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觀眾在參觀習仲勛油畫畫像。中新社
政府1987年開放老兵赴大陸探親,兩岸隔絕狀態宣告打破。中國新聞週刊刊出「中央對台辦最不應忽視的9年:通過秘密管道做 蔣經國 工作」文章,披露 中共 總書記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勛1982年在「廖承志給蔣經國的公開信」中,也曾扮演推手的角色。
文章指出,1982年7月,蔣經國在一篇悼念其父的文章裡表達了「切望父靈能回到家園與先人同在」的心願,並寫道:要把孝順的心,擴大為民族感情,去敬愛民族,奉獻於國家。
當時負責中共中央對台工作的鄧穎超讀到文章後,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對話時機。而當時中共內最適合與蔣經國對話的人,非廖承志莫屬,他的父親廖仲愷是國民黨元老,他本人與蔣經國曾經是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同窗。
鄧穎超立即於7月4日召集對台小組開會研究,建議由廖承志給蔣經國寫一封公開信,勸他認清形勢,權衡利弊,作出決斷。
這封公開信由廖承志親筆寫下信的開頭:經國吾弟,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遙。接著由對台辦和台灣研究所的兩個人組成研究小組,按照這個開頭的基調和語氣,斟酌書信詞句。其間,多次徵求 鄧小平、鄧穎超等人的意見,經反覆修改後完成。
這封信規勸蔣經國三思局勢,同捐前嫌,共竟統一。信中寫道:歲月不居,來日苦短,夜長夢多,時不我與。盼弟善為抉擇,未雨綢繆。寥廓海天,不歸何待?在引用魯迅的詩句: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後結尾:遙望南天,不禁神馳,書不盡言,諸希珍重。鄧穎超親筆在後面加了四個字:佇候復音。
當時參與對台工作的中共元老汪鋒回憶,他向中央書記處報告,建議將公開信送中央各領導審閱。習仲勛批示,立即分送。書信稿件很快經政治局通過。
汪鋒在對台小組會上,商定7月24日以電報形式透過巴黎發給蔣經國本人,隨後由新華社發通稿,7月25日《人民日報》見報。
文章還提及,在給蔣經國的公開信之前,1980年12月31日,廖承志夫婦與鄧小平一起會見陳香梅。廖承志請她給蔣經國捎個話:奉化溪口蔣家祖墳已經修葺一新,歡迎回來掃墓。並以「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與蔣共勉。
在廖承志提議下,中共中央撥款人民幣30萬元給浙江省委統戰部,修繕蔣家祖墳並拍了照。
在隨後的台灣行中,陳香梅向蔣經國當面轉達廖承志的問候。她後來回憶:我因為跟經國先生比較熟悉,信給他以後,就讓他看。看了以後,他有一陣子沒有講話,然後說:好,我曉得了。我也不能夠再問他了。
前總統蔣經國。(圖擷取自網路)
來源:udn.com
文章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果侵犯到您的隱私、權益、請點擊檢舉按鈕舉報,網站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檢舉
加入好友,分享好文給親朋好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30/node170141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