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碑文都可以說拆就拆 那麼「日本統一台灣」還遠嗎?

曾洵真| 2016-11-26| 檢舉

最近台灣的「碑界」又出了一樁事。一座位於台灣屏東縣石門古戰場園區的抗日紀念碑,上面的碑文「澄清海宇還我河山」,近日被挖得光禿禿,而負有管理責任的當地牡丹鄉公所表示並不知情。

後來經過調查,這座抗日紀念石碑碑文竟然是被屏東縣府文化處拆除的。而拆除了理由也很有意思,是因為有「文化界人士反映石碑碑文與登錄名稱、理由,有歷史錯亂感」,因此才拆碑文重新確認「修復方式」。

這年頭,「文化界人士」突然像鍍了金的香餑餑,變得哪裡都能用了。之前台北故宮博物院南院拆除成龍捐贈的圓明園十二獸首復刻,好像用的也是「文化界人士」的意見,認為放置「外來藝術品」就會不尊重本土藝術品。

「文化界人士」為什麼認為這座寫著「澄清海宇、還我河山」的紀念碑碑文因為和登錄名稱不同就要慘遭「大卸八塊」的懲處?讓小編慢慢告訴你。

【歷史鉤沉】

1847年,屏東縣牡丹鄉石門村發生過一次慘烈的戰事。當時,日本稱琉球是它的屬邦,試圖吞併當時仍屬於清朝藩屬國的琉球國,並以此為藉口發動大舉進攻台灣的軍事行動。當年5月,日軍在屏東縣射寮村登陸,隨後入侵石門。抗日派少數民族強烈抵抗,但以失敗告終,牡丹社酋長阿祿古父子身亡。這一事件後來被稱作「牡丹社事件」。

1936年,日方在此興建銅製的「西鄉都督遺蹟紀念碑」,以彰顯日軍在「牡丹社事件」中的「功績」。

國民黨赴台後,屏東首任縣長張山鍾將碑文改為「澄清海宇還我河山」。

事情說到這裡,脈絡大抵就清楚了。一座最先由日本人建立,為自己的侵略戰爭歌功頌德的紀念碑,在台灣光復後,被國民黨改成了抗日紀念碑,現在民進黨全面「執政」了,手中十八般武器健全,那麼當初國民黨要員親自改名的紀念碑如何還能看得下去?「澄清海宇還我河山」這八個打字簡直就是赤裸裸地打著那些皇民們的臉。要知道他們可是把「台灣光復」當做「台灣戰敗」,那麼「還我河山」自然而然也就變成了「失我河山」!

牡丹抗日紀念碑「還我河山碑」 被日奴偷拆了!

於是,屏東縣政府就藉由「文化界人士」的口吻,干起了「建築界人士」的活計。縣政府文化處解釋稱,縣府一直規劃要恢復「西鄉都督遺蹟紀念碑」原有歷史樣貌,本以為日據時代字樣僅被覆蓋,所以拆下「澄清海宇還我河山」上下兩片碑文。沒想到拆下後發現原文已闕如。

牡丹抗日紀念碑「還我河山碑」 被日奴偷拆了!

事實上,這座石門抗日紀念碑在台灣是有「身份」的。2011年,屏東縣政府依據台「文化資產保存條例」將這座紀念碑列為「碑碣」類歷史建築。既然是歷史遺存,一旦要對它進行拆除或者修復,都要經過漫長的論證過程。不過現在的屏東縣政府只要用「想當然」的方式,就可以拆掉抗日碑文,不僅紀念碑周圍沒有立牌標示為何拆除,甚至連鄉公所都沒有接到任何關關拆除碑文的信息!

屏東縣政府如此粗糙的手法實在讓人不忍直視,而他們一心一意想要恢復的「西鄉都督遺蹟紀念碑」這幾個字又去哪裡了呢?牡丹鄉耆老阿仁說,根據口耳相傳的歷史,「西鄉都督遺蹟紀念碑」幾個字,早在日據結束後就疑似被當地民眾鑿壞。

當年如果不是恨透了日本人,當地的民眾怎麼會冒著風險去鑿壞日本人的碑文?

現今如果不是愛透了日本人,屏東縣政府怎麼會手段粗糙地去恢復日本人的碑文?

無獨有偶,同樣與「牡丹社事件」有高度關連性的牡丹鄉高士村,今年復原了一座美輪美奐的「高士神社」。而修復該神社的就是「李登輝之友會」的成員日本人佐藤健一,他出資1000萬日元,理直氣壯地對記者表示:「台灣的存在,在日本史上是不可缺欠的」。隨後,李登輝趕緊寫了一幅「為國作見證」的字來祝賀神社修復。

(圖:出自復原高士神社的日本神職人員佐藤健一)

很想問一問李登輝,「為國作見證」中的「國」究竟是哪個「國」?

新黨林明正:台灣根本沒有什麼「台獨」運動,只有跟「日本統一」的運動,「獨派」真實的目的是要恢復日本對台灣的再殖民,為日本重新掌控台灣鋪路而已。

是啊,連抗日紀念碑碑文也敢這麼大喇喇地拆掉,那麼「日本統一台灣」的日子還遠嗎?要知道台灣島內遍地都是日式建築,卻沒有一座抗日戰爭紀念館!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30/node135397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