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技之父」李棠華9/7逝世,享年九十一歲。李棠華嫡傳弟子、新象創作劇團團長王光華說,李棠華一直有個心願,希望雜技在台灣可以真正發揚光大,「我會堅持下去」。
李棠華被譽為台灣雜技代名詞,近年仍在新象創作劇團擔任藝術指導。他以行動支持子弟兵繼續發揚雜技藝術。
李棠華出生湖南益陽,八歲時,拜在長江一帶最有名的雜技好手潘玉喜名下學藝,此後跟著潘玉喜四處獻藝,足跡踏遍各國。民國卅四年,李棠華在上海成立棠華技術團、少壯技術團,紅極一時。
民國卅八年,共產黨攻下上海,李棠華帶著團員來台,也將雜技帶來台灣。之後,李棠華成立中華民俗技藝訓練中心,李棠華三字幾乎就是台灣「雜耍團」、「綜藝團」代名詞。民國五、六○年代,更常率團代表中華民國出訪,寫下精采國民外交史。
李棠華曾說,他與雜技有不可分割的情感,「台灣的雜技就成了我的名字與生命的一部分」。
近年,他看到雜技的興衰,無法獲得主流藝術類的廣大資源,傳承出現斷層,又看到國外馬戲團蓬勃發展,他期許在台灣也能看到馬戲棚裡的精彩演出。
王光華回憶,他九歲就跟著李棠華學雜技,小時候覺得老師很有威嚴,「跟神一樣」。十年前,因劇團經營太辛苦,他鼓起勇氣向老師「求救」,請老師擔任藝術總監。李棠華陪著他四處拜訪政府官員。
王光華說,「向來自信滿滿的他,竟然可以起立兩次、向當時的文建會主委黃碧端九十度鞠躬,這是我從沒看過的景象。」
一九九○年,李棠華特技團併入復興劇校,成為今日台灣戲曲學院綜藝團的前身。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李棠華特技團把台灣的雜技表演推上世界舞台,更積極提攜後輩,成立中華民俗技藝訓練中心,培養人才無數,並影響延伸爾後東西融合的新馬戲藝術。
李棠華率學生與蔣緯國先生合影。 圖/取自新象創作劇團專頁
李棠華大師於2008年新象創作劇團公演現場。 圖/翻攝自新象創作劇團
有「台灣特技之父」稱號的特技大師李棠華9/7辭世,享壽91歲。
李棠華曾名聞1960至80年代,經常於國內外率團巡演,那個年代的台灣人,幾乎都是因為李棠華而認識特技、雜技,李棠華可說就是台灣雜技的代名詞,招數包括苦練苦打出的空中特技、吞劍、噴火等,是當時台灣全家大小必看的熱門表演。巡演30餘國,李棠華也大受喜愛,可說以特技為台灣做國民外交。
1990年,李棠華技藝團併入復興劇校,改由教育體系來延續雜技,李棠華也因年歲漸高,早年的興盛風華不再,一度移居加拿大。對於台灣雜技團式微,李棠華數度感慨,近年他在新象創作劇團擔任藝術指導,該劇團團長王光華為李棠華嫡傳弟子,希望能繼續台灣雜技風華。
李棠華出生湖南益陽,家族是當時漢口的遊樂場「漢口新市場」的大股東。8歲時,李棠華拜在長江一帶最有名的雜技好手潘玉喜名下學藝,此後即跟著潘玉喜四處獻藝,足跡踏遍南美洲、紐西蘭、澳洲、菲律賓。
1945年,李棠華在上海成立棠華技術團、少壯技術團,紅極一時。1949年共產黨攻下上海,李棠華帶著團員來台,也將雜技帶來台灣。
之後,李棠華成立中華民俗技藝訓練中心,展開雜技傳習訓練,李棠華三字幾乎就是台灣「雜耍團」、「綜藝團」代名詞,1960、70年代更常率團代表中華民國出訪。不過隨年月變遷,李棠華式的手工特技,已無法抗衡現代聲光多媒體、整體藝術式如太陽劇團等的特技,新一代對他恐已不識。
太陽劇團片段表演
李棠華。 圖/翻攝自新象創作劇團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30/node125872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