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台灣新聞報道,台灣國中小學以「不准下課」作為體罰,懲罰的時間可以長達一天,一周甚至一整個學期!這則新聞一出,馬上引起了社會極大的關注。教育聯盟和許多家長團體都紛紛出來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而絕大多數的意見都是譴責和希望同類型事件不再發生。


今天小編看到了這則新聞,也深思了好一陣子,有感而發寫下了自己的觀點
首先,教育乃國之根本,所謂「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學校作為培育人才和教育下一代的重要大本營,更是責無旁貸,對於潛在的問題絕不可掉以輕心。對一名國小生實施「不准下課」作為體罰,小編覺得這樣非但對他們的課業沒有實質的幫助,反而會讓他們有一定的心理壓力,從而造成心理陰影。
據新聞報道,民主進步黨籍立委張廖萬堅表示,曾有一二年級學生因被禁止下課導致而尿道發炎!即便老師沒有明令不許去廁所,可小孩子的認知是不足的,他可能會理解為老師不允許我離開教室,進而導致了嚴重的後果。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理事長謝國清對於「不准下課」作為體罰發表了看法,直言「這難道不是變態嗎?」
對於一名小學生而言,小編覺得老師們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愛,儘可能抽出多一點的時間去了解學生的想法,對於犯錯的學生多一點的解釋讓他們明白,體罰應該是作為最後的選擇。再者,如果因為學業不符合要求就一味對小孩們進行體罰,也會造成他們變得功利,對社會價值觀的嚴重扭曲,小編認為這並不符合教育的宗旨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葉大華建議,應該對那些體罰學生而不適任的老師予以懲戒,如退休補恤金。這個建議也得到廣泛的認可,比起口頭警告,紀錄在案等不切實際的懲罰,上升到金錢,還是很有效的。
「經濟未動,教育先行」,教育關係著國家的興衰,同時體現著社會的文明程度。而過於暴力和無理的教育方式,會給我們國家未來的棟樑留下心理陰影,令其產生恐懼,造成性格內格,膽小怕事等等,壓抑的的情緒也可能引起小孩更叛逆,對社會產生怨恨。這樣的結果實際上是對小孩成長極其不利,值得我們三思再三思啊。
當然,我們也不能過於溺愛孩子們,這也會讓孩子們變得懶散,不思進取等等的後遺症。小編覺得必須通過完善的教育體制和良好的溝通,培養他們成為自強不息的有用人才,回饋社會,為國家作出貢獻。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30/node130879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