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影片) 窮忙、窮苦、窮累,這三窮一族,儼然成為青年世代的真實寫照!學者們稱這個世代為「崩世代」

窮忙、窮苦、窮累,這三窮一族,儼然成為青年世代的真實寫照!根據日本NHK電視台和三菱綜合研究所所做的調查指出,二十年後的日本,是由三十五歲的世代負擔,他們就是日本的未來,只是這個世代的日本青年,有十五張證照卻找不到好工作、四十歲成家是常態、雙薪家庭只敢生一胎、房貸要背到七十歲,調查認為,要改變日本,就要提升三十五歲世代的生存能力;而台灣和日本的社會趨勢相近,現在的台灣,面對的,同樣是一個存不了錢、買不起房子、逼近三十五到四十歲才結婚、呈現養不起上一代,不敢生下一代的現象。此刻的日本正發起搶救三十五歲悲慘世代的計畫,而台灣呢?學者們更稱這個世代為「崩世代」,政府也必須開始認真面對!

「應該保護的不是『工作』,而是『人』。透過對人的投資以及教育,培養民眾學會新技術,支援他們成功轉換工作。一直以來,大家都以為,只要年輕時學會相關技能,就有助於就業。但是現在的社會環境,我們必須一輩子重覆這樣的學習動作,同時還得確保各個世代都能獲得學習技能的機會,在就業市場上才有機會。」

經濟不可能有感復甦,該怎麼過才有好日子?

明天,我們會變的更好嗎?這個問題,並不能依賴景氣回復作為解答,應該將經濟成長的成果,綻放在全體國民都能享受的體系中。時代變化的過程中,在高度成長期由企業照顧個人的機制,以及中央將利益分配給地方等舊有體系,是不可能復活的、我們也不希望它復活。

如果不能打造一個新機制,讓三十五歲世代為首的年輕族群團結起來、共同構築更美好的社會,明天的我們將會瓦解。而積極的就業政策,以及支援育兒的政策,便是國家重生的基本條件。

另外,也希望讀者能重新思考富足的標準。我們一向習慣經濟會不斷朝右上成長,許多人都把金錢當成富足的衡量尺,覺得收入沒有增加,就等於未來沒有希望。只是,我們應該想想,富足的標準應該不只有金錢。若以金錢的標準來看,我們絕不能算是貧困的一群,看看許多年輕人毫不在乎的購買力,例如液晶電視、手機等昂貴的電子產品,但我們心知肚明:年輕人多數並不富足。

在今後少子、高齡化的社會中,要想維持以往的經濟成長率,絕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若沒有改變「由金錢決定富足與否」的價值觀,就會讓許多人對未來依舊不抱任何希望。

所以,希望大家能將目光轉向金錢外、其他能夠衡量富足與否的標準,像是對社會或地方的貢獻、對工作的成就感、擁有悠閒的時間、人與人之間的往來、養兒育女的喜悅等。不以金錢為唯一考量,帶著生活意義投入工作的人,眼中自然會散發出光輝。

http://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536434&page=2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30/node118429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