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是馬英九就職台灣「總統」7周年,馬以「七年奮鬥,台灣出頭」為題發表演說,但他面臨的輿論環境仍挺糟糕。民進黨和綠營報以尖刻的嘲諷和倒彩,藍營也不全是捧場的,馬英九任期還剩1年,最新民調對他很不利。
馬英九被普遍認為是「理想主義者」,工作很努力,時刻注意不沾貪腐,但他在台灣的「現世報」卻不怎麼的。台灣政壇批評他的人很多,他不斷掉入一個又一個政治漩渦中難以自拔。他上台時的一些「優點」如今被當成了「短處」,關於他「不夠老辣」, 「太講規矩」,「書生氣濃」等等的抱怨相當流行。
馬英九顯然是台灣特殊政治環境的犧牲品,他的領導力和適應性匹配不了台灣政壇的高度複雜,關於這一點大概毋庸置疑。疑問是:台灣是否存在有能力駕馭這種政治爆炸的人物和力量呢?回答還真未必是肯定和樂觀的。
馬英九顯然「生不逢時」,一上任就趕上了全球金融危機,他所提出的「633」計劃(每年經濟成長率平均超過6%、失業率降至3%之下,2016年人均GDP超過3萬美元)泡湯了,這給他的任職造成沉重打擊。舉望世界,很多經濟體的成績單幾乎 「比著難看」,然而馬英九能在台灣政治惡鬥的情況下獲得輿論同情的可能性是零。
馬英九還是做了些事的,其最突出的成就就是開闢了兩岸和平互動的新時期,這是對台灣方向性的扭轉,使台灣不再為與亞太大勢對抗而自我消耗。如果說在金融危機時期台經濟難以獨善其身的話,調整戰略方向卻是可為的,馬英九成功做了後一件事。
很多島外觀察人士相信,馬英九的在位表現經過一段時間的歷史沉澱後,將站得住腳,或者至少不像現在台灣輿論罵的那樣一團漆黑。如果說「旁觀者清」是有道理的,那麼當下的台灣輿論大概是「當局者迷」的不錯例子。
馬英九當然有不少失誤,包括經濟上和政治上。現在很難說清的是,7年來島內輿論對他有這麼大的評價落差,他個人的原因和台灣民粹主義的任性哪一項對此所做的「貢獻」更大。
有人稱現在更像是「輿論治台」,「名嘴治台」,民粹主義成為台灣政治的「第一指揮棒」。這種時候政治力量和人物在台灣只能追求「短線效應」,不可能施展長遠打算,不提供立竿見影好處的改革毫無成功可能性,未來的台灣幾乎只能靠「撞大運」。
和陳水扁那8年比起來,馬英九至少實現了兩岸直航,帶動了陸客對台灣旅遊市場的大規模補充,兩岸交流前所未有活躍,台灣不再有被「邊緣化」之虞。陳水扁乾了什麼正事呢?除了他挑動兩岸對立和島內族群衝突的那些瘋狂表現,以及貪腐,人們還能記得他為台灣經濟社會發展有過什麼實實在在的建樹嗎?
罵馬英九至少有一部分是島內政黨政治使然,如果真像一些人預測的那樣,民進黨一年後重新上台,它能守住馬英九時期的兩岸關係成果嗎?萬一守不住,它能變出什麼新的法寶來彌補、平衡呢?馬英九的厄運就是給未來台灣執政者提前準備好的一根「凶簽」。
與大陸保持良好關係是台灣的根本利益所在,惡化兩岸關係是台灣的死路。這一觀念能否不受爭議地成為台灣超越選舉政治的強大信條,將是台灣是否擁有了「良性民主」的試金石。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30/node107483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