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畢業留學創新高 「走出去,才知道自己要什麼」
高中畢業留學創新高 「走出去,才知道自己要什麼」
不只海外工作人數超過72萬人、留學人數創5年新高,人才跨境流動也往下延伸到高中。國際名校招生加上資源優渥,提供台灣高中畢業生更多選擇。拿了獎學金到香港念書的年輕人,高中的時候曾經到美國交換、到港大念書,又到瑞士交換,但走過世界一圈,才發現自己適合台灣。
拖著行李箱,走在香港街頭,帶著忐忑的心情,曉晴(化名)在5年前,武陵高中畢業後,一個人到了香港大學念書。
「第一次去就很害怕,」和曉晴同年到港大念書,主修財經與金融的許一仁笑說,一開始走在路上,講英文人們不一定聽得懂,講國語也聽不懂,讓他有些恐懼。
當年因為想要多一種選擇,許一仁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申請香港大學,以73級分同樣申請上台大財經系與高醫大醫學系的他,選擇香港,「就只是想去外面看看。」
選擇走出去的台灣人愈來愈多,這股風潮甚至向下延伸到高中。(Shutterstock提供)
曉晴也是想多一個體驗外面世界的機會。學測前,香港大學和日本早稻田大學等國際名校,積極到台灣各高中招生。曉晴邊準備台灣的學測考試,邊準備香港大學申請備審資料、推薦信等瑣事。
壓力不大嗎?「班上很多人都這樣,」她回憶。曉晴用頂標的學測成績,拿到為數不少的獎學金,主修會計與財經,「因為想念商科,香港的金融很發達,當然去香港。」
光是許一仁和曉晴去的那一年,就至少20個台灣人念香港大學。
事實上,像曉晴或許一仁這樣高中應屆畢業出國的人數,在6年內成長將近3倍,去年就有1478人出國念大學。教育部105學年度各級教育簡訊統計指出,因為全球化潮流跟國際有名的學院校都積極到台灣招生,其中有70%的學生來自雙北與台中。
104年度海外就讀人數前10名的高中,也集中在主打到國外念大學,強調國際化的私校,例如,康橋國際學校就有152人、常春藤高中和華盛頓中學出國人數也超過50人。而竹科實驗中學則因為有雙語部,到國外念書的比例也超過60人,主要留學國家為美國、加拿大,再來才是歐洲。
公立高中人數最多的是北一女,104年度就有30個學生到海外念大學。北一女教務主任蔡愉玲分析,北一女中每屆都有3到5個外交官外派子女,畢業後仍會選擇習慣的國外大學學制,複製父母的學習歷程。
全球化浪潮,讓許多國家的大學都到海外招生。蔡愉玲說,這幾年香港和日本的招生特別積極,甚至直接到全台各地的高中辦座談會。台北市教育局局長曾燦金指出,韓國的大學不只積極招收台灣頂尖的高中生,全世界都有他們的招生足跡。
不僅國際的招生力道加強,高中推動國際教育,也是主因。主要都是透過國際教育旅行或是國際交換,增加學生視野。
舉例來說,北一女每年帶學生到海外參訪,和各國簽訂合作備忘錄,讓學生可以到德國、澳洲交換。
「這些高中的交流、互訪行程,等於把孩子眼界打開,刺激孩子想去國外念書,」對蔡愉玲來說,高中已經不是要教學生把考試考好,而是跨科跨域,培養學生國際視野的階段,「視野打開,才知道他自己要幹嘛。」
台中的文華高中也有多元選修課程,專門提供學生出國留學的資訊與管道,由輔導老師、美術老師和英文老師共同備課,學生探索自己的職涯發展,了解雙聯學會、歐盟的國際交換計劃等。
台灣不重視「留才」,不然誰想孩子離家去?
而台灣的大學不重視留才,以及國外念書可銜接職涯發展、資源優渥等誘因也形成拉力。全國私校工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學生家長的尤榮輝,也想讓兒子到德國念大學——因為免學費,大學期間又可以和產學合作的大企業實習,未來也有留在德國工作的機會。
尤榮輝的兒子自學程式,喜歡動手做,但在傳統的公立國中體制內,卻被認為是問題小孩,「我的孩子沒有辦法發揮他的創新潛力,」尤榮輝將小孩轉到非以升學為主的台北美國學校,結果兒子更在國家實驗研究院舉辦的資安比賽中,以高中生年紀贏過大部份資工系學生,拿下第3名。
但尤榮輝也無奈地說,身為父母也會擔心孩子心智不夠成熟,誰都不想孩子離家太遠。只是台灣的大學較不重視留才,優秀的學生容易被國外名校吸引。
台南市教育局局長陳修平認為,出國念大學不但可以銜接碩博班,甚至連結職涯發展,因此很多學生認為到國外走走看看,對人生是一種不同體驗。她觀察,許多到國外念書的學生,選擇的學校排名也很不錯。
各國搶人大作戰
高雄市教育局局長范巽綠對於高中畢業生出國,反而保持樂觀正面態度。她說提早國際化是趨勢,「未來時代不可能只在台灣就業,國際連結很重要,你可以在台灣在地深耕,但你要有國際連結。」
范巽綠認為,台灣沒有機會給年輕人,他們只好出去,但土地認同強的人,可以把影響力帶回來。
但台灣的大學卻不這麼樂觀。台灣大學副教務長康仕仲擔憂,出國的學生有北一女、建中等頂尖學生,而且大學是建立人脈與專業職場連結很重要的階段,這些人才一旦出走,恐怕也很難回來,容易跟台灣斷了聯繫。
對於國內大學提出人才外流連帶腦礦流失的擔憂,文華高中教務主任蔡美瑤直言,這就是良性競爭。在全球化的時代,所有國內大學都面臨搶人大戰,「這些有勇氣、成績好的學生為何選擇港大而非台大,台大自己得找出原因,」她說。
走出去,才知道自己要什麼
資源豐富與國際化,是曉晴對港大最深的印象。
在港大,曉晴回憶,周遭一半以上的同學都是國際學生,中國、韓國、日本和台灣都有,曉晴實際體驗到大家口中國際化的那個香港是什麼樣子。香港的大學自然是全英文授課,也見識到港大如何重金禮聘知名的國外師資。
在香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太多的連結,也沒有過多的社團活動。她選擇旅行,利用港大鼓勵學生出國交換的機會,去瑞士交換1年,大量接收不同國家與文化的刺激。
「在香港念大學,會很快把你推入現實,」曉晴說,因為才大一,大部份的人忙著找實習,計算著今年哪家公司的名額多了幾個、少了幾個,一入學就把自己擺在市場競爭裡頭,得學會生存。
後來兩人都回到台灣。
許一仁在港大念書2年,發現自己對於財經與金融興趣缺缺,就選擇回台灣念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很慶幸自己去念過港大,可以知道原來有跟台灣的教育制度不同運作的方式,也讓自己在面對不同的文化時,比較少成見。」
為什麼回台灣?曉晴說,因為走過高度競爭的香港,也知道在香港,一切都沒有基礎,有的只是高房價和競爭的壓力,「當你走到外面看過這麼多之後,才會知道自己更適合什麼生活,以及想要在哪個地方過生活。」(責任編輯:李郁欣)
國內大學畢業生愈來愈不喜歡出國讀碩博士,但高中畢業生卻不減反增。教育部統計,民國100年,高中應屆畢業生赴海外人數是627人,但到104年已經激增到1443人,近5年人數翻倍。學者分析,台灣高教該檢討,過多的大學,造成文憑跌價,且許多家長受不了台灣的中學教育被考招牽著鼻子走。
台大森林系教授袁孝維表示,出國念研究所的人變少,主因是國內的研究所增加很多,知識及資訊的取得不像她當年非要出國才能了解國際科研趨勢;再加上念碩博士逐漸也非工作或賺大錢的保障,「唯有讀書高」不再是真理。
「高中生出國念大學,台灣高教要檢討。」袁孝維指出,過多的大學,造成文憑跌價,再加上台灣愈來愈鎖國,整體沒有世界觀,沒有與國際接軌,「學生出國念大學,他們覺得是海闊天空」,可以直接在國際企業、科研、公司行號任職,特別是有錢人家的小孩,念雙語私校的,很多都規畫出國念書。
袁孝維還說,她有許多朋友非常受不了台灣的中學教育被考招牽著鼻子走,嚴重影響中學生該有的五育健全及活潑創意,所以有辦法的就會送孩子出國念大學,讓中學的學習與考招脫鉤。
全國私立學校產業工會理事長尤榮輝也要送孩子出國念大學。尤榮輝表示,他的兒子在高雄美國學校讀11年級,準備考托福,目標是申請德國的大學,因為學費全免,只需負擔生活費,4年下來跟在台灣讀私立大學的花費差不多,德國又可打工,薪資高,說不定可自給自足,未來也有機會留在德國工作。
尤榮輝說,美加英澳學費高漲,但國人薪資不漲反倒退,中產階級負擔不起,且高學歷高失業率,大學畢業後投資報酬率太低,因此出國讀博碩士人少逐年減少。
尤榮輝分析高中生想出國的原因包括,國內高教品質愈來愈差,且國外積極用獎學金招募台灣優秀高中生;花同樣4年,出國可多學一種語言、又有國際視野
這幾天大學指考悶熱地煮著一鍋鍋奮力一搏的高中生,家長們也難免七上八下,但考完試高中生的焦慮也可能才剛要開始。
教育部統計臺灣高中畢業後直接赴國外大學就讀的人數,從2006年到2014年足足增加了一倍;恐怕多數國內大學教授不願見到這種情形,我的大學同事們對這個現象的看法也頗為兩極;但擺在眼前的是,越來越多家長希望孩子在臺灣完成高中就赴國外就讀大學,可能認為孩子能具有國際學歷和經驗,前途更有保障。
103年前10大高中生畢業出國留學人數。(資料來源:教育部 製表:記者林曉雲)
高中畢業學生赴他國就讀大學,顯然已成國際趨勢;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顯示,光光2000年到2012年,全球在其他國家接受大學以上教育的學生從2百萬足足增加一倍到4百萬!也就是說,今天世界上每一百位大學生,超過2位是在其他國家完成大學。
這些遠赴他鄉的學生都到哪裡去就讀?以今天而言,美國仍是國際上最有吸引力的國家,吸收了18%的國際學生,接著是英國(11%)、法國(7%)、澳洲(6%)和德國(5%)。同時傳統上東亞的日本和澳洲已經開始受到亞太其他國家優秀大學的競爭,現在中國、馬來西亞、韓國、新加坡和紐西蘭,他們透過對頂尖大學的有效投資和重視國際大學排行的影響,有高達6%的國際學生到這些國家就讀;另外一個趨勢是,傳統選擇美國和英國的學生,漸漸改而選擇留在他們區域的國家就讀,除了經濟的考量,相似文化較易適應也是一大吸引力。最一鳴驚人的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首都阿布達比和杜拜市,近年來冒出了許多國際知名大學,將這個區域的許多學生留在中東就讀;而非洲的迦納和烏干達也漸漸變成新的區域高等教育中心。
學生往國外就讀,是否反應國內大學競爭力變差?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學生輸出國分別是中國的70萬名學生和印度的19萬學生,但韓國和德國也各有將近12萬名學生赴海外就讀,甚至法國和美國也都有6萬名學生在其他國家就讀。顯然全球化和國際企業結盟的就業吸引力促使年輕人往國際發展,及早熟悉國際行業,選擇到更有競爭力的地區就讀。反之,台灣國內擺在眼前的嚴重隱憂是少子化後國內大學受到招生不足的嚴峻考驗,若國內大學的品質不能有效提升,在國際大學排名上不能持續往前往頂尖衝,留在國內就業的環境和待遇又無法突破,未來勢必讓更多高中畢業生選擇海外就讀。假若能吸引他們回來工作的誘因並無改變,臺灣未來優質的人力勢必被快速淘空;臺灣過去經濟奇蹟所依賴的質佳量廣的高級人力,將連根枯絕。
再看看高教育的投資,也是許多先進國家目前著力改革大學的原因。以美國而言,光光2014年國際學生就讀美國的大學,就貢獻了超過8000億台幣到美國的經濟,而即使受到2009年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2008年到2014年到美國就讀的國際大學生數目仍然增加了超過40%;國際高等教育分析機構也估計2012年到2017年,全球國際學生繳給各國大學的學費和就讀大學的連帶支出,將從4.4兆達到6.2兆美元,其中美國、英國、澳洲和加拿大政府與他們的大學早就對這塊超級經濟大餅積極規劃,肥水豈落外人田!而國內許多大學迄今仍兩手空空,將未來國際高等教育的經濟效益蒙起眼睛拱手讓人。
臺灣處在東亞走廊和南海的樞紐位置;過去勤奮多元,又和美日科技經濟密切相扣,成就亞洲自由民主的模範;而高等教育是百年樹人過程最關鍵存菁結果的一環,臺灣當然不能在新一波國際高等教育競爭中喪失過去奠立的成績,更不能讓這些年輕學子,像斷了線的風箏,如油麻菜籽般隨風飄落去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30/node181607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