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和台灣同樣深陷「低成長」泥淖! 新加坡看長!台灣看短!

新加坡和台灣同樣深陷「低成長」泥淖──短短幾年,出口昏迷、景氣急凍、經濟成長率跌破二。種種壞消息卻絲毫不動搖「新加坡有限公司」長期以來的轉型布局。 過去,它受惠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如今卻從頭打造自己在數位經濟版圖上的戰略地位。從基礎設施、人才培訓、投資環境等方方面面入手,新加坡企圖建構全球最完善的數位經濟大平台,讓中、美、東協都能超越政治因素,「力用」新加坡。

一年四季,豔陽與西南季風眷顧著新加坡。

騎腳踏車越過新加坡北邊的榜鵝(Pungol),這區被選為今年八月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年度談話的地點。十年前,榜鵝聚集新加坡養豬戶,充斥惡臭。不過十年光景,臭味與落後消失,這裡蓋起新組屋,大片綠地水灣,搖身一變成新加坡年輕夫妻最愛的地段。

這個華人為主的城市國家,以高效率成為華人世界的勝利組,證明自己是全球的發展典範──「新加坡有限公司」 。

但典範的光環,卻在今年黯淡。

新加坡烏節路,華麗的購物中心櫛比鱗次,是觀光客購物一級戰區。但剛入夜,老牌百貨公司義安城已人潮稀落。

美國《彭博社》報導,新加坡今年第三季,商場閒置指標上升到八.四%,是二六年第三季以來最高紀錄。

「新加坡零售市場受到中國經濟放緩,以及中國遊客節省支出影響。新加坡本身經濟成長也放緩,」《彭博社》分析。

往北,大巴窯,一棟五層樓廠辦,空如鬼城,大白天沒什麼人進出,門口保全看著桌上小電視打發時間。

「景氣不好,很多退租,整層只剩我們,」新加坡最大私人醫療資料庫Vault Dragon創辦人曾淨澤說。台裔新加坡籍的他,在新加坡創業,整層樓他是唯一租戶。

不只零售業感到景氣寒冬,辦公樓、廠辦難維持租金行情,閒置率上升到四年來新高。

開車進入新加坡東邊白沙晶圓製造科技園區,裡頭有台灣聯華電子、恩智浦半導體和飛利浦等半導體大廠合資的半導體廠,都向新加坡裕廊國際開發商租地蓋的。突兀的是,一旁空地上蓋起廠房,靠近一看裡頭不是產線,而在賣家具。

「園區內許多倉庫空了,變成賣家具的賣場,原本只有一到兩家,現在一整層,」派駐新加坡十二年,聯華電子主任工程師蕭玄謙指著前方的「賣場」說。

誰是接班人?

內外部景氣低迷,衝擊著模範生新加坡。政治上也充滿不確定。

今年八月,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年度最重要國慶演說時,突然身體踉蹌,身邊人一個箭步搶上,將他攙扶離開現場。電視現場轉播中斷一小時,瀰漫詭異氣氛。

一個半小時後,李顯龍重回講台,「下次大選後不久,我的接班人必須準備好接棒,」李顯龍主動提及交棒議題。

以前李顯龍的父親、新加坡創國總理李光耀,很早讓外界知道下一個接班人是吳作棟,吳作棟也提前透露接班人是李顯龍。但新加坡內閣,目前對下一任接班人仍未有共識。

「這次是新加坡建國以來,第一次不知道下一個總理是誰,」新加坡最大華文媒體《聯合早報》總編輯吳新迪坦言。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接班人,是外界關注的焦點。(GettyImages提供)

原本是華人世界的領頭羊,如今走在轉型的十字路口上。

「目前是經濟和政治領導,都面臨轉型,」吳新迪觀察。

跨過第一個五十年,新加坡卻遭遇二一年以來經濟成長大低潮。IMF公布數據,新加坡跌破二%的經濟成長率,和台灣成為四小龍的倒數兩個難兄難弟。(見表1)

全球經濟復甦遲緩,打擊新加坡對外貿易。根據新加坡統計局資料,新加坡對外貿易和期中出口,從去年五月開始陷入衰退,甚至數個月呈現雙位數衰退。(見表2)

掌管經濟發展政策的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接受《天下》記者詢問時,否認「新加坡進入長期性經濟停滯」,但坦言「將經歷一段較長的低成長期」。

溫布頓模式 打造創新大平台

經濟成長陷瓶頸,人口老化、外籍與本地勞工矛盾、高人工成本等難題,和台灣一樣,新加坡轉型升級十分迫切。

曾任世界銀行經濟學家,九年代初回到新加坡加入英文報《商業時報》的現任副總編輯迦納(Vikram Khanna)觀察,「現在是創新驅動的數位經濟時代,我們該如何存活?如何協助企業轉型?是該思索了,」迦納語氣迫切。

「新加坡經濟確實成長緩慢,但國家並未陷入危機,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救急配套,而是長期成長策略,」李顯龍去年十一月在全國職工總會的閉門會議,對著三百名新加坡勞工領袖演說。

新加坡在低潮中,所採取的策略是長期策略,而不是短期的刺激經濟措施。這套長期成長策略,是李顯龍二一四年十一月宣布「智慧國家」(Smart Nation)十年計劃,設立跨部會的「智慧國諮詢與行政辦公室」,統籌政府各部會政策。

這項國家轉型計劃,目標是想建立全球最完善的數位基礎設施,目前鎖定未來智慧製造、交通、醫療及金融──希望用創新驅動成長吸引本地及外籍人才,創造就業機會。

「新加坡就是適合這種『溫布頓模式』,」東南亞最大銀行、新加坡星展銀行首席創新長克諾斯(Neal Cross)形容。

英國的溫布頓網球賽,英國球員幾乎沒奪冠過,卻是全球網球好手每年必造訪英國,是網球界最重要賽事。克諾斯認為,新加坡正扮演這樣角色,吸引好手來替新加坡創造價值。

「新加坡獨立至今,我們心中一直有危機和恐懼感──那麼小的國家可以活下來嗎?我們必須存活,該怎麼做?我們必須創造就業機會,必須吸引投資。新加坡的核心哲學一直是:如何被世界『力用』,」曾任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官員,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執行總裁何鳴傑形容。

這就是溫布頓模式的概念。新加坡過去幾波產業轉型,就不斷扮演平台角色,吸引人流、物流、金流。

像七、八、九年代,對新加坡GDP貢獻良多的半導體及石化產業,新加坡從第一天就開放全世界。當年引入美國快捷半導體產線,為新加坡開啟全球化之路。後來,殼牌石油要來新加坡投資設煉油廠,新加坡找了一座島給殼牌,還提供租稅優惠。至今,新加坡都是跨國企業的區域總部所在地。

平台概念,從低技術用到高技術、資本密集,如今再轉向高附加價值的知識經濟產業,李顯龍也是用平台的概念,推動產業升級智慧製造。

航太領跑 建構區域軸心

「全球化和新科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許多產業被迫轉型或改革,否則就被淘汰,」李顯龍在國慶演說時,強調為何新加坡要轉型。

新加坡十分了解,自己正面臨人力短缺、人口老化的困境。產業要升級,就要一併考量這些問題。智慧製造的概念,就像德國工業4.0。不只善用機器人、生產自動化解決缺工問題,還將大數據等工具有效使用,將製程變得更智慧。

新加坡看準自家地理優勢,有龐大機隊的新加坡航空,在航太、空運悄悄落實智慧化。

實里達航空園區,許多私人飛機起降,如今是新加坡發展航太維修業的核心。

新加坡樟宜機場,飛機起降頻繁。一旁,第四期機場航站正如火如荼地大興土木,第五條跑道也正在鋪──可以看見新加坡維持區域貿易航空大國的企圖。

一六年十月,全球國際快捷龍頭DHL Express宣布投資八千五百萬歐元(約二十八.七億台幣)在新加坡樟宜機場設南亞轉運中心。以新加坡為據點,擴張運量高成長的南亞及東南亞市場。這是新加坡近期最大筆的外資投資案。

「新加坡扮演區域軸心(hub)的重要角色,」DHL Express執行長亞倫(Ken Allen)指出,未來三年東南亞市場成長率超過二%,是國際快捷業的兵家必爭之地。

走進DHL這座二十四小時營運的南亞區域轉運中心,佔地二.三萬平方公尺的中心內,人員很少,流程都已經智慧化。只見包裹剛送進來,在自動化輸送帶上,經過紅外線掃瞄條碼,五分鐘就完成檢查、分類,完全不需要人員手動操作。

另一邊,輸送帶上的電子看板,秀著國際貨機航班起飛時刻。不用人員搬運,貨物分類好,直接送進貨機。一層樓,完成一條龍進出口服務,速度是過去的六倍快。

不只空運服務業,連航太維修製造業,新加坡也一併導入先進製造。「航太業的成長率是雙位數成長,」何鳴傑說。

另一個關鍵,就是新加坡航空成為火車頭,帶動建構新加坡航太維修業的生態圈。

距離樟宜機場半小時不到的車程,三百公頃的實里達航空園區,一棟棟廠房拔地而起。

這座古早英軍退役機場,只有一條跑道,如今供貨機、醫療專機及私人飛機起降,紓解樟宜機場的旅運量。

繞一圈園區,裡頭全世界叫得出名號的航太大廠,包括勞斯萊斯、空中巴士、龐巴迪等。

「新加坡已是亞洲最大航太維修中心,實里達這裡是核心,」新加坡本土維修公司MAJ創辦人黃益洲說。二一年進駐的MAJ,專門維修私人飛機,正是實里達航太維修供應鏈的一環。

最早因有新加坡航空,引擎大廠如勞斯萊斯,一九九六年就來新加坡設維修據點。勞斯萊斯進駐到實里達園區,設立英國之外海外第一條引擎組裝線和研發中心。目前有超過七百名員工,是園區內最大投資廠,前後組裝及測試了空巴A380、波音787,兩百五十具引擎。

但新加坡人工昂貴,為什麼勞斯萊斯願意來?

「航空零組件是精密度很高的產品,新加坡有高技術人才,且勞斯萊斯在這裡的廠,開始用智慧自動化產線組裝,降低勞動力,」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旗下先進再製造與科技中心(ARTC)執行長廖光榮分析。

ARTC是新加坡政府去年成立專門研究先進智慧製造,地點在南洋理工大學校區內。《天下》記者獨家進入ARTC,裡頭ABB、FNAC等精密機械手臂,為世界級航太廠獨家設計的自動化原型機,高度保密禁止記者拍照。

ARTC和勞斯萊斯在內的四十二家國內、外企業簽合作計劃,廖光榮也在爭取幫勞斯萊斯設計零件,並在新加坡就地製造。「新加坡有個善於長期規劃的政府,不會等到產業都外移沒落,人才不足,才啟動轉型,」何鳴傑分析。

新加坡是以政府力量為核心,結合學術單位、企業,將智慧國家的戰略深入人民食衣住行、醫療照護,改變人民生活的面貌,背後的策略目的,是要將新加坡打造為智慧國家的示範場,最後將服務輸出。

未來的智慧交通是最好的例子。

在新加坡新創聚落緯壹地鐵站附近的住宅區,偶爾會看到無人駕駛計程車行駛在路上。

這不但是全世界第一起自動駕駛計程車,更是由新加坡交通部、新加坡國家研究基金,支持麻省理工學院的新創公司nuTonomy在新加坡商轉。目前有六台自動駕駛計程車和東南亞版Uber「GrabTaxi」合作,民眾透過app就能叫無人計程車試乘。這些計程車數據,都被路邊裝設的感測器蒐集起來。

全球第一台自動駕駛計程車,在新加坡運行。(GettyImages提供)

新加坡正在全國裝設感測器,蒐集交通路段、公車站、計程車隊等資料,然後交給研究單位進行分析。

走進新加坡國際管理大學生活分析研究中心(LARC), 中心研究員江孟芬正利用蒐集的數據進行計程車路段載客分析,離尖峰一目了然。

台灣交通大學博士、曾任台灣雅虎工程師江孟芬,二一四年來到LARC。三十二歲的她恰好趕上新加坡轉型智慧國家。擁有數據分析專業,她幫中心主任林一平教授,收集Ezlink Card(新加坡悠遊卡)數據,進行使用者生活習慣分析,之後又蒐集GrabTaxi司機的移動軌跡,協助判斷載客量。

包括江孟芬在內三十人的研究團隊,能隨時下載新加坡交通局EzLink Card數據、巴士離到站資訊、GrabTaxi的數據,做分析研究。「新加坡政府非常支持新科技發展,索取資料也不會被刁難,」從台灣到新加坡兩年多,江孟芬感覺,新加坡政府啟動產業轉型,能串起研究機構的研發動能,滲透民間生活。

新加坡推動「智慧國家」的轉型,背後最大的力量始終來自政府「新加坡有限公司」的效率。

要成為智慧國家,首先要智慧化的就是政府自己。

新加坡政府建立了數位溝通平台,設立GovTech行動網路民意平台,拉攏年輕族群的目的明顯。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系副教授、第二大黨工人黨非選區議員吳佩松觀察,執政黨在五年前大選意外失掉席次,開始建構和人民直接溝通的平台。(見一六二頁)

「GovTech就是讓人民用手機app直接和政府溝通,跳過政黨,或許這是未來政府治理的一種手法,」吳佩松說。

拚創新,政府就不能當規劃狂

甚至,為了讓人民可以跟上這波國家轉型,新加坡政府甚至編列預算,推出「Skill Future」計劃。每個二十五歲以上、有意進修創新課程的新加坡國民,都可以獲得三六七美元(約一.二萬台幣)的贊助。新加坡政府預計,五年(到二二年止)將花費七三四萬美元(約二.四億台幣)在這個全民特訓上。「國家要轉型成功,需要人民能力跟上,」吳佩松說。

然而,這是新加坡對自身最大的顛覆。

「這個計劃就是想打破過去政府高控管的習慣。提供津貼,開放給人民申請,讓人民自己決定想強化哪種能力,」吳佩松認為,政府試著將學習選擇權交回給人民。

過去新加坡政府被批評,像規劃狂一樣,菁英政府從教育分級、組屋種族的平均分布、選區制度,都控制精算。

新加坡就像一座「人工城市」,民主共和的外衣下,新加坡人民安靜、沒意見,卻不如表象那麼自由。

走在街上、坐在熟食中心和年輕上班族聊,雖然愛抱怨生活,但問及怎麼看李顯龍政府推動轉型改革,他們多半冷感、不愛多加評論。

超過八五%的新加坡人能住政府蓋好的組屋,現實感重的人民,已習慣過著規劃好的生活。安定的日子,比冒風險創新突破更務實。「不像你們台灣人愛創業、點子多,創新並不是新加坡人的DNA,」新加坡加速器佳孵蚪伴(JFDI)創辦人曼森觀察。

走向智慧國家,若人民無法擁有創意自由的能量,就無法從底部驅動創新,這是政府力量無孔不入的新加坡,最不擅長的地方。

轉型路上,過去的成功經驗往往變最大包袱。新加坡正航向一條舒適圈外的新航道。

在新加坡觀光購物指標烏節路,去年中國遊客消費力道降低許多。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30/node141269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