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攻大陸未成功,學校的教官們卻要說再見了

教官可以稱得上是台灣的一大校園特色,台灣大熱的懷舊青春片中也一定會出現教官的身影。然而,教官未來只可能會存在於影視劇中了。

日前台灣教育部政務次長蔡清華表示,5年內台灣教官「有尊嚴地」全面退出大專院校及高中職校園,未來將由學校保安人員取代教官職位。

黨國教育遺緒 「十萬青年十萬軍」

實施多年的軍訓教官制度沿襲自中華民國於中國大陸的各級政府。

1912年,新成立的中華民國政府陸續發表新教育政策。教育總長蔡元培以德國教育為藍本,發表「軍國民教育」主張。該主張強調新中國應學習德國教育現況,對高級中學以上學生實施積極性的「軍事教育」:講授軍事學大要,實施兵式操、射擊及軍事體能。

響應號召的中國青年軍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德關係生變。因提倡軍國民教育的德國成為戰敗國,因此將軍事教育融入中等學校的教育思想也因之式微。1924年,江蘇省教育會設「學校軍事研究會」,將原有軍國民教育思維改名為「學校軍事教育」並以「實施軍事教育,以養成強健身體」,為教育宗旨之一。

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勝利後的國民政府以五三慘案為由,通過《中等以上學校軍事教育方案》,該方案以江蘇省實施軍訓為藍本,強制全國所屬高中以上學校學生,應以軍事科為必修,女生應習護理學。除此之外,也教授傾向軍事方面的重軍事地理、軍事地圖、民族競爭史、國恥史、軍用機械軍事工程、個人勇氣薰陶等等。

中日戰爭時,繼續實施高級中學的軍事工作,教官除軍事教育之外,也開始負責政治思想教育任務。諸如教育救國、自強圖存、負責任、明禮義、鼓舞愛國情操,激勵學生民心士氣、蓄積抗戰國力等方針。

1944年,蔣中正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政府號召知識青年,踴躍從軍,提高軍隊素質,發揮訓練成果。並成立「中國青年軍」。

威權主義、白色恐怖的象徵

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台,當時的形勢對於中華民國政府極其不利,5月19 日,台灣省全境宣布戒嚴。戒嚴令開始成為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穩固統治的重要法律,並等同宣布台灣處於如戰爭般的緊急狀態,台灣也進入幾十年的「白色恐怖時期」。

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教官群體在電影當中多半是管理、威權、控制的象徵

這段時期,國民政府反省在大陸軍事和政治失敗,尤其警惕大學、中學校園內的反戰運動以及知識青年普遍不支持國府的心態。1951年,中華民國政府於台灣地區全面恢復學生軍訓教育。推動「文武合一」,要台灣的高中、大學設立軍訓課程,讓具有軍人身份的教官進入校園,以營造軍事化教育環境。

教官對學生進行監控以避免發生學潮。其後教官們又逐步擔負起「推展黨務」、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審查師生思想言論及儀態舉止等職能,一度被視為「威權主義」的代表、「白色恐怖」的象徵。

當時教官的行為完全不受校園規範之束縛,時常與警察和國家特務等機關合作逮捕所謂的政治犯與思想犯,受害者往往在課堂上被直接帶走,且再也沒有回到學校。當時,教官的存在讓許多師生感到恐懼而不敢暢所欲言,也因此大大傷害了校園作為教育場域的功能。

要開放民主,教官必須退出校園

事實上,現在的教官已經純粹是承擔校園守衛者的角色了。

自1987年解嚴,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教官功能、體制及性質均有重大改變。軍訓教官的功能定位於負責學生生活輔導及校園安全維護等工作。

政大學生在校園內抗議,針對因228紀念活動遭打壓

但這並不能阻擋要求教官退出校園的呼聲。因為教官干預學生的活動,教官和學生依舊不時發生衝突。今年2月,台灣政治大學教官撕毀校內社團張貼的「二二八事件」海報,曾引發政大、台大等校部分學生到「教育部」門口抗議,要求讓教官全面退出校園。

在這些學生看來,在過去以反攻大陸為國家最高軍事方針的威權時代,尚且可以理解教官的存在有不得已的無奈。但是,在今天的台灣,讓威權象徵的教官制度一直存在,什麼什麼思想自由、什麼教學自由、什麼學術自由、都是奢談,都是騙人的鬼話。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30/node131238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