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1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蔡英文(圖/本報資料照片,姚志平攝)
蔡總統參加國際券商協會年會時指出,台灣資本市場已經強化,失業率降低、薪資成長,經濟正處於「20年來最好的狀態」,歡迎外資券商來台設點,也歡迎外國投資人投資台股。總統為股市發展勸進外資,當然是好事,但在外資銀行紛紛撤離台灣的此刻,宣稱台灣經濟正處於20年來最好時刻,可能只會讓外商覺得訝異;畢竟,身為CEO須對董事會負責,尤其外商,對台灣經濟是好是壞,是否值得投資,自有判斷。
股市站穩萬點,確屬事實,但這就表示台灣處於20年來最好的狀態嗎?恐怕未必!若以最新的2017年總體資料和20年前(1997年)的資料比較,就可以很簡單看出台灣目前的狀態,到底是好是壞。1997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為6.1%,去年只有一半(2.9%);當年的失業率是2.7%,去年則是3.8%。觀察一個經濟體的表現,經濟成長率與失業率是最重要指標,數字已告訴我們,目前的台灣不如20年前。即使是10年前陳水扁總統當政的8年期間,經濟成長率平均也達到4.9%,遠高於當前,不過,平均失業率達4.3%,的確稍高於當前3.8%,但扣除通膨後的實質薪資所得今不如昔。只因為股價目前高於當時,就說目前經濟好於前期,可能很多國人不會贊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況且,這只是當年的國內和目前的國內相比,若拿國際來比較,情況可能更令人喪氣。1997年時,其他新興國家仍未成氣候,我國身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受到國際間的重視,大陸也將台商奉為上賓,體貼侍奉無微不至。1999年921大地震時,全球擔心台灣半導體供應鏈斷鏈,將對世界經濟造成巨大衝擊,憂慮關切之情讓我們在巨痛中感到無比欣慰。但近年中國大陸、東南亞、印度和東歐崛起,台灣相對停滯不前,國際經濟地位迅速弱化,兩岸對比更為明顯。
1997年台灣經濟規模占對岸8.6%,去年降到5.1%,10年前開始,當外資必須在台灣與大陸間做出選擇時,幾乎都選擇放棄台灣市場,轉往中國大陸。中國製造崛起,四小龍中的香港和新加坡審時度勢,力爭上游,扮演東亞和東南亞的金融和服務中心;韓國則緊靠大陸市場,讓三星、現代和多種日常生活、服飾品牌與韓劇崛起,不僅躋身20國集團,還主辦奧運、冬奧、亞運,連韓食都順勢在全球攻城掠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則緊抱「反中」、「反核」神主牌,發展遲滯;加上缺乏自由貿易協定護持,貿易優勢一去不返,只能順著全球景氣變化隨波逐流,經濟發展日益落後。今天,在全球景氣復甦大格局下,大量尚未回收的量化寬鬆游資來台逐利,激勵股市重上萬點。據以輕率認定目前是20年來的最好狀態,不僅無法取信國人,其實也在冒著美國逐步升息、外資可能即將大量撤走,讓股市打回原形的巨大風險。
其實,這是目前政府和民間對於相同現象,卻經常出現相差十萬八千里不同解讀的關鍵原因。官員為了討好長官謀求升官,長年慣於「爭功諉過」,凡是有正面發展的項目,就將其說成某些政策之功;凡有負面發展的項目,就歸諸於國際景氣不佳,或是前期基礎較高,甚至歸咎前朝遺留的基礎不良。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民眾早已經看透了這種官場惡劣文化,不會相信這些表面上的正面發展,因為它們極可能是選擇性比較、策略性公布,甚至偏頗性調查的「假新聞」了,那如何讓人民「有感」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年來,這種製造「假新聞」的現象,不僅出現在政府官方,也大量出現在大眾媒體。只要是我喜歡的執政黨,一點小成績就誇張成巨大貢獻;重大的失策卻大事化小、或曲解呵護;遇到不喜歡的陣營事務,則反向操弄。其結果是社會上充滿著選擇自認有利之議題、刻意選擇有利比較基礎所製造出來的「假新聞」來矇混社會。國人如不能養成獨立思考能力與媒體識別的資訊判斷能力,就很容易成為被操弄的對象,「選賢與能」的民主真諦就成為鏡花水月,咫尺天涯。
政府要對「假新聞」立法管束前,請先為國人示範,避免自己成為「假新聞」的製造者。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30/node191630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