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一碗麵的故事」讓人揪心,癌逝婦人吳慧萍留下五個稚子;十年過後,長子魏冠宇說,雖然無法選擇出身,但能選擇做人,他和大妹都選擇從軍,最大心願是買屋有個家,買車出遊填補全家不曾一起旅行的遺憾。
「一碗麵故事」魏家在南投竹山,五兄妹手足之情深厚,長子魏冠宇(右)、老四魏學聖常會談心。 記者王慧瑛/攝影
南投縣竹山鎮婦人吳慧萍十年前患子宮頸癌,住院期間,護士帶魏家幾個孩子去吃麵,當時身材瘦小的長女魏雪婷說「我們三個要吃一碗陽春麵」。
陪在一旁的社工師幫她們改叫餛飩麵,魏家小孩卻只吃麵、喝湯,留著餛飩。社工師追問,孩子才說「爸爸、媽媽都還沒吃,要把餛飩包回去給他們吃!」這段令人鼻酸的故事傳開,社會善款湧入三百多萬元,信託作為五個孩子的教育基金。
不愁教育經費,魏家的經濟負擔解除一半,生活就靠父親魏伯彥砍竹子打零工,長子魏冠宇、長女魏雪婷、老三魏梓敬都很懂事,國中起就到食品廠打工賺零用錢,一家人努力學習自立,要讓天上的媽媽知道「不用擔心,我們過得很好」。
為了實現買房、買車兩大願望,魏冠宇和妹妹魏雪婷竹山高中畢業,就考取志願役士官,撐起家裡的經濟;魏冠宇在嘉義新訓中心服務,妹妹雪婷分發到馬祖南竿,三萬二月薪,一萬給父親家用,強迫自己存下一萬五。
「我要努力存錢買房子,給家人舒適的家。」記者多次到訪魏家,餐桌上的晚餐只有兩道菜,住的是叔叔的房子,牆面油漆已剝落大半,屋內只有簡單家具的陳設。
魏冠宇說,「全家住在一起就是幸福」,平時和弟妹省吃儉用,接下來要更努力,讓父親和弟妹有個溫暖的家,繼續住在一起,還有自己的車一起去旅行。
魏家兄妹買東西時,至今還有人不收他們的錢,魏冠宇說,他和弟妹都會婉拒,希望把關懷和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老四魏學聖說,「一碗麵家庭」標籤至今還撕不掉,多少還是有些困擾,希望外界相信他們能自立,給予祝福就好。
父親魏伯彥說,最苦日子已過去,兒女懂事貼心是最大安慰。鄰居說,五個孩子走過喪母之痛和貧困,臉上比同齡的孩子多了一分不畏困難的勇氣和自信。
「一碗麵的故事」在生命教育上的啟示
◎盧雅萍(高雄市民權國小教師)
「一碗麵」的故事發生在南投,魏先生和太太是竹山的低收入戶,育有五子,今年二月,魏太太因子宮頸癌,住進中山附醫的安寧病房,一天社工請孩子吃麵,孩子們合吃一碗麵,並且希望和父母分享,故事經媒體披露,感動了社會大眾。
故事中罹癌的媽媽已經於四月二十一日在先生及孩子的陪伴下,寧靜而安詳的離開人世,留下魏爸爸及五個孩子。然而這一家人對生命展現正向積極的態度,留給社會大眾的除了感動之外,更帶給大家許多值得深思的議題。
一、面對死亡,才能無憾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提到:「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死,但沒有人把這當真。我們對死亡都是在欺騙自己。」生死是自然的法則,然而因為死亡帶來「天人永隔」悲傷與哀痛,讓人不想面對,所以我們常常將「死亡」排拒於生命的思考之外,不願正視死亡的存在,但是「死亡」並不會因為我們的排拒及不願面對,就從生命中自動消失。
儘管醫療科技如何發達,我們依然無法預測「死亡」何時降臨,若我們不能勇敢面對死亡,就無法把握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完成最後的心願,在生命結束後,徒留傷心遺憾,無法善生和善終,因此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
面對死亡,罹患癌症的媽媽吳慧萍女士並不欺騙自己與家人,她勇敢的面對,在所剩無多的日子中,在先生和孩子的陪伴下,認真的度過每一天,並且在這一段時間跟先生及孩子相互擁抱、傾訴、交代與道別,讓自己的離開可以毫無遺憾。
二、面對困境,迎向生命
面對生命中的挫折,魏家人毫不退卻,他們雖然貧窮,卻拒絕社會大眾的捐款,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還有比我們更窮、更需要幫助的人,去幫助他們吧!」他們不怨天尤人,反而更懂得惜福、感恩與分享,相較於社會上其他遇到挫折就抱怨不已,甚至走上絕路的人,這家人對生命的態度可謂「活得精彩、活得漂亮」。
人生是一連串的難題,你要解決它還是哭哭啼啼一輩子?生命的真諦就在於面對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人的智慧,激勵人的勇氣。這一家人也許在物質生活上並不富有,生活過程中逆境似乎也比順境多,但是物質的東西永遠無法取代愛,溫柔、親切及同胞手足之感,魏家父母給孩子的是愛、溫柔、並教他們珍惜手足親情;也帶給他們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勇氣以及感恩惜福的智慧,這些比任何的財富更具價值。
三、跟孩子談死亡的智慧
國人一向不願意談論死亡,更別說要跟孩子談「死亡」,跟孩子談死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根據兒童心理學家的研究,兒童在面對親人去世的情境中,往往恐懼大於哀傷,若孩子能在開誠布公談論死亡的家庭環境下長大,他對死亡會有較好的理解而不至於太害怕;也有研究顯示兒童期面對死亡事件的影響,有時會持續至成人,甚至一輩子,因此我們不能輕忽或逃避死亡帶給孩子的影響。
魏家的孩子有專業的人員跟他們談論媽媽的死亡,在魏媽媽臨終之前,也和孩子道別,因此孩子雖然悲傷,卻不感到恐懼,而且懂得適時表達自己的感受。
在此也提供跟孩子談論死亡時,應該注意幾個要點:(一)接受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決定。(二)誠實不迴避。(三)讓孩子有接觸參與的機會。(四)用字的選擇儘量用「死亡」、「死了」等明確字眼,不要用「上天堂」、「當天使」等不明確的說法,避免孩子與現實生活作不當連結。
在適當的時機,跟孩子談「死亡」,可以建立孩子正確的生死觀念,避免孩子美化死亡或輕忽生命,造成傷害自己或他人生命的遺憾發生。
四、失落與悲傷的處理
父母是孩子在各方面的最大支柱,因此父母的死亡對孩子造成的衝擊是非常大的,孩子面對喪親之痛,其失落悲傷的處理是很重要的。面對重要關係的失落,悲傷是人性的正常反應,不管成人或是兒童,在面對悲傷時,讓他們參與悲傷的活動,並和他們分享事實,是相當有幫助的。面對哀傷的孩子,可以親他、擁抱他,讓孩子感受到自己仍是被愛的,更重要的是讓兒童瞭解哀傷是被接受的,並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由於國人忌談死亡,因此對於死亡造成的悲傷,也往往不知如何處理。在這一方面,魏家的五個孩子,在專業志工的協助下,藉由參加喪禮、祭拜母親、唱歌、畫畫、寫信等方式,抒發對媽媽去世的悲傷,也從這些過程中,孩子體悟到媽媽雖然離去,但媽媽留下的愛卻還在,除此之外他們也得到父親、志工及社會大眾的關懷與溫暖,藉此他們可以慢慢走過悲傷,展開新的生活。
五、安寧療護的功用
在「一碗麵」故事的背後,有一個團隊默默付出,讓這個故事得以如此圓滿,這個團隊是中山附醫安寧病房的人員,因為他們專業的協助,讓魏媽媽在生命最後一段時間,做好死亡的準備,也讓孩子及家人在魏媽媽辭世以後,可以持續得到協助,處理嚴重失落悲傷的情緒,得以「生死兩無憾」。
安寧療護是針對癌症末期病患所進行的緩和醫療,希望透過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四全的照護,讓病患及家屬都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把握最後的時間,做好善生與善終。有許多人誤以為接受安寧療護就是放棄治療,等待死亡,其實不然,安寧療護是在治療之外,再給予專業的照護,並將醫療的重點從治癒轉換為照顧,不只以救活病人或延長性命為原則,更加入對人性的尊重及對生命全方位的思考,安寧照護的對象不只是病人本身,還包括家屬,甚至病患往生後,對家屬的悲傷輔導及後續追蹤。從魏家的故事中,不難發現安寧療護功能之大。
結 語
黃崑巖先生指出:因為一般人忌諱坦然把生與死當作人生的表、裡兩面,因此生命價值觀成為社會文化中脆弱的一環,缺乏正確的生命價值觀,造成當今社會虐兒事件、家庭暴力、殘忍對待動物、兩性關係扭曲及重大刑案等事件。換言之,要建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必須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一起正重視生命中的生與死,當社會不再否認死亡,能意識到生命必定會死亡,並學習將之融入生活之中,就能成為一個尊重生命價值的溫馨社會。
希望藉由這一個溫馨的事件,讓我們再次省思對生命及死亡的態度,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之所在,讓自己活得更真切!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