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的叫賣聲,是許多人的童年回憶(圖/Vstory提供)
離家多年,或許你不記得他們的身影、他們的笑容,但你一定記得,那在街頭巷口迴旋環繞著的叫賣聲。透過錄音機播送,那一聲聲或低沉溫厚、或清亮活力的呼喊,就像毛線團的線頭,聽到的瞬間,記憶的手指輕輕一拉,就回到童年。
移動職人的叫賣,帶你我重返童年
童年的色彩總是昏黃溫柔,昀珈回憶著,國小時她住在新竹外婆家,修東西或換玻璃的阿伯們,會在每天的黃昏時分經過外婆家門口。「聽到那個聲音,我就會馬上想到記憶中的那個時刻,外面風景一定是黃黃的、溫溫的,像我們聽到一首歌,就會想到一個畫面的那種感覺。」
(圖/Vstory)
就讀輔仁大學文創系的蔡昀珈、林韋萱、林雅若和賴羿穎,四人在一次討論畢業製作的會議中,發現原來彼此腦海中都存在著幾段生氣十足、富韻律感的叫賣聲,對他們而言,這就是最契合班級聯展主軸「臺灣的生活環境」的命題了。
這些獨特的叫賣聲如此堅韌地深植於人們的記憶,卻鮮少有人將它們與社會議題產生連結,但這樣的流動攤販文化確實體現了臺灣幾十年來的社會變遷,也成為世代間隱然環扣的連結。
年輕的二十齣頭的女孩,替他們取了好詩意的名字:巷弄間的移動職人。
生活的考驗,職人與警察的無言默契 「巷弄中的移動職人」名稱浪漫,但他們的生活不可能如此詩意。
真正的生活是這樣子的:移動職人在社會秩序維護者的眼中,是屢勸不聽的噪音製造者,破壞市容、影響交通。一次取締相當於他們的好幾天生計,更嚴重者,甚至會扣押攤販車,使職人們失去賴以為生的工具。
雖然法律明確嚴實,但隨著時代改變,職人們能夠感受到彼方越來越多的善意。由於警察管理的區域一定,而職人們也有固定的移動路線,其實許多警察都與他們打過照面,對於熟悉的流動攤商,通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偶爾還是會開些單子交代一下。「畢竟他們也有壓力嘛」,伯伯笑著,絲毫不以為意。
賣麵茶的吳先生在台北地區小有知名度,常有人慕名上門。有次他如常出門踩街賣麵茶,看見一名警察遠遠地就朝他走過來,心裡七上八下,想說又要被開單了。沒想到警察走近後說的是:「我要一份」,臨走前還詢問是否能與他合照。
傳統文化和社會秩序的拔河
最曖昧的是政府態度。
每年國慶慶典,麵茶伯伯往往會收到政府邀請共襄盛舉,但在文化交流結束後,回到一般日常,他在街上沿路販售麵茶,卻還是有可能受罰。這樣的狀況,讓人十分納悶,為何政府明知道流動攤商文化的可貴性,卻又不訂定完善的法律制度,克服補貼職人生計、保存珍貴文化、維持社會秩序的種種衝突?
職人逐漸凋零,文化由誰接棒?
職人們的年紀大都落在五十到七十歲間,而這通常都不是他們的第一份工作。
想像中,他們應該都是迫不得已才選擇了這份職業,賺取微薄薪水以餬口。但事實上,許多職人的兒女,都有相當不錯的發展,有人負笈國外,有人是護理師,而他們繼續做著移動職人的工作,並非為了收入,而只純粹覺得老了應該多運動。
現今也漸漸出現一些年輕的移動職人,其中一位是「舊東西拿來賣」的類型。那個男孩僅二十餘歲,沒有去找別的工作,選擇跟在爸爸身邊學習,之後他將接下爸爸的小貨車,天天於巷弄中穿梭,播放著「碎玻璃拿來賣、壞鐵仔拿來賣、空罐子拿來賣」的錄音帶。
意識到這樣活力有機的庶民文化,可能在都市文明的衝擊下逐漸凋零,四位女孩選擇以所學的專業,製作酷卡、明信片、有聲卡片等文創商品,記錄移動職人的故事,並於五月中旬在剝皮寮展出。
(圖/Vstory)
他們踏實守本,做事不做夢
如果城市是座大鐘,移動職人們便是其上的指針,平日用富含個人特色的聲音報時,季節轉換時,便提醒全城的人該換上清涼短袖或加件刷毛外套。麵茶吳先生是桃園人,平日賃居台北,夏天淡季時回老家種田,冬天再到台北繼續賣麵茶溫暖大家的胃與心;麻糬菜燕林伯伯,將寫著麻糬菜燕的招牌翻個面改賣冰淇淋,夏天就到了。
對於工作,職人們往往有自己的堅持。賣燒肉粽的黃伯伯,每天早上起來將妻子炒好的配料包進肉粽裡,就出門販售肉粽,秉持「食物不能隔夜」的原則,一定待到東西完售才回家;他也從不留聯絡方式給客人,不提供貨送到府的服務,想要品嘗熱騰騰的好吃肉粽,就耐心等待那一聲「燒肉粽」經過巷口的幸福時刻吧!
移動職人們不做夢,他們踏踏實實過生活。日子一天一天過下去,就不必擔心未來。他們從不埋怨生活少給了他們什麼,沒有憤怒,沒有不滿,「這就是生活啊,那些不開心的事情就不要想」,心情豁達,人生就開闊,也難怪人們聽到熟悉的叫賣聲自遠而近,情緒便能自然放鬆,可以帶著由衷的微笑走向他們說:「伯伯我要一份這個。」
聲音跨越時空,造就有溫度的風景
相較於固定攤商或是一般便利商店,巷弄移動職人多了幾分人情味,他們是城市裡有溫度的一片風景。時間的精華凝縮於他們身上,他們標記了四季遞嬗光陰流轉,他們見證了萬丈高樓平地起,他們是旅居他鄉的遊子,心裡最深刻濃厚的一抹鄉愁。
每一步他們踏出的足跡,都紮紮實實踩在這片土地上,而每一聲叫賣,將在巷弄間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Vstory(原文標題:巷弄間的移動職人,創造城市風景,連結世代記憶)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