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唯完美論
這是人們普遍的心態,都希望自己買到的東西是完美的,而且這種完美狀態能保持得越久越好。從哲學角度來說,完美的東西並不存在。正所謂:「水滿則溢,月滿則虧」,沒有真正完美的表,世上只有比較接近完美的表。任何一隻在錶店裡還沒被售出的表,如果你定睛細觀,還是不難發現一些「瑕疵」(依然屬於廠家嚴格界定的合格範疇),「表無完表」也是鍾表的魅力之所在:計時指針是否精確歸零、採用移印工藝的面盤是否有少許溢墨、日曆數字是否出現在日曆窗正中、鱷魚皮錶帶是否在錶店櫃檯射燈的長期炙烤下而留有斑痕、表底蓋及機芯螺釘上是否有裝配時留下的細微劃傷……
2.唯價格論
誰不想買到便宜呢?如果能花盡量少的錢購得心儀的手錶實乃一件快事。奢侈品的一個特徵是:即使有再特殊的折扣,其價格也要遠遠高過同類型普通產品。所以如果出現背離品牌附加值、材質附加值及工藝附加值的超低價格(如:原價的2-4折),商品本身一定存在問題。表面上看任何商品都存在「沒有最低價只有更低價」,實際購買階段,能享受到誘人低價是需要緣分的,同時也靠強大的鐘錶專業知識和信息靈通度。如果用相對稍低的價格拿到正確的東西,長遠看一定划算且保值。倘若只是貪戀低價,由此導致買到不對的東西,那真是貪小便宜吃大虧。
3.唯十大論
2012年10月8日,華語圈最著名的職業表評人鐘泳麟先生在香港去世。回顧他老人家為中國鐘錶市場做出的諸多貢獻,1999年評選「十大名表」堪稱濃墨重彩的一筆。瑞士人從未評選過他們的十大名表,而鍾先生1999年通過雜誌票選得出的「十大名表」雖然至今仍存在不少非議,但其積極意義是不可磨滅的。今天看來,鐘泳麟「十大名表」(簡稱「鍾氏十大」),讓20世紀90年代剛剛起步的華語圈名表消費新浪潮第一次有了比較正確的方向,彷彿混沌中的一道光。從那一刻起中國人才知道世界上真正被廣泛認可的好品牌都有哪些(當時鐘泳麟根據選票也排出了第11~20的一個附表,只是流傳遠沒有「十大」廣)。「十大」一出,洋品牌只靠編故事就能掙大錢的時代因此一去不復返了。
註:鍾氏十大——百達翡麗、江詩丹頓、愛彼、寶璣、萬國、伯爵、卡地亞、積家、勞力士、芝柏。
4.唯超薄論
在很多產品的消費問題上都存在口耳相傳的大眾觀點,如「開寶馬,坐奔馳」之類。有些大眾觀點甚至與專業而客觀的評價背道而馳,但由於流傳甚廣已無法扭轉。在名表消費的問題上,中國人特別偏愛超薄表,特別是貴金屬材質(黃金、白金、玫瑰金和鉑金)的超薄表,如若表圈上再鑲嵌點兒碎鑽那簡直是錦上添花。也許是因為中國人日常公務場合戴錶較多,加之手腕偏細,西服配貴金屬超薄腕錶自然最為匹配,其實也暴露出中國人日常從事體育運動的機會相對很少。不過多薄算超薄?世界上最薄的表有多薄?超薄表的弊端有哪些?恐怕只有專業人士能回答了。
5.唯機心論
自詡為「玩家級」的消費者特別在意腕錶機芯的話題。瑞士凡稱得上頂級的錶廠都在用工業的方式製表,扮演主力角色的是先進的數控工具機,所以國內錶店的銷售人員刻意強調的「瑞士製表大師純手工製造」,那是虛構的故事。當然製表行業離不開手工,好表的「好」字更多體現在工具機加工完的初級零件,須經過人手在顯微鏡下精細打磨,這個過程是一分錢一分貨。頂尖錶廠均非常重視,而且瑞士一名基礎打磨工的薪酬每月可達4萬元人民幣。瑞士中低端的錶廠只做一半打磨甚至不打磨。機械機芯是否打磨與走時精度關係不大,只為看著養眼。所以表並非越貴走得就越準。自1980年代起,ETA這家瑞士最大的機芯製造公司逐漸掌握了85%的瑞士表機芯製造份額。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