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影片 2段 )健保20年怪象 地區醫院倒六成 轉診制崩壞!白色巨塔好血汗 名醫淪苦勞

「分級轉診制」失靈的苦果!健保實施20年來,介於「醫學中心」與「小診所」之間的「中型地區醫院」,全台倒了一半以上。民眾一張健保卡在手,不管大小病,逛遍各大醫院,反而老字號的地區醫院,空有一堆病床和經驗老到的良醫,卻苦等不到病患。手術室已經不用來開刀,而是變儲藏室,最後不是關門大吉就是轉型。影響最大的是偏鄉居民,得跋涉數十甚至百公里路,才能找到較具規模的地區醫院,幾乎沒有生病的權利。

台灣健保 20 年造成的社會怪象:醫院越蓋越大間,被逼著「衝業績」的醫生過勞又沒加薪

一九九零年,台大醫學系一年級的我看了「建築師」雜誌中,宗邁建築事務所談到營建台大醫院新院區的經歷。提到:當時尋訪國外的建築事務所以及紀錄,很少有營建這麼大規模的醫院!!

的確,只有工廠才會強調大型,生產線式的營運!根據調查,最合乎人性的醫院規模,大約是五百床的綜合醫院。無奈的是,醫療院所集團化,大醫院和小診所兩極化,正是健保二十年的畸形產物之一:中型醫院萎縮,收併,消失中!

健保署的給付設計,財務管控以三點為主:浮動點值,擴大核扣,分級給付。以醫療院所為單位,越大給付越高。而越大的醫院,越有彈性的成本,能夠面對健保的核扣,點值浮動,以及人事異動。其次,健保署所需醫界對口單位,也是以醫學中心或大型醫院的高層醫師!於是醫院越大,對於和建保署協商總額,越有優勢!再加上轉診制度雖然名存實亡,但是差等給付仍然不變,醫學中心給付越高,依次遞減。於是醫院拚命擴大,拚命升級,爭取醫學中心層級。

中型醫院由於沒有上述優勢,加上醫學中心不斷擴大,吸盤效應導致中型醫院業績不穩定,醫師因低薪流動率高,更增加營運風險。於是許多地區醫院或區域醫院紛紛與醫學中心「結盟」,由醫學中心提供足夠人力支援,中型醫院的經營者退居領薪階層。對醫學中心而言,掌控地盤,掌控轉診病患,又可以吸收中型醫院總額,減緩原醫院總額壓力!對地區醫院而言,貢獻總額,藉由醫學中心經營,減少壓力,維持營運。

以台中地區為例,如彰化基督教醫院與草屯佑民醫院、員林員生醫院結盟,成立南投南基醫院,、鹿港百川醫院、成立鹿東分院、雲林分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和草屯曾漢棋醫院、台南市立安南醫院、草屯新惠和醫院、台中東區全家醫院、豐原士英醫院聯盟。(見以上醫院網站)

這樣的情況下,醫師必定過勞!醫院追求營業額,衝業績總額。醫師面對工作量大增,規定大增,而薪資並未隨之大增,根據 2015 年 12 月 30 日蘋果日報的報導,國內大型醫院八成七都賺錢,但是和前年相較,人事費用佔百分之四十五點六,相較於前年還降低百分之零點八。

顯示醫院並未因為獲利而增加醫護人員的薪資。最後,追求低利潤高薪的醫師留下,無法忍受的逃離醫院,往診所開業或往健保外醫學美容方向流動。台灣健保醫療成為大型醫療工廠以及小型醫療零售業兩極化發展,而最合乎人性的中型醫院生存日益困難。

註:健保才實施十年,2005 年的統計,醫學中心由 13 家變成 23 家,負責全國鄉鎮的地區醫院,卻從 568 家變成 437 家!見林世嘉、蔡篤堅編,健保十週年論文集,財團法人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記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 9 月,第 160 頁。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30/node116655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