灣。由於生活在社會底層,以普通貧民子弟出現在學校里的他們,當然不可能知道自己父親就是當時在台灣執政的蔣介石之子。上世紀60年代,兩兄弟均以優異的成績分別考入台灣大學和東吳大學。蔣孝嚴1970年以優秀成績考上公費出國留學。蔣孝嚴後來則在國民黨「外交部」任職。

對於此次放棄美國綠卡回台從政,蔣萬安也希望利用自己的專業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蔣萬安說,台灣的問題,是該想哪些法該修,哪些法該立,才能吸引外資進來,藉此提升台灣的薪水水平,年輕人才不會只有22k。這些都是刻不容緩的問題。

蔣友柏

頗受宋美齡偏愛 曝光率極高

「蔣這個東西, 大家把它當成一個神話,一個神,其實不是,他們是人。翻閱歷史,翻閱他們所做的事,反思他們所做的事,你發現他們也只不過是人。」

蔣經國曾希望通過「梅蘭菊」、「松柏常青」的涵義,延續蔣家第四代的血脈。蔣經國三子蔣孝勇的兒子蔣友柏、蔣友常與蔣友青三人就占去了其中的「柏常青」。這其中的蔣友柏絕對是媒體曝光率最高、也最勇於發表自己看法的一位,與此次參政的堂弟蔣萬安一起被認為是最出色的蔣家第四代。

由於繼承了祖母的俄羅斯血統,生於1976年的蔣友柏面部輪廓清晰,長方型臉龐,高高的鼻子,長相俊朗。他畢業於紐約大學金融系,現在是一家總部在香港、名為「橙果設計」公司董事長。其實各位圈友只要平時多關注下台灣媒體,對蔣友柏就不會那麼陌生。因為他在台灣是一位曝光率極高的新聞人物。通常打開報紙的政治版有他,娛樂版有他,翻到後面經濟版還有他。

蔣友柏外形俊朗

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查詢到,不少資料都提到,蔣友柏的父親蔣孝勇是蔣介石和宋美齡最寵愛的孫子。1988年蔣經國去世,蔣孝勇發現台灣變了,毅然帶著全家倉促離開,移民到加拿大蒙特婁。此後,又輾轉至美國舊金山定居。2001年,蔣友柏在父親蔣孝勇去世五年後回到了台灣開創事業。

回到台灣的蔣友柏註定和政治撇不清關係,政治也會巴著他不放。令這位出生在台灣「第一家庭」的嬌子感觸最深的是,回台灣後再也沒有聽過有人稱其曾祖父為「蔣公」了。後來,長期擔任蔣經國英語秘書的馬英九上台後才叫停了「去蔣化」。

蔣友柏這樣形容自己身上的「蔣家烙印」,「蔣這個東西, 大家把它當成一個神話,一個神,其實不是,他們是人。翻閱歷史,翻閱他們所做的事,反思他們所做的事,你發現他們也只不過是人。」

台灣在蔣經國時代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締造了舉世聞名的「台灣奇蹟」,這期間正值蔣友柏的童年。當時,在年幼的友柏眼裡,爺爺經常穿著素色的夾克外套,戴著鴨舌帽,穿著布鞋,整日在外面奔波。他與士兵拼酒、與少數民族一起嚼檳榔。

蔣友柏和曾祖母宋美齡感情也不錯,他的英文名字Demos就是曾祖母給取的。《懸崖邊的貴族》一書曾披露,蔣友柏一家在美國舊金山生活期間到紐約看望曾祖母宋美齡的時候, 有一次宋美齡居然測試他的外語水平,出了個題目讓他現場寫篇英文作文。蔣友柏抓耳撓腮地憋了半天,在小本子上磕磕巴巴地寫下一篇千字文,畢恭畢敬地交了上去。沒想到等他戰戰兢兢地拿回來時,上面卻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紅圈圈,簡直是慘不忍睹。友柏知道曾祖母的英文爐火純青,所以當時相當窘困。

宋美齡對友柏這個小重孫十分偏愛,但又覺得這孩子內向,怕他不解男女之情,甚至指導他如何來追女孩子。比如聊個天喝個茶,送女孩子手帕啦,寫一封情書。但友柏私下卻認為曾祖母那一套做法已經大打折扣了,她那個年代的東西已經不實用了,只能姑妄聽之。

對於台灣爭議人物、台獨分子李登輝,《懸崖邊的貴族》一書中也披露,對這位個子高高、臉長長的「副總統」李登輝,蔣友柏並不陌生。因為父親陪侍爺爺那段日子,他總是隔三岔五滿臉堆笑地出現在家裡,恭恭敬敬地左請示右彙報。不過蔣友柏對他並沒什麼好印象,人小鬼大的他知道,這人準是想讓父親把什麼話帶給爺爺。

蔣友梅

學佛20年 遠離政治

「(祖母蔣方良)一生的愛憎憂懼……被修剪成短短一行歷史腳註,失落在『經國先生』輝煌的格局中。」

蔣友梅是蔣經國之子蔣孝文的長女。她生於1961年,出生沒多久,即因父母到美國讀書被托給祖父蔣經國、祖母蔣方良帶大,因此跟祖父母反倒較親近。她曾為自己的俄羅斯祖母寫詩《獻給芳(方)良》:「一生的愛憎憂懼……被修剪成短短一行歷史腳註,失落在『經國先生』輝煌的格局中。」

在蔣家第四代子女中,蔣友梅是最特立獨行的一個,曾學佛20多年,2012年夏天參與西安法門寺第二階段重建計劃,為法門寺創作五件巨型環境裝置。

由於同愛畫畫,宋美齡對這個重孫女非常喜愛。晚年宋美齡曾長期居住於士林官邸,蔣友梅也在士林官邸住過6年。

1961年,宋美齡與蔣介石抱著蔣經國的孫女蔣友梅

至於蔣家的光環,蔣友梅身上也有一些故事。蔣友梅讀書時,同班同學都有不敢高攀之感,令她深感孤獨寂寞。蔣友梅為了博得同學們對她的好感,常常故意將自己帶去的百元大鈔「丟」在地上,然後自己撿起來大聲問:「是誰丟了錢?」大家面面相覷。因為當時新台幣最大面額的鈔票就是100元一張,自然很少有小學生上學身懷此等「巨款」的。蔣友梅說:「沒有人丟,那就做班費!」因為蔣友梅所在學校的校規規定,學生在班裡撿了錢,如果沒有人認領,就充為班費。

和其他大多數蔣家第四代一樣,蔣友梅也遠離政治,很少過問台灣事。而蔣萬安能否成為蔣氏家族重返政壇的標誌,似乎還需要時間去證明。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30/node75815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