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推動「地方創生」用來創造地方生機,有其政策脈絡。日本的人口在2007年到2008年間達到高峰,從此人口總數急速反轉,預估在2040年期間人口難以保住1億人的門檻。為此,安倍內閣為了打造「1億人總活躍社會」,力推「地方創生」政策。
在少子高齡化持續嚴重的日本社會,鄉村地區人口持續萎縮及凋零,年輕的人口往大都市移動,因而造成「東京一極集中」、鄉村地區「無人町村」的情形。所以日本推動地方創生就是要創造地方的生計與生命,讓年輕人有就業的機會而且願意留在地方打拚。因此,安倍內閣於2014年組設「城鎮、人與工作創生本部」,設置交付金制度,受補助單位為地方公共團體,廣域地方公共團體為都道府縣、基礎自治體為市町村;另外也有針對企業工商團體設計的經費補助措施。
除了地方創生本部外,尚有「總務省」在推動地方創生計畫,目前已有175件活用案例,主要運用在中樞都市圈中樞城市的形成、在條件不利的地域與自治體間的跨域合作等。換言之,日本總務省相當於我國內政部,面對少子化問題,主要運用的政策工具是地方政府之間的「跨域合作」,而非地方自治體之間的「合併」。總的來說,地方創生就是要恢復人氣,讓人回流到地方。
賴清德院長在年終記者會上,原封不動引用了日本「地方創生」的概念,但政策內涵卻大異其趣。日本主要補助的是地方自治團體,但在台灣卻繞過直轄市、縣市與鄉鎮市,補助的卻是地方社團組織。正因為明年為地方九合一的選舉年,行政院不補助地方自治團體,卻直接補助地方社團,實難脫選舉綁樁的質疑。
再者,日本當前的地方創生,其做法就是要壯大地方自治體,擬將中央政府及都道府縣的職權,尤其涉及住民貼身的政策與服務、財政與職權下放給市町村政府;換言之,日本的地方創生,不僅不走「消滅」地方政府的路線,反而要用壯大地方政府的策略來帶動地方的創生。
第三,日本的地方創生強調自治體間的「合作」,諸如針對焚化爐、垃圾掩埋場等鄰避型公共設施、地區綜合型醫院、交通運輸計畫、扶植區域重點產業等,透過跨域合作,避免各自治體各自為政,徒增公共資源浪費。但這樣的政策用意在賴院長的記者會並無隻字片語。
賴揆表示明年將研擬行政區重劃,企圖以縣市合併來帶動地方創生。但對照日本的作法,賴揆的構想卻值得商榷。看看2010年縣市合併的結果,原台南縣新營市與原台中縣豐原市在合併7年後,兩地只有變得更邊陲化。如果未來將人口37萬人的基隆市、270萬人的臺北市與近400萬人的新北市整併,難道基隆分得的資源會比現在更多嗎?不只唯一1席的立委沒了,基隆小學可能會先被廢校。答案其實很清楚了。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
來源:opinion.chinatimes.com
文章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果侵犯到您的隱私、權益、請點擊檢舉按鈕舉報,網站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檢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30/node177272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