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航拍圖
台灣省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本與大陸相連,後來地殼運動,連接部分下層,形成海峽。
殷商地圖
早在殷商時代,台灣地區就與大陸有聯繫,人們把台灣稱作「岱輿」、「員嶠」,把澎湖列島叫做「方壺」。
戰國地圖
戰國時代,《禹貢》書中記載,「淮海惟揚州……。島夷卉服,厥篚織貝。」這裡的「島夷」指的就是台灣。
《山海經》的「海內南經」中有對「凋題國」的說明,「其國之人在臉上點涅,身體則畫鱗采,也就是鮫人。」臉鯨藍紋、身上刺青符合台灣原住民的風俗,專家推斷「凋題國」就是台灣。
秦朝地圖
秦朝時,人們用古籍中的海上仙山「瀛洲」來稱呼台灣。
東漢地圖
東漢班固編撰《漢書》中記載說:「會稽海外,有東鯷人,分為二十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有學者認為「東鯷」即為台灣。
三國時期
史書《三國志》記載,「吳王孫權,遣將士浮海,求夷洲和亶州」。這裡的「夷洲」便是台灣,孫權曾經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10000名官兵,到達台灣。
隋朝地圖
到了隋朝的時候,我們開始稱台灣為「流求」。隋煬帝曾派大將朱寬到流求國,又派陳陵率兵來征服流求。
公元12世紀,宋朝將澎湖列島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戍守。
元朝地圖
元朝時,台灣被稱為「琉球」。
明朝東南局部地圖
明朝的時候,台灣又被叫為「東番」「小琉球」「大員」等,感覺好多名字啊。
還是在明朝的萬曆年間,因台灣「地形如彎弓,浮海如平台」,遂稱之為「台灣」。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鄭成功打敗了盤踞台灣38年的荷蘭殖民者,次年改台灣為「東都」。後來,其子鄭經又改「東都」為「東寧」。
清朝地圖
清朝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清政府將東寧」複名「台灣」,台灣的名稱沿用至今。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