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沙家三兄弟的它,是不是被眾人遺忘了?小時候真的超愛吃它的!

鄉民日報| 2016-04-25| 檢舉

(圖片擷取於此)

說真的,總覺得沙琪瑪這個食物好像越來越少人吃了,

以前在賣場裡總是會很常看到,

但現在卻......沒有仔細找根本不會發現他的存在啊!

上周末跟朋友去夜市吃東西,

結果看到沙威瑪,我就說我想吃那個會一直生肉出來的東西,

(有關沙威瑪之肉永遠削不完的秘密,可以參考我的這篇文XDDD)

我朋友問我到底在供三小~後來她說那個不叫沙威瑪,叫沙琪瑪。

我當場無言.......肚子已經憋笑到有點抽痛了XDDD但因為太餓了實在不想再浪費力氣,

所以最後直接帶他過去指招牌給他看,他還在那邊裝死說他明明之前看到的就是寫沙琪瑪!

琪你老穆啦!

不過也多虧他,我才想起來這個以前小時候很愛吃的甜點,

真的是口感綿甜鬆軟又帶有點酥脆感,色澤金黃,甜而不膩,入口即化,味道香濃~

真的是配飲料喝的下午茶好點心啊~

不管是原味,還是黑糖口味,或是有加海苔、葡萄乾、紅麴蔓越莓等等的,

真的都很好吃!有時候非得一次吃個兩三塊才過癮XDD

不過美中不足的大概就是每次要撕那個包裝常常會撕不好,弄得屑屑噴出來XDD

還有因為沙琪瑪看起來像磚頭一樣硬硬的,但實際上不小心壓到就會扁掉或弄碎,影響到吃他的意願......

扣除這兩點,這個點心真的是好好吃啊~明明好吃卻在現在被許多人給遺忘了QQ

要不是朋友提到,我還真的忘記有這個東西,

我看下次他不知道會不會從沙威瑪裡扯出沙威隆之類的XDDD(沙家三兄弟: 沙琪瑪、沙威瑪、沙威隆)

只是我有點疑惑,為什麼沙琪瑪叫做沙琪瑪?這似乎跟這項點心的原料或做法沒有關係啊,

後來去查了一下Wiki發現有一些線索,在這邊也一併分享給大家:

沙其馬(滿語:穆麟德:sacima,太清:saqim a)是一種以麵粉加雞蛋為主要原料的方形甜味糕點。有時也寫成「沙琪瑪」、「薩其馬」、「沙其瑪」或「薩齊馬」等,在香港被稱為馬仔。

然後他有個奇怪的瞎典故,傳說是在清朝的時候,有一位廣州任職的滿州將軍姓「薩」,非常喜愛騎馬打獵,每次打獵回來後,一定會叫廚師作點心給他吃,每次都要不同,廚師的壓力實在很大。有一次廚師實在變不出新招,便隨意用蛋和麵粉炸過後加糖蜜,就成了這一道點心了,送上後,還碎念『殺騎馬的~殺那個騎馬的』,剛好薩將軍吃下,覺得實在是太好吃了,便問他點心叫什麼名字,一時反應不過來的廚師,便說了『殺騎馬』。

這麼無厘頭瞎掰的典故,如果是真的我也是醉了XDD

不過後來查到更可信的說法是:

「薩其馬」源於滿洲,是清代關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由滿族人引入北京後風行全中國。在滿語裡,「薩其」是「切」的意思,因為「薩其馬」屬於一種「切糕」,再加上「碼」的工序(『碼』這個工序,指得是把食材「聚在一起」的這個動作。),意即『切成方塊,然後碼起來。』是當時重要的小吃。據《光緒順天府志》記載「賽利馬為喇嘛點心,今市肆為之,用面雜以果品,和糖及豬油蒸成,味極美。」就是指沙琪瑪。

總之呢,沙琪瑪源於滿洲,是清代關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由滿族人引入北京。滿洲入關後,便在北京開始流行。後來就這樣漸漸普及化了~現今,沙琪瑪的做法已經有所改良,用麵粉、雞蛋、白糖、奶油、蜂蜜等為原料,麵粉和雞蛋混合製成麵條狀炸熟,再與其他原料先混合,乾掉後切成方塊。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30/node104256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