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抗衡大陸?台當局:沒必要跟一帶一路爭

曾洵真| 2016-09-06| 檢舉

據台灣「中央社」9月4日報道,「行政院」今天宣布「新南向政策」推動計劃正式啟動,將由「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負責政策協調及推動執行,目標市場為東協十國、南亞六國及澳大利亞、紐西蘭等18國。

「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表示,基於8月16日「總統」蔡英文召集對外經貿戰略會談,通過「新南向政策」綱領,「行政院」擬定推動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明顯劍指大陸的「新南向政策」綱領卻明列「兩岸善意互動及合作」。島內輿論認為,台灣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推動所謂的「新南向政策」只能是緣木求魚。

「行政院」表示,「新南向政策」推動計劃將秉持「長期耕耘、多元開展、雙向互惠」核心理念,整合各部會、地方政府,以及民間企業與團體的資源與力量,從「經貿合作」、「人才交流」、「資源共享」與「區域連結」四大面向著手,期望與東協、南亞及澳新等國家,創造互利共贏的新合作模式,建立「經濟共同體意識」。

鄧振中指出,「各部會」將根據今天的推動計劃擬定「各部會」工作計劃。執行過程中,「行政院會」扮演督導角色,「國發會」則是管考功能。過程中需要和各國廣泛溝通,將交由即將成立的「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負責。

「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表示,將整合有輸出利基的旗艦團體,尋求和第三國合作,分享東南亞機械龐大商機。「經濟部會」在印尼、印度、泰國、緬甸等地設立窗口,協助台商整合在地資源,提供綜合性服務。在島內也會成立服務窗口,提供新南向需要的商情、投資等信息。

據台灣《聯合晚報》報道,鄧振中透露,中央政府編列42億元新台幣預算用於「新南向政策」。

台灣「行政院」正式啟動「新南向政策」

至於四大面向中的「人才交流」部分,鄧振中指出,「教育部」鼓勵大學院校赴島外開設專班或分校,「讓台灣人才走出去,年輕人到台商、『跨國企業』實習。」

「資源共享」將由農委會成立「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以「國家品牌」擴展海外市場,推動契作、集貨、營銷等;「區域連結」將與如日本、新加坡等友台的「第三國」協力進軍目標市場,「外交部」將調整援外資源配置,重新檢視1990年代簽署的經濟協定。

「行政院」推動「新南向政策」,本意就是與大陸抗衡,但島內普遍懷疑,台灣離開大陸支持,發展便舉步維艱。對此,鄧振中聲稱,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優勢,台灣資源或許沒大陸龐大,但台灣有特色和優點;例如多年來東南亞地區留學生、僑生、島內的軟實力,真誠待人的態度、企業界誠懇從商的態度,都是我們的資本;兩岸各自努力,沒有誰要壓倒誰。

鄧振中還強調,未來尋求和「第三國」合作,並未計劃共同進軍大陸市場。

台灣《工商時報》注意到,「行政院」提供的「新南向政策推動計劃」中,也提到在適當時機和對岸就相關議題及合作事項展開對話和協商。

不過,鄧振中解釋稱,目前這個階段政府全力發展與東協10國等關係,「看起來現階段先把該做的的事做好。」鄧振中強調,政府沒有必要和大陸的「一帶一路」競爭,若「一帶一路」創造商機,台商能爭取到,企業界自己會去努力。

鄧振中強調,政府能做的是,是對台商提供更好更完整的投資保障,並提供商情資訊,幫助他們不要單獨面對一個國家政府,不要單打獨鬥,民間則有充沛資金資源。

對此,據台灣《聯合報》報道,國民黨「立委」林麗蟬晚間在社交媒體臉書發文批評「行政院」的回答不及格。

林麗蟬指出,不管西進或南向,台灣的優勢很明顯,「新住民、新二代和外籍移工就是我們的人才庫」,這個族群目前在台有一百多萬人,這是日本、韓國和中國大陸所沒有的優勢。

林麗蟬表示,別人資本雄厚,可以撒錢經營東南亞,可以通過金流建立外交經貿關係;然而,台灣當前經濟情勢撐不起「外交錢斗」,台灣唯一的立基點就是人才培育,因為有百萬的新住民跟移工族群,我們可以用「人流」建立與大陸、東南亞的互動關係,這樣的關係也包含族群、文化與在地性。

林麗蟬強調,新南向辦公室因主任黃志芳即將外派,即將熄燈併入「行政院」運作,「新南向政策」未來將由行政院主導。可惜,今天鄧振中的面對媒體的回答,只會讓外界覺得,新的主其事者到現在都還搞不清楚台灣的優勢在哪裡。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30/node124768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