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影片) 光雕秀稱總統府是巴洛克建築 成大教授:聽到快瘋了 大家來上課 巴洛克+哥德式=辰野金吾???

光雕秀稱總統府是巴洛克建築 成大教授:聽到快瘋了

慶祝雙十國慶,總統府今年首度利用投影裝備與建築燈光設計打造光雕秀,但介紹詞卻引發爭議,說總統府是巴洛克跟哥德式建築,讓成大建築系名譽教授傅朝卿聽了直搖頭。

國慶光雕展演上介紹,總統府的建築風格結合矯飾主義的特異性、巴洛克的動感與哥德式垂直崇高精神,傅朝卿說他聽到後幾乎快瘋了,說總統府應算是「辰野金吾式樣」,嘆台灣的建築史教育真該改成通識。

光雕秀稱總統府是巴洛克建築 成大教授:聽到快瘋了

國慶活動出大包,連民眾都不敢置信,文化總會趕緊出面解釋,總統府的建築風格都還在討論,但為了避免誤會,將會在文字上做修改,並強調藝術是主觀,但光雕秀介紹詞被專家抓出錯誤也意外引發討論話題。

巴洛克+哥德式? 總統府到底啥建築風格

中華文化總會七日起一連四晚在總統府舉辦「祈求吉慶─總統府古蹟建築光雕展演」。但成大建築學系名譽教授傅朝卿昨在臉書貼文說,特地到總統府朝聖,卻聽到介紹說總統府是結合矯飾主義、巴洛克與哥德建築特色的古蹟,「我幾乎快瘋了」。

傅朝卿說,以前總統府文宣自稱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巴洛克建築,有次他應邀至總統府演講,當面糾正,後來都改為比較中性的西洋歷史式樣,或具體的辰野金吾式樣。

根據中華文化總會活動官網,上面寫著「總統府建築風格匯集了矯飾主義的特異性、巴洛克的動感、哥德式的垂直崇高精神、古典主義的平衡和諧等不同建築元素」。傅朝卿說,可能是策展人員誤植。

總統府官網則稱,總統府建築風格屬後期文藝復興式,受英國建築家Norman Shaw影響,又稱辰野仕樣,也就是所謂的「辰野金吾風格」。

建築風格比一比 資料來源/成大歷史系名譽教授傅朝卿 製表/修瑞瑩

傅朝卿昨受訪時說,西方歷史主義是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期流行,當時建築師訓練過程,喜好汲取各個不同建築時期的元素,當時的建築被稱為歷史式樣,台灣日治時期的建築大多是歷史式樣。

而辰野金吾也是歷史式樣流行時期的建築師,傅朝卿說,辰野因留學英國,而汲取英國建築紅磚、水平白線條的元素,做為自己的建築風格。辰野在台灣唯一的作品是日治時期的「三四銀行」,可惜在戰火中消失;總統府算是辰野學生的作品,門窗的拱圈與柱子帶有古典風格,與巴洛克、哥德及矯飾主義都無關。

他表示,巴洛克、哥德及矯飾主義有特別定義,例如哥德式建築特色是高聳,但不能把高聳的建築就稱為哥德式,「台北一一大樓很高,但能稱為哥德式建築嗎?」

文史工作者:屬折衷主義

【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文史工作者張哲生認為,一九、一九一年代,日本很多建築師都去歐洲留學,總統府的建築風格相當多樣,是折衷主義的典型代表。

張哲生說,台灣總督府於一九七年公開徵圖,限定日本建築師才有資格競圖,初選時選出多個作品,原採首獎得主鈴木吉兵衛作品,但評審團認為部分涉嫌抄襲,改採長野宇平治作品,最後定稿階段又由初選第四名的森山松之助做了局部修正,讓總統府成了折衷主義的典型代表,主體平面呈現臥「日」字型,整棟建築布滿了廊柱、山牆、拱廊及圓拱窗。

 

 

 巴洛克藝術風格

    與以前的時代比較,十七世紀是一個各種不同風格同時並存的時代,以當時義大利及西班牙兩地為例,當時是矯飾主義、文藝復興盛期以及巴洛克三種風格,同時並存,不過還是以巴洛克為其主流。

    它的風格特徵是不喜歡單調平板的水平垂直,而是喜好用扭曲多變的纏繞線條,創造出繁複的裝飾,以追求強烈的律動感。由於巴洛克藝術強調的是堆砌之美,經常使人目眩,眼花撩亂。這時期的藝術家喜歡在畫面中用對角線、弧線、斜線來製造誇張的動勢。並使用強烈的明暗對比,來達到戲劇性的光影及色彩的效果。強調感情的自然流露。這時候的建築也給人興奮而戲劇性的感覺。在巴洛克的建築藝術中,教堂宮殿把建築、雕刻與繪畫集合成一整體,追求動勢與起伏。此時期藝術家喜歡弧形、斜線、誇大的動勢、戲劇性的光影及色彩效果。建築物正面、裡面充滿裝飾、大量採用弧線造型。圓屋頂、大扶梯也是它的特色。建築物四周再配上十分講究的庭園、廣場、噴泉和雕像。

 巴洛克建築

法國凡爾賽宮

    建於西元1660~1680年間的凡爾賽宮,可說是炫耀皇室貴族勢力的極致作品。高貴壯麗的外貌,人工化的花園、噴泉,讓整個建築包括外在環境都成為一個美麗的舞台背景,許多當時的歐洲城堡,紛紛仿效凡爾賽宮,為自己塑造一個夢幻的人造世界。

圖片來源美:勞藏寶箱,西方藝術建築

 

羅馬教堂

圖片來源:美勞科學習加油站

     著名建築師博羅米尼(1599~1667年)所建的羅馬教堂,為一真正高度巴洛克風格的典型建築。教堂中央為神殿之入口,兩旁有成雙的壁柱左右對稱,圓頂與塔樓來裝飾屋頂,壁柱的頂端裝飾著捲軸與弧形曲線,夢幻式的裝飾化,具有誇張的舞台效果。

 

 西班牙的Salamanca

 一個主要廣場入口的一景

 

 

圖片來源:鄭楚曄的巴洛克及巴洛克室內元素

 

    巴洛克的末期特別著重在室內設計上。金碧輝煌的裝潢、精巧艷麗的家具,令人目眩。即所謂的洛可可時期。

圖片來源:美勞藏寶箱,西方藝術建築

哥德式建築

哥德式建築(英語:Gothic architecture),或譯作哥德式建築,是一種興盛於歐洲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築風格。它是由羅馬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

它發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哥德式建築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Opus Francigenum),「哥德式」一詞則於文藝復興後期出現,帶有貶意。哥德式建築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門、肋狀拱頂(從羅馬式建築的接合拱頂演變而來)與飛拱。哥德式建築最常見於歐洲的主教座堂、修道院與教堂。它也出現在許多城堡、宮殿、大會堂、會館、大學,甚至私人住宅也可見其蹤影。

哥德式建築的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以卓越的建築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後世其他藝術均有重大影響。哥德式大教堂等無價建築藝術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哥德式建築的研究也是主教座堂、教堂的研究裡很重要的一部份。

十八世紀,英格蘭開始了一連串的哥德復興,蔓延至十九世紀的歐洲,並持續至二十世紀,主要影響教會與大學建築。

法國蘭斯主教座堂正面

 

 

 

德國科隆大教堂

英國伊利座堂

哥德教堂特別是大教堂無疑是哥德建築最傑出的代表,它甚至比同時代的一切其他藝術形式(繪畫、雕塑)更加能夠代表時代的風貌。哥德建築是完全原創的,嶄新的,它與古羅馬建築之間的區別遠遠大於古羅馬與古希臘建築的差別[4]。

它創造了一種嶄新的建築體驗:在室外部分,通常密布著支撐部件(扶壁、飛券),仿佛是沒有拆卸的腳手架,給人一種瘦骨嶙峋的感覺;而在內部,它可以把厚重的牆面減少到極限,隨處填充著花窗玻璃,這種明亮的室內空間是前所未有的。在這一外表的背後體現著結構體系的根本變化:從古羅馬建築、羅曼式建築依靠拱和穹頂等各種塊面的整體受力體系,轉變為接近框架的受力體系。框架之外的部分可以變得極為輕薄,所以可以不砌牆、完全用窗戶填充。

哥德大教堂的典型特徵

法國亞眠主教座堂,室外遍布支撐

法國聖禮拜堂,室內完全由玻璃和框架組成

大教堂框架示意圖

 

建築師「辰野金吾」

 

九州佐賀縣的唐津市是知名建築師「辰野金吾」的故鄉。

辰野金吾在鐵路及建築上貢獻相當多,作品從東京車站、武雄溫泉新館・樓門、濱寺公園火車站、日本銀行總行等等都是他操刀設計。由於辰野金吾設計的建築風格特殊,紅磚與灰白色系飾帶是他最明顯的風格,發展出獨樹一幟的「辰野金吾風」。辰野的學生也延續建築風格於後期的建築之上,在日治時期,辰野的學生來台發展者甚多,影響到了當期台灣的建築。如台灣的總統府、台中車站、台灣總督府公賣局等等都是辰野金吾的學生所操刀,在海外開枝散葉延續了辰野金吾建築的風格,影響了台日後期的建築風貌。

02|於JR唐津站徒步前往約10分鐘即可抵達唐津銀行。

03|舊唐津銀行的建築特色延續了辰野式風格,採用紅磚瓦、白色水泥柱和屋頂尖塔。

04|唐津銀行外觀採用白色水泥柱,視覺上彷彿古羅馬神殿般,營造出銀行的莊嚴及霸氣感

05|唐津銀行建築外觀的每個細節都不容馬虎,這就是辰野風格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30/node167024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