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魯我73年次,目前即將32歲
台灣曾經有過四次軌道車風潮我都經歷過
而且其中三次也都身在其中過
只有最近的這波日本風因為我沉迷在喝酒所以沒有參與到
第一次是在我國小三~五年級的時候
大約90年代中期
那次也是台灣車發跡的時代
印象中那時候也沒有什麼卡通之類的去推波助瀾
漫畫是有但是也沒什麼人在看,所以車叫什麼名字也沒人知道
當時會興起可以說完全是因為"這個東西以前沒有"
所有資訊幾乎都是透過"遙控世界"這本雜誌的裡面的採訪內容在傳播的
常見的跑道有雙面魔王、半面魔王、高速公路等等
小魯曾經在高雄愛買(現在的大遠百)騎樓辦的比賽裡差點拿下C組冠軍
但是因為超秒被晉級A組,所以跟獎杯無緣
當時的台灣車剛起步,基本上跟純日本車的改法還算類似
不過我踏進去的時候導輪已經有八顆
也開始是台灣自製的尖邊塑膠導輪
而且也已經有專門對應720交換道的小導輪
不過大多還是用一根長螺絲凹成U字型然後放一個小培林在中間當小導輪
那時候最紅的底盤是Zero底盤(當時台灣都叫X底盤,因為電池底下的補強是X字型)
幾乎所有的改裝零件都是以Zero底盤為基礎去研發的
因為zero底盤在前面有兩個橢圓洞
剛好可以讓720導輪座有空間安裝所以大受歡迎
最常見的車殼是Super Astute比基尼
簡單來說就是Astute的車殼不裝尾翼然後把旁邊的側裙剪掉
以應付一定要裝車殼才能比賽的規則
當時的車速也不快(均速都還在30~40km/h左右,直線可能有50)所以這點也不影響
過沒多久Super 1底盤誕生,當時被叫做501底盤
因為幾乎所有零件都跟zero底盤共用,但前端沒有翹起所以比較不會因為高速出軌
所以大受歡迎
倒跑車在那時候已經存在了,但是還不是主流....
更不用說倒跑車的後代三輪車了
然後小魯我也很幸運的見證了台灣奇蹟:二驅車的誕生
當時的比賽場地是高速公路,基本上就是一條工字型的跑道,只有少少的幾個彎而已
全場都還是四驅車,就只有一個人做了一台前輪是用兩顆導輪插在輪軸上
然後用兩顆馬達齒點瞬間膠固定導輪
全場沒人看好他,結果他不只拿下當天的TQ和A組冠軍
同時也創下了沒人能想像的速度....均速62km/h(現在來看其實很慢哈哈)
那天也開始了台灣車兩輪化的時代
接著小魯我在小學六年級時迷上腳踏車,軌道車這東西就沒再摸了
雖然比賽一直有在辦,但是已經不像我四年級的時候那麼的熱絡
一直到國中二年級....第二波開始
紅遍大街小巷的爆走兄弟開始漫延全台灣
現在大家還記得的旋風衝峰龍捲風,和跑牆壁吧三角箭
都是到那時候才因為卡通而傳出來了
90%對軌道車有印象的年輕/中年人也大多是在這時候才接觸到
那時候的台灣車剛好是在縮短化以及三輪車正開始興盛的時代
雖然在我小五的時候二驅車已經誕生了
但是一直到過了兩三年之後大家找到三輪車最快速的配方
那個時代就不用講了....知道軌道車的人都對那個時代多少有印象
不過和上一波不一樣的是,這波多了日本車的崛起
早期台灣人是沒在管小日本在想什麼的,會用他們的底盤單純只是因為品質好
而且那時候日本車的速度慢(現在也還是其實)...所以沒辦法打動愛拼生死的台灣人的熱血
但是這波因為是由日本卡通直接帶動風潮
再加上哈日風潮的普及,所以開始有人漸漸接受純日系玩法
完全照著日本的規定和做法比日式的比賽
雖然依舊是小眾,但是已經種下日後第四波的種子
台灣車的部份...因為國高中玩家大量爆增
比賽參賽的人多,獎金也一次比一次高
於是開始有幫派介入經營
養小孩跑比賽,如果他們實力都夠,跑一場比賽當頭的要拿個十幾萬基本上不是問題
而且還可以額外開賭局,獲利更是驚人
於是開始有一些幫派廝殺開始產生,軌道車活動也就不再那麼的純潔
再加上爆走兄弟WGP篇結束之後後繼無力
所以軌道車這活動又再一次的沉淪
接著是第三波....不過嚴格來說算是半波而已
畢竟普及的程度不像前兩波那麼的驚人
比賽人口也沒那麼多
大約發生在2009年前後,我出社會的第一年
這半波幾乎都是台灣車的天下
玩家也都是當年爆走兄弟時代的小鬼
但是長大了出社會之後,軌道車變成相對便宜的休閒娛樂
所以開始回來玩軌道車
這個時候三輪車已經到達成熟的巔峰
該做的幾乎都被做了,能玩的幾乎都有人試過了
除了傳動軸和軌道還是田宮規格之外,其它已經全部是台灣自己的規格了
基本上能稱的上有速度的都只剩三輪車
那東西基本上可以叫做碳纖/玻纖製的電動血滴子
全碳纖一體式的底盤+導翼、用螺絲固定的碳纖/玻纖馬達座都已經誕生
就算用塑膠底盤也開始用複合材料補強的方法下去做
窮的就用太白粉+瞬間膠,有錢的就買玻纖布來黏
開關這東西已經成為歷史,電池都是兩顆焊在一起然後插一條FRP當絕緣
一拔開車子就衝了
車子都要做到夾軌(剛好塞滿軌道的意思),比賽前還要先帶游標卡尺去量那間店的軌道
然後一次做六七台車出來而且都做到剛好夾到又不會太夾
導輪上塑膠下鋁合金的抬腳設定也已經被發明出來了
ps:抬腳=上導輪大下導輪小,在過彎超過一定的G力的時候車子會被舉起來
兩個導輪這時候才會都接觸軌道
然後這時候只要把鋁合金下導輪磨到跟刀片一樣鋒利,就可以割住軌道不飛車
(所以要用海綿接,不然手指絕對被砍斷)
同時也因為外側車輪被舉起,所以沒有內外輪差的問題...彎道可以跟直線幾乎一樣快
再加上戰龍電池的誕生,時速破百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
那時候有辦一場叫彎道王者的比賽,整條跑道一兩百塊只有兩塊直線其他全都是彎道
冠軍車的均速一樣可以破百
但是發展到這樣的程度....已經超越了任何正常人能接受的範圍
做一台車像學做玻纖工藝品一樣,整台車只有五六支螺絲其他都用黏的磨的
整天做車也要連續弄兩三個月手藝才會穩
手藝穩了又不等於抓到做快車的決竅,車子不會在軌道裡解體不等於跑的快
所以又要再學怎麼把車做快....這又是做二三十台車之後的事了
然後也要學怎麼磨抬角
要能把導輪修到剛好夾軌、夠鋒利能咬住軌道又不會太鋒利切進去造成拖速
然後手又要夠穩不然導輪會被修成橢圓形(除非去買車床加工)
當然的,纏馬達的基本功是一定要會的...
但也要先花個一個月學學現在新的三線甚至四線繞法
最重要的是,現在的車速基本上只要一飛車就等於是要重做一台
所以如果以前就玩很兇的人可能花個三四個月就可以稍微上手
但是以前沒玩過的....先學個半年一年之後再來講你的車能不能給人看吧
到最後....就跟所有太極端的事物一樣
能搞定的就只有那幾個人,那幾個人如果不搞那就滅亡了
這半波維持到大概2011年左右就幾乎消失了
然後到了兩三年前
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新世代日本車的時代了
比起已經是凡人勿近的台灣車....日本車顯的老少皆宜
日本車相對的親民而且還有很多可塑性
至少不會一飛車一千多塊就瞬間消失,而且基本上不太需要工藝等級的手工技術
絕大多數的工程只要會墊墊片鎖螺絲就能搞定
不需要聞了馬上中毒的黏膠,不需要精密車床,不需要工差五條內的手
也不需要飛一次重做一次
然後只要有足夠的學習力、想像力和運氣
玩一兩個月的初學者要翻盤打敗高手並不是不可能
20年前的台灣車也曾經是這樣
所以的確可以吸引不少以前曾經看過爆走兄弟但沒有陷太深的人再次回鍋
不過這次因為我沒有太深入的參與,每天都在醉生夢死
所以衰亡的原因我就不是這麼清楚了
但我猜跟規矩太多應該脫不了關係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30/node1187825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