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經濟社會呈現「低成長、低利率、低通貨膨脹、低所得、低出生率及高老齡化」「五低一高」。
一、低成長。臺灣是高度外向的「淺碟型」經濟體。在全球經濟成長遲緩、復蘇無力的外部大環境影響下,臺灣近五年年平均經濟成長率僅為2.68%,表現遠不如預期。2015年第一季度經濟成長率還能夠維持在4.04%水準,但第二季度成長率便大幅下跌至0.57%,之後更是進入負成長,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成長率分別為-0.80%和-0.52%。2016年3月,臺灣大學國泰產學團隊預測,2016年臺灣經濟成長率為1.60%,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預測為1.42%;4月,中華經濟研究院預測為1.36%,臺灣經濟研究院預測為1.27%。島內相關研究機構對於2016年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幾乎都在2%以下,顯示臺灣經濟發展信心不足,景氣在短期內難以提振。由於一些重要經濟資料持續表現不佳,研究機構普遍將預測資料不斷往下修正,「國家發展委員會」也連續10個月發布代表不景氣的藍燈。換句話說,臺灣經濟衰退情況似乎還沒有到達穀底。

驅動臺灣經濟成長重要引擎出口持續衰退。至2016年4月,出口總值已連續15個月較去年同期衰退,創下「連15黑」紀錄,超越2008年金融海嘯後「連14黑」。臺灣財政部門預測,5月出口仍難轉為正增長。一旦出口低成長成為慢性病,對於本就復蘇乏力的臺灣經濟無異「雪上加霜」。在周邊國家和地區紛紛簽署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區、祖國大陸開始實行「進口替代」政策以及兩岸服貿貨貿協議持續延宕等因素影響下,盡速找到有效提升出口動能、加速融入經濟整合以提振臺灣經濟的解決之道,絕對是臺灣當局的當務之急。
二、低利率。2008年金融海嘯後,為刺激經濟,量化寬鬆政策在歐洲、美國、日本等主要國家大行其道,甚至衍變成貨幣競貶戰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已有20多個國家實行了負利率政策。臺灣雖然尚未實施負利率政策,但在2011至2014年間曾經出現過「實質負利率」。2015年8月11日,臺灣三年來首次調降銀行間隔夜拆款利率。一個月後,又下調基準利率至1.75%。2015年12月,再次下調基準利率至1.625%。2016年1月30日,臺灣隔夜拆款利率降低至0.20%,即已接近於零。3月25日,基準利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和短期融通利率再各調降0.125個百分點,年息分別降至1.5%、1.875%和3.75%。在臺灣連番降息下,利率始終處在相對低檔,若未來再調降,恐怕會掉入「流動性陷阱」,甚至會出現負利率。

三、低通貨膨脹。經濟復蘇緩慢、油價崩跌、實質薪資難以提升、企業與家庭開支減少,目前是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普遍問題。受這些因素影響,通縮危機蔓延全球,臺灣也難以置身其外。據統計,近5年來,臺灣平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僅為1%,2015年還出現-0.31%的負成長。由於基本金屬、石油及煤製品與化學材料等基本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下跌,躉售物價指數自2012年起便「跌跌不休」,2015年全年甚至高達-8.82%。進入2016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出現微幅上漲,而躉售物價指數則仍然深陷跌勢。
資料顯示,2016年前4月,臺灣消費者物價指數分別較上年同月上漲0.81%、2.4%、2%和1.88%,其中,價格上漲商品主要為蔬果、蛋類、水產品和肉類等基本生活用品,而燃氣、油料費、家庭用電價格和消費類電子產品價格仍然持續調降;躉售物價指數分別較上年同月下跌4.82%、4.79%、4.94%和4.23%,內銷品、進口品和出口品價格均不斷下降。物價指數是經濟運行態勢的「晴雨錶」。籠罩在臺灣經濟頭上的通貨緊縮陰影對經濟的長遠發展和老百姓的長遠利益無疑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有可能將經濟運行帶入「社會產品滯銷——企業紛紛破產倒閉——失業率直線上升——社會動盪」惡性循環。
四、低所得。臺灣日前公布2015年薪資水準統計結果,2015年12月,臺灣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即本薪及按月給付的固定津貼及獎金)平均為39129元新臺幣,較上月微幅增加0.76%,較2014年同期增加1.04%;若加上包括加班費、年終獎金、員工紅利等非經常性薪資,當月平均薪資為46736元新臺幣,受部分廠商提前發放年終獎金和績效獎金影響,較上月增加9.85%,較2014年同期增加0.59%。2015年,全年經常性薪資平均為38716元新臺幣,為歷年最高,較2014年增加1.33%;非經常性薪資(含年終獎金、績效獎金及加班費等)為9774元新臺幣,則較上年增加7.5%;兩者合計全年薪資平均48490元新臺幣,為歷年最高,較上年增加2.52%。
如果扣除2015年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的3.65%,以2011年價格為基數衡量的2015年全台實質薪資平均每月為46782元新臺幣,較2014年上漲2.83%。雖然實質薪資有一定增加,但還不及11年前2004年46989元新臺幣的薪資水準。也就是說,這11年裡,臺灣實質薪資水準幾乎是在原地踏步。薪資所得停滯不前甚至有所下降,對消費與投資意願的負面影響自不待言,還連帶導致近年來臺灣人才的「出走潮」。「西進」和「南下」成為臺灣年輕人向外尋求工作機會主要方向。祖國大陸經濟轉型吸引越來越多的臺灣人才進軍祖國大陸市場,探尋更多發展機會和更有優勢的薪資收入。而以東南亞國家中臺灣年輕人最有意願前往的新加坡為例,從2011年的不到400人,到2012年已有上千,2013年更是躥升至超過4000人,短短三年時間,赴新加坡工作的臺灣人便以10倍的速度成長。有業內專家表示,臺灣人才外流現象還會持續5至10年,外流主要年齡群集中在22至28歲就業黃金年齡段。
五、低出生率及高老齡化。臺灣屬於新興經濟體,但人口老齡化速度較已開發國家和地區有過之而無不及。2014年,臺灣人口調查報告顯示,臺灣人口結構快速老化,「銀髮海嘯」加速來襲。臺灣自2002年起便已進入總生育率低於1.3超低生育率地區之列。據推估,臺灣人口出生率因不足1%,10年後將進入人口負成長;2060年,將成為全球人口老化名列前茅地區。由於嬰兒潮世代已陸續加入老年人口行列,臺灣在1993年就已經加入人口老化社會行列。預計到2018年,臺灣即邁入「高齡社會」,屆時65歲以上人口比重將超過14%;2025年,更會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將達到總人口的逾20%;2040年,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將再增加10%,為2018年的一倍以上,即全社會有超過3成都是老年人口。不但老化速度快,老年人口數量增長也相當驚人。該報告預測,全台老年人口數量將由1993年的147萬人,增加到2018年的345萬人,到2040年將進一步增加到684萬人。臺灣經濟社會呈現「低成長、低利率、低通貨膨脹、低所得、低出生率及高老齡化」「五低一高」。
一、低成長。臺灣是高度外向的「淺碟型」經濟體。在全球經濟成長遲緩、復蘇無力的外部大環境影響下,臺灣近五年年平均經濟成長率僅為2.68%,表現遠不如預期。2015年第一季度經濟成長率還能夠維持在4.04%水準,但第二季度成長率便大幅下跌至0.57%,之後更是進入負成長,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成長率分別為-0.80%和-0.52%。2016年3月,臺灣大學國泰產學團隊預測,2016年臺灣經濟成長率為1.60%,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預測為1.42%;4月,中華經濟研究院預測為1.36%,臺灣經濟研究院預測為1.27%。島內相關研究機構對於2016年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幾乎都在2%以下,顯示臺灣經濟發展信心不足,景氣在短期內難以提振。由於一些重要經濟資料持續表現不佳,研究機構普遍將預測資料不斷往下修正,「國家發展委員會」也連續10個月發布代表不景氣的藍燈。換句話說,臺灣經濟衰退情況似乎還沒有到達穀底。
驅動臺灣經濟成長重要引擎出口持續衰退。至2016年4月,出口總值已連續15個月較去年同期衰退,創下「連15黑」紀錄,超越2008年金融海嘯後「連14黑」。臺灣財政部門預測,5月出口仍難轉為正增長。一旦出口低成長成為慢性病,對於本就復蘇乏力的臺灣經濟無異「雪上加霜」。在周邊國家和地區紛紛簽署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區、祖國大陸開始實行「進口替代」政策以及兩岸服貿貨貿協議持續延宕等因素影響下,盡速找到有效提升出口動能、加速融入經濟整合以提振臺灣經濟的解決之道,絕對是臺灣當局的當務之急。
二、低利率。2008年金融海嘯後,為刺激經濟,量化寬鬆政策在歐洲、美國、日本等主要國家大行其道,甚至衍變成貨幣競貶戰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已有20多個國家實行了負利率政策。臺灣雖然尚未實施負利率政策,但在2011至2014年間曾經出現過「實質負利率」。2015年8月11日,臺灣三年來首次調降銀行間隔夜拆款利率。一個月後,又下調基準利率至1.75%。2015年12月,再次下調基準利率至1.625%。2016年1月30日,臺灣隔夜拆款利率降低至0.20%,即已接近於零。3月25日,基準利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和短期融通利率再各調降0.125個百分點,年息分別降至1.5%、1.875%和3.75%。在臺灣連番降息下,利率始終處在相對低檔,若未來再調降,恐怕會掉入「流動性陷阱」,甚至會出現負利率。
三、低通貨膨脹。經濟復蘇緩慢、油價崩跌、實質薪資難以提升、企業與家庭開支減少,目前是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普遍問題。受這些因素影響,通縮危機蔓延全球,臺灣也難以置身其外。據統計,近5年來,臺灣平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僅為1%,2015年還出現-0.31%的負成長。由於基本金屬、石油及煤製品與化學材料等基本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下跌,躉售物價指數自2012年起便「跌跌不休」,2015年全年甚至高達-8.82%。進入2016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出現微幅上漲,而躉售物價指數則仍然深陷跌勢。
資料顯示,2016年前4月,臺灣消費者物價指數分別較上年同月上漲0.81%、2.4%、2%和1.88%,其中,價格上漲商品主要為蔬果、蛋類、水產品和肉類等基本生活用品,而燃氣、油料費、家庭用電價格和消費類電子產品價格仍然持續調降;躉售物價指數分別較上年同月下跌4.82%、4.79%、4.94%和4.23%,內銷品、進口品和出口品價格均不斷下降。物價指數是經濟運行態勢的「晴雨錶」。籠罩在臺灣經濟頭上的通貨緊縮陰影對經濟的長遠發展和老百姓的長遠利益無疑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有可能將經濟運行帶入「社會產品滯銷——企業紛紛破產倒閉——失業率直線上升——社會動盪」惡性循環。
四、低所得。臺灣日前公布2015年薪資水準統計結果,2015年12月,臺灣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即本薪及按月給付的固定津貼及獎金)平均為39129元新臺幣,較上月微幅增加0.76%,較2014年同期增加1.04%;若加上包括加班費、年終獎金、員工紅利等非經常性薪資,當月平均薪資為46736元新臺幣,受部分廠商提前發放年終獎金和績效獎金影響,較上月增加9.85%,較2014年同期增加0.59%。2015年,全年經常性薪資平均為38716元新臺幣,為歷年最高,較2014年增加1.33%;非經常性薪資(含年終獎金、績效獎金及加班費等)為9774元新臺幣,則較上年增加7.5%;兩者合計全年薪資平均48490元新臺幣,為歷年最高,較上年增加2.52%。
如果扣除2015年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的3.65%,以2011年價格為基數衡量的2015年全台實質薪資平均每月為46782元新臺幣,較2014年上漲2.83%。雖然實質薪資有一定增加,但還不及11年前2004年46989元新臺幣的薪資水準。也就是說,這11年裡,臺灣實質薪資水準幾乎是在原地踏步。薪資所得停滯不前甚至有所下降,對消費與投資意願的負面影響自不待言,還連帶導致近年來臺灣人才的「出走潮」。「西進」和「南下」成為臺灣年輕人向外尋求工作機會主要方向。祖國大陸經濟轉型吸引越來越多的臺灣人才進軍祖國大陸市場,探尋更多發展機會和更有優勢的薪資收入。而以東南亞國家中臺灣年輕人最有意願前往的新加坡為例,從2011年的不到400人,到2012年已有上千,2013年更是躥升至超過4000人,短短三年時間,赴新加坡工作的臺灣人便以10倍的速度成長。有業內專家表示,臺灣人才外流現象還會持續5至10年,外流主要年齡群集中在22至28歲就業黃金年齡段。
五、低出生率及高老齡化。臺灣屬於新興經濟體,但人口老齡化速度較已開發國家和地區有過之而無不及。2014年,臺灣人口調查報告顯示,臺灣人口結構快速老化,「銀髮海嘯」加速來襲。臺灣自2002年起便已進入總生育率低於1.3超低生育率地區之列。據推估,臺灣人口出生率因不足1%,10年後將進入人口負成長;2060年,將成為全球人口老化名列前茅地區。由於嬰兒潮世代已陸續加入老年人口行列,臺灣在1993年就已經加入人口老化社會行列。預計到2018年,臺灣即邁入「高齡社會」,屆時65歲以上人口比重將超過14%;2025年,更會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將達到總人口的逾20%;2040年,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將再增加10%,為2018年的一倍以上,即全社會有超過3成都是老年人口。不但老化速度快,老年人口數量增長也相當驚人。該報告預測,全台老年人口數量將由1993年的147萬人,增加到2018年的345萬人,到2040年將進一步增加到684萬人。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