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進黨籍「立委」陳明文日前在質詢時痛批,簽訂兩岸ECFA協議的2010年,當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是18.3%,但今年卻在「保七」;而台灣近幾個月出口連續衰退,是過度「傾中」所致,意即台灣經濟不好是大陸害的。但在場眼尖的官員、記者立即發現,陳明文完全援引了錯誤的數據。姑且不論數據正確與否,難道台灣經濟「不長進」,是中國大陸的錯?
陳明文用錯數據的糗事,立即被「婉君」快速轉載,事後陳明文的助理竟在網絡上回嗆,說其引用的2010年大陸GDP年增18.3%,系「名義增長」(名目GDP),是官員媒體孤陋寡聞。人們不禁反問,「名義增長」如何與「實際增長」(實質GDP)的「保七」並論?「綠委」果真是「張飛打岳飛」,令人啼笑皆非。
再則,大陸經濟成長「保七」,系因其本身在調整產業結構,全力發展高階、具研發能量的先進「智造業」,取代過去的粗放、勞力密集型產業。大陸產業結構轉型已小試身手,來自大陸的「紅色供應」崛起才是台灣出口連續數個月衰退的真正原因,與「傾中」與否,一點關係也沒有。台灣出口衰退,也是過去長期倚賴歐美代工訂單,未曾掌握關鍵技術,以致淪為低價競爭者所致。台灣自身要徹底反省、痛定思痛,怎麼能又怪罪到大陸?
陳明文錯用數據,只是政客沒水平問政的一個低級插曲,但由微見著,「綠委」過去7年就是用這種不正確的數據,「製造」台灣人民之間的仇視與對立,成為政策推動的絆腳石,拖垮台灣經濟。
最近,台前「經濟部長」尹啟銘投書媒體,直指「就是《自由時報》在扯經濟後腿」。據統計,自兩岸2010年6月底簽署ECFA後的下半年,該媒體對ECFA的報道就高達1400多則,大多數的報道是負面誇大的。
事實上,一些綠營人士就是處心積慮擴大台灣民眾對大陸的恐懼,以「賣台」、「傾中」等負面字眼煽動「仇中」情緒。目前看來,這些「逢中必反」者的政治策略奏效了,但輸掉的卻是全台灣的經濟發展。正是這些人,造成台灣內部分化衝突,錯失全力發展經濟的機會。政治惡鬥,是拖垮台灣經濟的真正原因。
日前,中韓FTA正式簽署。儘管島內業者、學者已再三強調,中韓FTA對台灣的衝擊有如「深水炸彈」,但島內反對者仍沉睡在「面板還要等八年,大陸才會對韓國降稅」的美夢中。「逢中必反」的這些人,正如同清朝中葉的閉關鎖國心態,以天朝上國自居,無視世界已翻天覆地的改變。可以預料的是,在服貿卡關、貨貿延宕、FTA沒影子的惡性循環中,有國際移動能力的企業,會首先出走。中韓FTA對台灣的影響絕對是「短小長空」。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